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在近代書法家中,除了人們熟知的林散之、沈尹默、李天馬等書壇泰斗之外,康生也算得上是一位一流的書法家。其書法精專篆書及章草,深得二王尺牘墨跡精華,算得上是一流的佳作。

只是因為康生在歷史上是一位爭議頗多的人物,一直以來名聲都不是特別好。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逐漸摒棄對於康生品性的成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康生在書法上的成就。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郭康之爭

其實康生的書法在建國初期就已經得到許多書法家的認同,康生在當時對於自己的書法水平也是極為自負。康生的自負主要表現在於當年對於沈尹默書法的評價,康生曾評價沈尹默的書法乃是賬房先生的字,太過於拘泥古法而失靈動。

或許正是因為當年康生對於沈尹默的評價,為其留下了一個在書法領域目空一切的印象給世人。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郭沫若的天價"墨跡"

五年前的6月18日,廣州一場拍賣會身上,郭沫若寫下的"建設"兩字拍出了1610萬元的天價,郭沫若的另一幅草書作品《沁園春·雪》也被拍出了997.5萬元。當這個記錄被拍出之後立刻迎來了書法界的熱議,究竟郭沫若的書法值不值這個錢?

在郭沫若流傳於世的書法墨跡中其實不難發現,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有著蘇軾那般"我書意造本無法,信手拈來煩推求"的清奇,有著明顯的風格化特點。但是在結體、章法、用筆等方面遠不及同時代的書法家。

但如果評論書法作品只是從用筆、結構、章法三個方面來看待的話是失之偏頗的。郭沫若的書法有著極強的節奏感,用筆多飛白。結構上出格,但在整體上又達到了另外的一種協調之美。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乍一看有著許多的敗筆和結構上的缺陷,但是細細玩味下來卻又饒有韻味。正如郭沫若在詩歌創作所提出的"內在律"理論一樣,郭沫若的書法同樣是捨去外在的結構與整飭,追求的是草書內在的筆意連貫和"筆不到意到"

據說郭沫若從小就臨習蘇軾,顏真卿等人的字體。但凡學習顏真卿書法入門的人大多結構渾圓,結體恪守唐楷法度。何以在郭沫若的書法中全然不見顏體的蹤影呢?這或許就是郭沫若在創作上的高明之處了。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郭沫若創作上的"巧妙"與康生技法上的"精妙"

學習書法講究先入後出,意思是先模仿古人的用筆、間架、章法,等到熟練運用的時候再發展書法的風格化。但是無論怎樣發展,始終都是難以擺脫最初所學書體的蹤跡的。

那郭沫若何以能夠全然不見其書法之源而創出所謂的"郭體"呢?道理很簡單,那就是郭沫若在學習碑帖上的功力欠缺,而是精於創作。這一點得益於郭沫若早年在文學創作上總結出來的經驗,用在書法創作上也取得了同樣不錯的效果。

由此看來,盛傳的"郭沫若從小學習書法"這個說法大致也就是一個傳聞了。反觀康生的書法,在現有留存的墨跡中和郭沫若同題創作的有《卜算子·詠梅》,二者一相比較便可知二者書法的區別。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康生的書法無論是用筆、間架結構還是創作的章法都有跡可循,其章草作品頗有南朝尺牘以及二王墨跡的精髓。整體結構整飭又不失去靈動,遵循法度又富於變化。可以說康生的書法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屬上品。

從書法藝術本身的審美標準和內涵來看的話,康生的書法作品有書卷氣,得古人技法精髓。

而郭沫若的書法在技法上明顯遜色於康生,但是因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上的造詣,使得郭沫若在書法創作上遵循了一些普遍的藝術創作規律。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例如:創作中的留白、對於墨色的控制、間接結構上的錯落佈局等。這些藝術創作規律的運用使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有了一絲取巧之嫌。從這一點上來看,那確實是康生更勝一籌。

風格是作者內心的理想人格

那為何在5年前那場拍賣會上,康生的書法作品,不及郭沫若墨跡的拍價高呢?這個問題大概與康生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有關吧。自古以來在書法上因人立字,因人廢字的例子屢見不鮮。

歷史上許多著名朝臣,因為其人品性不端即便是寫得一手好字也難以得到世人的褒獎。

比如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最後一位,自明清以來就頗具爭議。有不少學者都認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應該是奸臣蔡京,後人不齒其為人,所以把蔡京換為蔡襄。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但實際上,經過數百年來對於文藝理論的探索與不斷完善,當今的文藝界更加普遍的認識是:"風格是作者內心的理想人格"。無論是康生,還是歷朝歷代那些工於書法的奸臣。

我們不能臉譜化地將這些人物的性格與人格特點、品性等諸多方面單一化。人性的複雜決定了其人格的複雜,即便是奸臣同樣存在著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同樣存在著對於理想人格的渴望。

康生與郭沫若同寫《卜算子·詠梅》,兩者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

而這種對於美好事物與理想化人格的渴望最終就會表現在其對於藝術審美的追求之上。有了藝術審美上的某種追求,就會在其書法之上得到體現。從這點上來看康生的書法,再反讀其人,或許對於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會有一些新的認知。無論是郭沫若還是康生,其人早已作古。

今天能看到的墨跡,在數百年之後也都會成為研究這段時期書法發展史與歷史的重要文物,現存的墨跡在那時也會遠遠的溢價。這種溢價更多的是在於其歷史價值而非藝術價值。所以對於兩人的書法評判,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