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来源 | 有书(ID: youshucc)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而曾国藩正是凭借其传承百年的治家之道,使得曾氏家族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有商界巨贾,有学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时,创造了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迹。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曾氏家族绵延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曾国藩治家有道,他制定了很多的家训,其中最值得后人借鉴的,是以下三点。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睡懒觉,可磨砺心性

早起,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良好行为品格。

曾国藩所立下的第一个重要家风,就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其实,从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开始,曾家就有了早起的家规。

曾玉屏制定了家训“八字诀”,分别是“早、扫、考、书、宝、蔬、鱼、猪”。

可以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早”。

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早起这件事,他对家人有很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他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就是“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

他还强调,“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就是说,要想去掉自己懒惰的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早起。

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

他不但要求子女家人早起,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他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

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

早起的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早起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其意义却绝不可小觑。

早起可去惰。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

他又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

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

早起能强身。

“医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确提出“晏卧而早起”,把它作为重要的养生经验传给世人。

一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研究也显示:

当人们的生活方式总和生物钟作对时,人们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就可能会增大。

如果按照生物钟规律,早睡早起,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增强,生病的风险就会降低。

能够早起的人,一般都会早睡,而良好的作息规律可以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

早起可振奋精神。

《增广贤文》有言:“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早上起床早,有充足的时间把该办的事情料理妥当,起床晚容易手忙脚乱,把该办的事情落掉,慌慌张张。

当早起将硬骨头啃完,这种成就感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就是你源源不断的自信来源。

能不能做到坚持早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和习惯:

能否做到自我约束、是否具备恒心和毅力、是不是凡事勤奋努力,而这些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勤拨灯,灯就常亮;勤磨刀,刀就锋利。

早起,是居家过日子的根本,更是福泽儿孙简单易行的家风。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留财产,可激励品格

曾国藩的另一个治家原则,则是不给儿孙留财产。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后来身为湘军统帅,他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一无可恃,就是不留财产的真谛所在。让孩子觉得没有父辈可以庇荫和凭靠,才会真正自己去努力。

萧何对汉朝的建立居功至伟,立国之后,刘邦给他很多良田美宅。

但是萧何却都退了回去,反而选了一些贫瘠的土地。

刘邦不解,萧何说:

土地贫瘠可以让子孙勤劳耕种,良田收成好,反而会让孩子好吃懒做,长此以往,萧家迟早要没落。

事实也确实如此。

汉朝立国百年之后,大部分的家族都已经没落,只有萧家依然兴盛。

自古奋斗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

清贫,常能激励人去追求向上。过多的金钱,反而诱惑人走向堕落。

晚清重臣李鸿章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相当惊人,田产、房产和当铺遍及芜湖、上海、南京等地。

但其孙子李子嘉分得家产后,吸鸦片、逛妓院、赌博,其他一概不管。

他赌钱基本不赌现金,而是直接赌田契、房契。没几年,财产就被他挥霍光了。

此时的李子嘉才知道什么叫穷,没地方住、没东西吃,东家吃一顿西家蹭一顿。

这样的穷困潦倒下,享乐惯了的李子嘉终于扛不住了,他跳进池塘自杀了,只有43岁。

宋代李邦献说: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林则徐更是说: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关于一个家族的兴旺,留钱是没用的,钱多,则易生奢,奢久必败落。

靠人种地满地草,靠人盛饭一碗汤。

不为子孙留过多财产,教他们自立自强,才是身为父母的智慧。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绑架孩子,可激发活力

曾国藩教育子女并不死板,相反他很注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对他们因材施教。

在两个儿子的职业的选择方面,曾国藩丝毫不强加干预。

尽管曾国藩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但他并没有要求孩子也一定走科举、进官场。

当曾纪泽多次科举落榜,向父亲提出不以功名为愿时,曾国藩同意了,在信中,他这样说: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后来,曾纪泽凭借自己的努力,终成晚清著名外交家。

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与哥哥一样会试名落孙山,他也效法哥哥,学起了数学,最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放弃科举需要很大的勇气。

由此,也足见曾国藩的教育观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富有远见。

在这种不功利、只注重孩子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曾氏后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当官,而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做一门扎扎实实的事业。

他们的一生过得很有成就,也很充实。

曾国藩对于成功的标准,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凭借外在的东西,自己能够在内心找到快乐和宁静。

在教育子女上,梁启超也主张“趣味主义”。

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原本他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她也选择了生物。

但当得知女儿对生物兴趣不大时,他急忙写信:

“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奋斗,这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活力。

父母最该做的,不是帮孩子做选择,而是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不以自己的意愿绑架孩子,不以自己的局限限制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每个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不睡懒觉,则一勤天下无难事。

不留财产,则孩子一无可恃自立自强。

不将自己意愿强加于孩子,则能顺从孩子个人兴趣一生充实。

正是因为有了曾国藩这些开明先进的教育理念,曾氏一族立德、立业,人才辈出,传承不绝,也实现了曾国藩的遗愿:“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模样,就是孩子的模样。

最好的教育,能让孩子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坚守底线,有底气地行走世间。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