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君俗解《金刚经》连载二」如何“降伏其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原文: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一部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第二部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第三部分】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琉璃君俗解《金刚经》连载二」如何“降伏其心”?

一、“二就是一”

在连载一里面,提到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对两个问题的解读是:发了菩提心后,如何进行保持?如何自由控制菩提心?

当我们看到第三品的这句话: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就要注意了,为什么须菩提提了两个问题,而释迦摩尼佛却只回答他提的第二个问题?

原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的“应云何住”是放前面的,“云何降伏其心”是放后面的,可是在第三品的开头,佛陀直接说了“应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第三品整个都是在讲这个主题,甚至可以说,整本经都是在讲这个主题。

我认为,须菩提提了两个问题,他认为应该:先解决如何保持住菩提心,再去解决如何自由控制菩提心。这里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佛陀的回答,则是间接告诉须菩提:1、你并不需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直接解决第二个问题。2、你提的两个问题,只要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整本经都是在告诉你“如是降伏其心”,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因此,不要搞的神乎其神,不要盲目,更不要以为金刚经可以包治百病。你老老实实把这些原文的逻辑及重点搞清楚了,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二、一个前提

第三品第二部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在第二品的时候,须菩提的提问有一个前提条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陀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前提先开始讲起;这是因为他老人家担心你,把前提条件丢了,却去讲什么“云何降伏其心”,那就完全误入歧途了,永远都修不出来了。

你看佛陀怎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是一个对象和一个目的!

对象是一切众生。

他怕你把众生误解为只是指人,所以“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全部都出来了,就是告诉你这个众生指的是所有的东西,不单单指人。

目的是“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就是告诉你,他老人家的目的是要度化所有的众生。

所以,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发心的前提非常的重要,你必须要先发心,然后再按照佛陀说的进行修习。这里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发愿”,如果你看过其他佛经,如《阿弥陀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等,多多少少就可以明白,佛教里面“发愿、愿力”的重要性。

如果你真的希望完全理解金刚经,按照这个经的说法进行“修心”,那么你一定要特别重视这个前提。因为前提就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相”就是“妄想”

第三品第三部分:“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度化了那么多的众生,实际上没一个众生得到度化;这里是要区分对象来理解:对于众生而言,是已经得到度化了;而对于佛陀而言,众生是没有得到度化的。这里其实是明确告诉你:佛陀只能引导众生自己度化自己,他没有办法直接给你度化。

你不能靠他,你只能靠你自己!直白一点说,就是这个意思。

重点中的重点来了:“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说“何以故”,就是说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度化了那么多众生,而实际上对于我而言没有一个众生得到度化,对众生而言实际上他们已经被度化了?原因就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现在我们来解读这句话,这里的“相”,就是“妄想”或者说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想象”。

“我相”就是你关于你自己的妄想;

“人相”就是你关于人方面的妄想;

“众生相”就是你关于一切众生的妄想;

“寿着相”就是你关于时间的妄想;

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你随便拿一个事情来解释就明白了。比如你面对一个事情:第一,你会首先考虑你自己的利益,这个很正常的;大部分的人,面对一个事情,首先出现的都是关于自己的想法;第二,你还会考虑关于人方面的想法,因为人是群居物种啊,你打交道更多的是其他人;第三,如果有其他的生物存在,你也一般都会考虑进去啊;第四,当你考虑了你自己、其他人、其他生物后,地上这些你都考虑完了,你是不是一定还会考虑时间问题啊!

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你,你在面对任何事情时,应该要做到脱离“我、人、众生、寿者”四个方面的妄想,也就是脱离“关于你自己、关于其他人、关于其他生物、关于时间”等四个方面的妄想。

记住不是想法、念头,而是妄想,或者说是脱离实际的想象、幻想!!!

很多先贤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这里的“法”不是效法的意思,而是“等于”的意思。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客观规律!

所以,佛陀就是告诉你,面对任何事情,你的脑子或者说你的心,要脱离不切实际的妄想、要符合客观规律!!!

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如何“降伏其心”?佛陀明确告诉你,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就把心降伏住了,就这么简单而已,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现在把已经解读完的三品的重点给串起来:

第一品:吃饭;因为你吃什么和你想什么、怎么想,有很大关系。

第二品:前提+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品:发心+去相;“发心”是呼应第二品的“前提”,“去相”就是回答第二品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