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君俗解《金剛經》連載二」如何“降伏其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原文: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一部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第二部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第三部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琉璃君俗解《金剛經》連載二」如何“降伏其心”?

一、“二就是一”

在連載一里面,提到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對兩個問題的解讀是:發了菩提心後,如何進行保持?如何自由控制菩提心?

當我們看到第三品的這句話: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裡就要注意了,為什麼須菩提提了兩個問題,而釋迦摩尼佛卻只回答他提的第二個問題?

原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裡的“應云何住”是放前面的,“云何降伏其心”是放後面的,可是在第三品的開頭,佛陀直接說了“應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第三品整個都是在講這個主題,甚至可以說,整本經都是在講這個主題。

我認為,須菩提提了兩個問題,他認為應該:先解決如何保持住菩提心,再去解決如何自由控制菩提心。這裡是有一個先後順序的問題。而佛陀的回答,則是間接告訴須菩提:1、你並不需要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去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直接解決第二個問題。2、你提的兩個問題,只要解決了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整本經都是在告訴你“如是降伏其心”,後面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因此,不要搞的神乎其神,不要盲目,更不要以為金剛經可以包治百病。你老老實實把這些原文的邏輯及重點搞清楚了,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二、一個前提

第三品第二部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在第二品的時候,須菩提的提問有一個前提條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陀在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前提先開始講起;這是因為他老人家擔心你,把前提條件丟了,卻去講什麼“云何降伏其心”,那就完全誤入歧途了,永遠都修不出來了。

你看佛陀怎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裡是一個對象和一個目的!

對象是一切眾生。

他怕你把眾生誤解為只是指人,所以“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全部都出來了,就是告訴你這個眾生指的是所有的東西,不單單指人。

目的是“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就是告訴你,他老人家的目的是要度化所有的眾生。

所以,這裡尤其要注意,這個發心的前提非常的重要,你必須要先發心,然後再按照佛陀說的進行修習。這裡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實就是通常我們說的“發願”,如果你看過其他佛經,如《阿彌陀佛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等,多多少少就可以明白,佛教裡面“發願、願力”的重要性。

如果你真的希望完全理解金剛經,按照這個經的說法進行“修心”,那麼你一定要特別重視這個前提。因為前提就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三、“相”就是“妄想”

第三品第三部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陀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度化了那麼多的眾生,實際上沒一個眾生得到度化;這裡是要區分對象來理解:對於眾生而言,是已經得到度化了;而對於佛陀而言,眾生是沒有得到度化的。這裡其實是明確告訴你:佛陀只能引導眾生自己度化自己,他沒有辦法直接給你度化。

你不能靠他,你只能靠你自己!直白一點說,就是這個意思。

重點中的重點來了:“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陀說“何以故”,就是說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我度化了那麼多眾生,而實際上對於我而言沒有一個眾生得到度化,對眾生而言實際上他們已經被度化了?原因就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現在我們來解讀這句話,這裡的“相”,就是“妄想”或者說是“脫離客觀實際的想象”。

“我相”就是你關於你自己的妄想;

“人相”就是你關於人方面的妄想;

“眾生相”就是你關於一切眾生的妄想;

“壽著相”就是你關於時間的妄想;

為什麼要這樣理解?你隨便拿一個事情來解釋就明白了。比如你面對一個事情:第一,你會首先考慮你自己的利益,這個很正常的;大部分的人,面對一個事情,首先出現的都是關於自己的想法;第二,你還會考慮關於人方面的想法,因為人是群居物種啊,你打交道更多的是其他人;第三,如果有其他的生物存在,你也一般都會考慮進去啊;第四,當你考慮了你自己、其他人、其他生物後,地上這些你都考慮完了,你是不是一定還會考慮時間問題啊!

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你,你在面對任何事情時,應該要做到脫離“我、人、眾生、壽者”四個方面的妄想,也就是脫離“關於你自己、關於其他人、關於其他生物、關於時間”等四個方面的妄想。

記住不是想法、念頭,而是妄想,或者說是脫離實際的想象、幻想!!!

很多先賢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這裡的“法”不是效法的意思,而是“等於”的意思。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客觀規律!

所以,佛陀就是告訴你,面對任何事情,你的腦子或者說你的心,要脫離不切實際的妄想、要符合客觀規律!!!

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如何“降伏其心”?佛陀明確告訴你,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把心降伏住了,就這麼簡單而已,沒有那麼複雜。

我們現在把已經解讀完的三品的重點給串起來:

第一品:吃飯;因為你吃什麼和你想什麼、怎麼想,有很大關係。

第二品:前提+問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品:發心+去相;“發心”是呼應第二品的“前提”,“去相”就是回答第二品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