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楚天都市報10月13日訊(記者劉毅 劉閃 劉孝斌 見習記者趙德龍 孫澤宇 周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醫院門口等候入院的車輛排長龍,進入醫院後,院內車位也是一位難求。

取消院內職工停車優惠,限制職工車輛進入,在院外租賃車位供職工停車,交管部門安排專人疏導交通……

楚天都市報記者瞭解到,為了增加患者就醫時有位置可停,多家醫院和所在轄區的交管部門採取多種措施。

醫院停車位僧多粥少

“8點以後基本就沒車位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保衛處處長汪德斌介紹,醫院現有車位1349個,其中醫療區現有地面車位為657個,家屬區現有車位294個,立體車位260多個,而每天有五六千輛車進入,高峰時段為早上7點至8點左右,一個小時里約900輛進入醫院。8點後,醫療區可供就醫車輛停放的車位數不足200個。從6月開始,醫院內部進行施工,院內醫療區又減少了361個車位。現在,每天上午8點後,院內基本無車位給患者。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中南醫院門前等待進入的車輛

車多位置少,這種情況每家醫院一樣。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內標準停車位只有600多個,而每天進入醫院的車輛約5000輛。該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雖然醫院見縫插針又擠出了350多個車位,但還是無法滿足所有患者停車需求。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人民醫院門前車輛排隊進院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因今年醫院正在新建發熱門診,原有的立體車庫拆除,減少了140多個車位,目前院內還有停車位800個左右,遠遠不能滿足每天的停車需求。目前,省婦幼保健院每天平均入院車輛有3400輛左右。

武漢兒童醫院保衛科科長周慶平表示,目前日均門診量約有5000人次,住院量約有1000人次。醫院有地下兩層停車場,可供前來就醫的家長們停車。週一和週六,日均進入醫院的車輛約5000輛,早上9點半到11點是高峰期,此時段內,車位供不應求,醫院門口車輛便會排起長隊。

在同濟醫院,院內停車位大約有兩千個,但每天正常情況下,進出的車輛有七八千輛,最高峰可過萬。在協和醫院,院內停車位只有約500個,高峰期就診車輛多達3000多輛,車位嚴重不足。“車輛基本上從早上7點半後就開始在院外排隊,最長排隊時間近一個半小時。”該院保衛科負責人介紹。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同濟醫院就診車輛排起長龍

取消職工優惠先人後己

取消了職工停車優惠,在外整租了停車場,多開班車……多家醫院表示,為了把院內的停車位空出來給患者,想了不少辦法。

“今年一直騎車上下班,每天兩趟,目前已經騎行一千多公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位工作人員笑著稱,自從騎車上下班,堵車和停車困擾都沒了。

該院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緩解停車難問題,醫院今年7月30日發佈文件,凡運送藥品、耗材及其它貨物的車輛都有規定時間進入院區,非規定時間內因臨床特殊需要經報黨政辦批准方可進入,與醫院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人員其車輛更嚴禁入內。同時,除一線骨幹醫生有地下車位外,醫院鼓勵其他醫護人員選用其他交通方式或將車輛停在外面停車場,給患者留出更多的停車空間。

中南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今年7月1日起,所有職工車輛在醫療區停放也計時收費,工作日早7點至晚7點,收費和社會車輛一樣都是3元每小時,每日36元封頂,即使家屬區登記車輛如果停在醫療區也不享受免費優惠。院方在漢秀劇場停車場租用了200個車位,供住在離醫院3公里外的員工停放車輛,每月給予一定停車補貼,並對應調整通勤班車線路,方便職工通勤。同時,院方號召住在距醫院3公里內的職工乘坐公共交通或步行,綠色出行。

“優惠取消後,騰出了近400個車位。”武漢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醫院職工登記車輛就有1500臺左右,長期開車上班的近一半,為了騰出車位給患者,院方取消了職工停車優惠,收費與就醫車輛一樣,按照3元每小時,45元每天的標準收費,並倡議職工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上班,目前職工停車量已減少至不到200輛。

楚天都市報記者從省婦幼保健院瞭解到,該院在白天更是禁止職工車輛駛入院內。同時,租用群光廣場停車場和原珞珈山酒店停車場,供開車上下班的職工停車。此外,醫院用大巴車,開放三條職工上下班線路。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乘坐地鐵可直達省婦幼保健院

協和醫院也在武漢國際會展中以及新華路體育館租下250個車位,供職工停放車輛,把騰出的院內車位全部留給就診患者。醫院還為職工提供班車,每天從漢口、武昌、漢陽三個方向接送職工上下班。此外,提倡職工儘量不開車,通過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為了方便患者車輛快速通行,繳費實行無感支付、人工等線上線下多種支付方式,有利於快速騰出車位,盡最大努力保證車位供給。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新華路體育館停車場

有的醫院正在新建停車場

記者從協和醫院瞭解到,該院正通過新建停車位緩解這一難題。近期醫院已開工建設一個地下兩層停車場,預計明年9月底完工,屆時將新增近400個停車位。投入使用後,將有效緩解高峰時段車輛排隊等候時間。

該院相關負責人還表示,為了方便患者車輛快速通行,繳費實行無感支付、人工等線上線下多種支付方式。醫院每天為患者提供停車等服務的工作人員多達40人,包括收費員、交通執勤巡邏員、停車場管理人員,維持秩序,引導交通。其次,醫院與交管部門溝通,尋找社會資源,引導車輛就近停至醫院附近的社會停車場。在醫院門診樓前的解放大道路邊,原先屬於嚴管地帶,不允許停車。為減輕醫院停車壓力,在交管部門的支持下,設置了10個即停即走臨時車位,方便患者就近上下車。

然而有的醫院卻無法新增停車位。多家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醫院佔地面積有限,難以新增車位。

武漢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要想滿足停車需求,醫院至少要有2500個車位,但這一目標很難實現。該院地下停車場的負一、負二層共有1100多個車位。目前,院內正在修建婦幼綜合大樓。根據規劃,新樓也配備了地下兩層停車場,與目前的地下停車場連通。但因新樓的佔地面積不大,其地庫也設計有功能用房,僅能為院區新增100多個車位。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武漢兒童醫院新建地下停車場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醫院曾考慮過新增地下車庫,但由於醫院地下軌道交通線路很多,並且該處地勢較為低窪,一遇雨天容易積水,所以修建地下車庫的計劃沒有實現。醫院曾多次將院內綠化面積縮減,用以增加停車位,不過醫院面積有限,增加車位困難重重。

“現在就醫車輛眾多,可醫院就這麼大,停車肯定難。”該院保安張師傅希望,市民在非必須情況下,使用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都能直達醫院,既不堵車還省錢。

“開源”又“挖潛”!多家醫院上天入地破解停車難,專家支招:市民轉變觀念是關鍵

市民可乘坐地鐵直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設專用通道安排專人保暢

楚天都市報記者在各大醫院看到,為了維護醫院門前的交通秩序,醫院所在轄區交管部門安排了專門的車輛排隊通道,還有民警執勤。

“嘴巴不停的喊,雙腳不停的走,雙手不停的揮。違停電子提示屛,也在不停提示違停車輛快離開。”礄口區交通大隊一位負責人表示,解放大道車流非常大,為了保證交通,除了在同濟醫院設置了專用的車輛排隊通道之外,他們還安排了多名交警和輔警在醫院門前執勤。

該大隊一名輔警表示,從醫院門口的天橋到航空路立交,這四五百米的距離,就安排了四五名交警和輔警指揮交通。

省婦幼屬於洪山交通大隊二中隊管轄的轄區,該中隊負責人呂偉表示,省婦幼保健院位於人流車流密集的街道口,醫院兩個大門外都是繁忙的交通要道,就醫車輛排隊極易造成路口擁堵。為緩解擁堵,大隊與醫院採取了很多辦法,優化醫院門前交通組織模式,還調整了省婦幼大門進出模式。同時,從交通管理專業的角度,對醫院內停車場進出通道及內部標牌、標線的設置進行優化調整,對醫院的安保人員進行交通指揮培訓。

記者從江漢交警瞭解到,為了方便就醫車輛排隊出入協和醫院,緩解對道路造成的擁堵,去年新華路改造時,規劃部門就專門設計了排隊候駛車道,將排隊進入協和醫院的車輛與正常行駛的車輛進行分離,減少交織,提升通行效率。每日就醫高峰時間段,圍繞協和醫院周邊,在解放大道、新華路沿線安排警力引導就醫車輛有序排隊等候,治理違停車輛,最大限度減少排隊車輛對通行效率造成的影響。大隊在位於協和醫院解放大道的正門處設置有“臨時落客區”,駕駛員可以將車行駛至該區域內接送病患。

江岸區交通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武漢兒童醫院周邊道路特點,交管部門採取讓香港路-惠濟路-球場路-光華路形成良性微循環的方式,從光華路設置專用就醫通道延伸至香港路兒童醫院大門,從而避免就診車輛與其它非就診車輛出現交織,還改造升級周邊道路交通環境,在光華路增設護欄、標牌,路口人行橫道線增設護欄、馬蹄樁,同時在周邊道路增設引導標牌,指引就醫車輛提前繞行至就醫通道。此外,大隊還安排了一組電子警察專門負責清理循環交通道路上的違停。

專家建議推進分級診療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郭亮表示,由於城市歷史發展問題,優質醫療資源分佈集中於中心城區,吸引大量市民和外地居民就醫,且多乘私家車就醫,交通擁堵和車位供需失衡是必然。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系教授朱順應也認為,近年來城市人口和車流量猛增,但醫院面積無法擴展,且市民習慣到大醫院看病,加之門診一般集中在上午,上班高峰和就診高峰疊加,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兩位專家認為,大型綜合醫院停車問題,要運用系統思維,多管齊下才能解決。

朱順應說,要解決停車難需要推進醫療設施均衡佈局,落實分級診療制度。按照一定的規劃標準,佈局各類醫療設施。同時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推進分級診療。醫院除了分散、分類、分級,還可以調整診療制度,建議醫院建立全天候坐診制度。目前,很多老年患者不會使用,甚至不知道在線上可以預約掛號。因此,要加強宣傳,普及線上預約就診平臺,還可以嘗試多個醫院門診在一個平臺預約。

郭亮教授表示,鼓勵大型綜合醫院在醫療設施欠缺區域開設分院,避免醫療資源過於集中,和醫療需求較大區域的普通醫院加強合作,藉助技術和人員的互動,提升普通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緩解大型綜合醫院停車壓力。在周邊適度增加公共停車場或路邊臨時停車位。對院方來說,需要在適度增加停車位的基礎上,建立智慧停車系統,實行車位預約制,設置停車時長,提高停車位使用效率。

朱順應教授表示,大醫院周邊路網系統改造起來難度很大,且施工過程長,影響大,改造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標。車流就像水流,河道越寬,水流量越大,車流量也是這樣。增加停車位,利用醫院周邊的社會停車場,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但車位的增加會吸引更多車輛停放,使醫院內外車流量增大。從長遠來看,解決醫院停車難問題,還需要鼓勵市民轉變就診觀念和出行觀念,分散、分類、分級就診,儘可能選用公共交通出行。非必要,不開車。

郭亮教授也認為,要通過各種途徑鼓勵輕症病人通過公共交通到達,把有限車位留給重症病人使用。這樣既可以保證院內車輛有序調度,又能避免部分社會車輛長時間佔據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