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宋代画花鸟,除延续黄筌徐熙画风以外,另有一类画家,他们多擅长诗词、精于书法,以绘画寄托抒怀,力求“得之于象外”,如文同、苏轼、扬补之等,形成了文人画的肇始。

苏轼更提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推崇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但其真迹俱已不见,文人画真正可追溯的还是在宋文同苏轼时期。

以下三幅作品也皆来自万紫千红展的第二单位“清雅逸趣”。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文人画扬补之的“野梅”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他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极力推从扬补之,并将之与王维遥相并提,称王维画风者,本朝有扬补之。

扬补之善画梅,曾画墨梅进呈,被宋徽宗讥之为“野梅”,于是后有以宫梅喻院体,以野梅喻文人画的说法。

这幅《雪梅图》墨笔画梅花一枝凌空偃仰,梅干兼以飞白,花瓣用白描勾写,最为妙的是用空白表现雪景,而用淡墨将绢地涂满,仅留出积雪的部分,从而衬托出寒气逼人、梅傲霜雪的韵致。整幅画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诗意表现得入木三分。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写意花鸟画法常的《水墨写生图卷》

而在院体画和文人画以外,另有中国画史上尤为独特的一位,便是僧人法常。虽则现在多将“文人写意”并用,但是法常作为写意画的先驱,在当时却并不受文人的欢迎,认为他的画“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这“粗恶”之语或许来源于法常的“日常”。他作画,多取材于眼前之物,平实无华,或被诗人们视作无甚诗意。这也与中国士人文化有关。但法常的画后传入日本,给日本画造成了地震式的影响,是日本禅画之祖。

法常的《水墨写生图卷》绘果蔬、禽鸟、花木等,纯以水墨写实,却生动异常。该卷无作者款印,后有明代沈周的题跋,定为“宋物”,说此作“不施彩色,任意泼墨渖,俨然若生,回视黄筌、舜举之流,风斯下矣。”但徐邦达定为“似牧非牧之画”(法常号牧溪)。

沈周对法常很有研究,也正是沈周发现了法常作品中的真正价值以及革命性意义,从而在师法元四家之外,开创出独特的文人画气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佚名者的《百花图卷》

此幅为南宋佚名者画,画花卉近60种,长17米,堪称煌煌巨制。全画多以墨笔工写,以墨代色,卷首梅花略似扬无咎,介于写意与写实之间。

花瓣白描勾线细致,枝叶兼杂墨染与白描,且融入没骨画法,但不施色彩,纯以水墨浓淡表现,用墨于单纯中求丰富,统一中求变化,既有物象的生动,又有水墨的意韵,呈现出清幽雅致雅的审美特征,一脱南宋院体积习,对元代钱选、王渊、赵衷的墨笔花卉以及后来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影响。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于象外——故宫“万紫千红”展系列(四)

局部

BY 青山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