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作者:忘情

众所周知,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开始,新参战的志愿军部队,都是在国内改装了苏械再入朝的。志愿军第3兵团所属第15军和第12军,就位列首批改装苏械的部队之列。从1952年10月中旬起,这2个军先后在上甘岭地区与美伪军死磕,打出了个闻名天下的山地坑道经典防御战役。“上甘岭”一词,几乎成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精神的代名词。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四一式山炮

为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志愿军不仅投入了大量兵力,而且消耗的武器弹药数量也属空前。如果细心浏览统计资料,就不难发现,战役期间志愿军居然消耗了9276发日式山炮弹。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15军和12军入朝时就改装了苏械,怎么还会保有日式山炮?

实际上,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我国与苏联反复交涉,最终决定引进的,是可供装备45个步兵师的苏械轻武器,而不是45个苏军步兵师的全套装备。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新中国还很穷,很难一口气买下那么多重装备。另一方面,苏军步兵师的编制和装备是着眼于在中欧战场作战需要的,其并不适应半岛的山地环境。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四一式山炮后部细节

以火炮为例,当时苏军步兵师的火力支柱,是122毫米榴弹炮。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对其进行了仿制,定型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这款经过二战严峻考验的一代名炮,虽说性能不俗,但高达几吨的重量,必须得用卡车牵引。众所周知,卡车对志愿军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运输资源。有限的卡车集中起来,都很难满意后勤运输需求。要想在美军握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在前线牵引火炮,着实不易。

所以,即便是最终有36个师的志愿军部队换装了苏械轻武器,轻便灵活的日本山炮,仍在志愿军队属炮兵中占据了相当份额。其中主要是41式和94式。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41式山炮6匹马驮运时候的分解图

41式75毫米山炮(此炮于1911年,即明治41年设计定型,但其细节完善工作直到1917年,即大正6年才最终完成,因此也称为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其战斗全重540公斤,分解后可用6匹马驮载。配用弹种包括榴弹、榴霰弹、穿甲弹、破甲弹和白磷弹,最大射程6400米。41式山炮在低仰角状态下射击精度不错,因其弹道低伸,甚至被日军充当反坦克炮使用,太平洋战争末期还为其开发了专用的反坦克弹。但是,41式的单脚大架设计得偏弱,大仰角射击时候容易剧烈震动,远射程时精度非常差。

日本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而设计的94式山炮,战斗全重536公斤。可在3到5分钟内分解成11个部件,并可在10分钟内重新组装起来。分解后最重的炮管,也不过95千克。其余10个部件平均仅有45千克。方向射界是火炮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方向射界宽广,就意味着火炮火力控制范围大,选择阵地更为方便。94式因为采用了开脚大架式结构,方向射界高达40度。日制94式75毫米山炮弹丸重量为6.34千克,配用的弹种包括高爆弹、榴弹、燃烧弹和毒气弹,最大射程8300米。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日本94式75毫米山炮

由此可见,别看日式山炮口径小,射程不及苏式榴弹炮,却很适合在朝战中无制空权情况下使用。因为这些日本山炮使用年限长,因此志愿军保有的日式山炮大多经过修理和改造,最高射速从最初的10发/分钟提高到20发/分钟,能部分弥补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早在1950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出国时,日式山炮就是志愿军师属炮兵的“台柱子”。号称出国时基本调换成美式装备的39军,军属炮兵团3个营中,有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各1个营,每营装备12门。

哪怕是到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20、26、27、39、40、63、64、65军这8个军中,装备了日制41式山炮83门,日制94式山炮50门,晋造36式山炮(94式的仿制品)63门。截止到1951年底,志愿军全军共有日制41山炮154门,日制94山炮148门,美制75毫米山炮137门。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根据抗美援朝战场上弹药消耗量大的特点,志愿军司令部要求在为第五次战役准备弹药时,按每门炮一个战役消耗量来筹集弹药。晋36式山炮、日41式山炮、日94式山炮每门320发。

截止到1951年4月3日,按上述要求,志愿军尚晋36式山炮弹20160发,日式41山炮弹16587发,94式山炮弹6297发。国内部队遂翻箱倒柜,寻找日式山炮弹发往朝鲜战场。

五次战役结束后,战线相对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进入阵地战时期以后,炮兵火力成为稳定阵地的重要因素,炮弹消耗量比运动战时期有了急剧增长。志愿军急需补充大量炮弹以保障炮兵有充足的弹药,发挥其火炮威力。到1951年7月底,经全国各大军区清理库存,经后勤运输部门努力,志愿军炮每门日式山炮备弹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43发。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战争进入1952年,日益呈现战争长期化的趋势。为着眼于长远,我国除继续向苏联订购武器装备,也开始组织国内兵工厂自制一些战场上急需的武器装备补充前线。在自制与进口双管齐下的同时,我军也在国内各大军区清点库存,将一些性能尚好,有弹药保障的旧杂式武器装备送往战场,作为志愿军武器损耗的补充。其中,仅1952年上半年,华北军区就从库存中调拨日制41式、94式,晋造36式山炮共计40门,运往战场装备志愿军。后勤部门全年共向战场前送山炮弹188934发,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45师山炮每日弹药消耗量最高曾达3.38个基数。后勤部门不懈努力,才保证了这些老炮的炮弹供应。非但如此,到1953年6月27日,一线志愿军各部(1军、24军、23军、46军、60军、65军、67军,2师、炮7师、炮8师)共拥有日制41式山炮弹64827发,日制94式山炮弹70983发。东西海岸防御部队和二线部队共有日制41山炮弹27708发,日制94式山炮弹47698发。志愿军后勤部尚库存日制41式山炮弹55488发,日制94式山炮弹94171发,

上甘岭战役,苏械化的志愿军,为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由于当时志愿军各部队苏式炮弹贮备量严重不足,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夏季大反准备足够的弹药,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向国内申领日制41式山炮弹5万发,日制94式山炮弹5万发。与此同时,志愿军装备的日式山炮都是战场缴获品,炮龄过大,损耗率很高。其中,尤其以94式山炮驻退系统漏油漏气问题比较突出。军委为彻底解决94山炮漏油漏气问题,派太原兵工厂4名技工赴朝修理。他们不仅突击修复了92门94式山炮,而且还将检修技能无私传授给志愿军战士。

据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损失日制41式山炮57门,日制94式山炮74门。美军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当年对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缴获的41式、94式山炮不屑一顾,评价还没有92步兵炮高,但这些美军看不上眼的武器到了志愿军手中,却成了暴捶美伪军的利器。说到底,武器还是那款武器,使用的人不一样,效果肯定两样。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