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憶:不知為什麼,一提起爆米花兒,還沒吃牙根兒就“癢癢”

不知為什麼,一提起爆米花兒,我的牙根兒就“癢癢”,無論是兒時還是現在,這個“毛病”一直相伴,而且這種“癢”是癢到了心裡去的。

不像現在,爆米花的“花樣”可謂五花八門,從味道上看,有草莓味、奶油味、巧克力的、哈密瓜的等等,凡是能夠想象到的味道,基本都可實現。從品種上看,有大爆米花,還有小爆米花、大米也可爆出花兒,還有那專門的機器做出的玉米花棒、卷、條等等,但吃起來,總覺得少了一些味道,尤其那牙根兒癢癢的感覺。

對於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爆米花兒可以說是兒時最開心的零食了。那時候,爆爆米花的師傅一般都是走街串巷,待選定一個開闊地後,就支起傢伙什,燃起爐火,不管是否有生意,先爆它兩鍋再說,隨著“嘭”、“嘭”的爆鍋聲,空氣裡頓時瀰漫著爆米花特有的香味兒。

那些饞貓般的孩童們,聽著聲,聞著味兒就尋了過來,砸吧著嘴,嚥著唾沫,前來圍觀。看到爆鍋時濺落在四周的爆米花兒,就撿起來,象徵性的吹兩下,然後丟進嘴裡,美美的享受起來。一些“動作快”、“臉皮厚”的孩子,光憑搶濺落的爆米花,就能讓自己解了饞。

實在忍不住誘惑,有的孩子就回家向大人撒嬌求情,只為能夠享受這爆米花的美味。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裡,有時候,孩子既便是一哭二鬧三打滾,也是無濟於事的,甚至因為孩子執拗的哀求,讓大人不勝其煩,碰上脾氣大的,弄不好屁股上會捱上兩腳。於是,哀求無果的孩子只好淚眼婆娑的放棄了念頭,只好遠遠的看看了事。

實際上,能夠回家向大人提出爆苞米花要求的孩子,一般都是家裡排行最小、最受寵的,至於哥哥姐姐什麼的,都很識趣,遇到這種情況時根本不會上前的,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連家裡最小的孩子都得不到大人的恩准,何況是他們呢?

一旦碰到大人們心情好的時候,同意了爆苞米花的要求,孩子們的高興勁遠勝現在的孩子吃上十頓肯德基。只見用葫蘆瓢或者盆子、笸籮等器具端著幾捧苞米粒兒,像中了獎似的,從小夥伴們面前,昂著頭,徑直的走向爆苞米花的師傅身邊,遞過加工費(二毛?三毛?亦或是5毛?已不曾記得了),然後近距離站在哪裡等待,而沒有交錢爆爆米花的,是沒有“資格”站的那麼近的。

直到今天才想明白,因為站的近,才最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撿到那些濺落的爆米花的。而現在,對於那些濺落的爆米花,誰會撿起來吃掉呢?畢竟,爆米花已不是現在的孩子們青睞的零食了。想到這裡,突然覺得鼻子酸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