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為不忠,…是為不孝,…是為不仁,…是為不義”,這個句式是誰最先提及的?有何史料記載?

縹緲孤鴻298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忠、孝、仁、義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忠指對君主忠誠;孝指對父母孝順;仁是對他人的愛;義是行為得體、符合正義;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指: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忠:傳承優良,發揚光大

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底是誰的責任?太籠統了。今天我將其改為: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我們的個人力量太小太小。但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做點事情,為政府分憂。

孝:百善孝為先

“孝”字由“老”和“子”字組成。“老”在“子”的上方,無形彰顯了其內在關聯,也可從中看到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中國講究孝道。父母乃人之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絕對不可交。中國講究以孝傳家,孝經寫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保護它愛惜它。首先要盡到對父母起碼的孝順,然後才立身行德,楊名於世,出人頭地。

仁:仁愛之心,感召他人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愛,要愛心與別人相處。所以仁的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愛人”即是說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

“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特有的一種美好情操。

義: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義”就是正義,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信義寧願犧牲自身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若非關羽重信義,華容道上對曹操網開一面,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三國鼎立”。


西風悍馬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為儒家中心思想,忠孝仁義更是被歷朝歷代大加推崇,忠,對國家忠心耿耿,對民族不離不棄,對君主忠心不二,孝,敬重祖先,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仁,孔子認為的核心思想,大愛於人,甚至可以殺身成仁,義,正義,道義,每個人在大事大非面前都要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要說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原出處,請恕鄙人才疏學淺,也翻查了一些資料,沒有找到統一的概論,這個的難度是相當的大,我也希望有高人能讓我可以解惑,這個可以泛指任何一個人,歷史上的政敵之間,敵對的國家之間,都可以用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來抨擊對手,漢朝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漢律也已維護統治階級的權益,三綱五常為基準來約束人民,其中也包含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處罰,從漢朝開始法律儒家化,隋朝《開皇律》中十大惡,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可以說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就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等違背儒家思想的行為,上升到法律高度。


我叫大王qu巡山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1172-1228年)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1158—1227年)的言論: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