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住靈感的風線看日月

拽住靈感的風線看日月


拽住靈感的風線看日月

文/嵐林谷(原創)微信號:lsl69088

圖/來自網絡

編輯/嵐林谷

日月為易,易為天地,易醫同道!拽住易的風線看日月,窺天地之奧在於把握靈感。

宋名臣范仲淹說,“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醫是一門仁德之學。行醫就是修道,行醫就是證道。每次診病的過程,都是悟道的過程,在於體察天地的規律,在於把握天地之間那些瞬間的靈感。

學上醫是事業,喜歡中醫是信仰,更是一種文化自信。從非典到新冠,可以看到漢文化復興的曙光和希望,同時也見證了歷史。

從黃帝與歧伯,可知歧黃之術,或歧黃之道。有人把歧伯比作是專家,把黃帝比作記者,有幾分生動。他倆幾句對話就被編成了書,造就了千年經典——《黃帝內經》。

歧黃是漢醫的奠基者,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強調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於未然,把天人合一作為個人追求的境界。

古醫理論形成後,自古以來建樹者眾多,如華佗、扁鵲、李時珍、張仲景、蒲輔周、焦樹德、李可、鄧鐵濤等等,都是著名的學家。每位名家之後都有幾疊厚厚的書,可見古醫如同金字塔,博大精深,奧妙無窮。

古醫與文化一脈相承。如今漢醫的西化,是西洋文化與“儒體+馬用”文化的演變與結果。真正的儒道釋文化的淡化,讓世人丟了古醫傳承,才是漢醫文化岌岌可危的根源。

人的價值觀取向決定崇尚的文化,是西醫,還是漢醫?真正的醫與易同道,真正的古醫(醫)不會騙人,只有掉失了真傳的人,且業不專、技不精者方為庸醫!

學醫是對醫道的追求。古人習醫,其終極的理想就是儒家的仁徳與兼濟,佛家的行善與救渡,道家的長生與修道,“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極”。學醫的過程是一個證道的過程,充滿艱辛,也充滿愉悅。

易醫之道是一門天人之學,涉及到宇宙時空。學漢醫,要把人放到自然中,與天文、地理、氣候等因素,通盤考量。學漢醫愈深入,愈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學易醫需要有厚德。《大醫精誠》中講:凡大醫療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如沒有仁德之心的人,恐怕很難做到,這正是西醫最懼怕的地方。

學易醫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中醫所提倡的“身心靈”一體化的治療觀。一個健康的身體,不但需要生物學意義上的健康,更需要有平和的性格和健全的靈魂。

學易醫不僅僅是學習一門技術,也不限於學會了一種體察自然的方法,而是貴在培育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貴在塑造出一種優秀的品格。

古醫與諸子百家的道是相通的。其中苗醫、哈醫、藏醫、維醫、巫醫和祝由等等,都是由易演變而成。包括西醫也可為漢用,但不能顛覆漢醫,因為這與“儒體+馬用”文化是相勃的!

漢醫講陽氣,陽中有陰,有炁,有五行,有空!漢醫是道,西醫是術。常人把漢醫稱中醫,是低估了。中醫其中就包含有西醫,但西醫卻容不下中醫,更容不下上醫,只能稱作下醫的一種,這是中西醫辯論的根本所在。

文化是禪,以什麼文化觀,講什麼理。禪又是“纏”,不講文化傳承的,是講不清的!

《金剛經》講“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的相,周易講象,都是虛妄的,相象只是符號,不是真身本心。不著相,就是智慧,就是如來,就是開悟了!看破紅塵,與光同塵,可以看透萬物本心,則般若波羅密(最大的智慧)。金經無相不說空,保持般若的古風!

學易醫能生智生慧,醫是文化的執行者!

(原創文章,只供學習)

(寫於2020.5.6日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