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雙全、重興西域屯田的班勇

智勇雙全、重興西域屯田的班勇

班勇,是東漢著名的屯田將領,班超之子,頗有父風,自幼隨父生活在西域,一直到班超暮年,回到洛陽。然而十多年後,班勇再次出使西域。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西域度過,對於西域的情況非常熟悉。晚年,班勇繼承班氏家族的傳統,潛心修學,將自己在西域的經歷見聞寫成《西域記》一書,成為《後漢書•西域傳》的藍本。對於班勇來說,這部書是對於故去父親的懷念,更是對父親立功異域、終生報國的敬仰,也是對他生於西域、長於西域、建功立業於西域的紀念。

班勇,字宜僚,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生卒年不詳。父為班超,母為疏勒公主,長於西域,深諳西域之事。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遣班勇隨安西使者入朝。其後,安帝永初元年,西域再次叛亂,西域都護段禧等遂退居龜茲,為此朝中大臣認為西域道路險遠、吏士屯田耗費甚重,加之,此時羌族叛亂迭起使得通往西域的道路阻塞,安帝遂決定撤回西域屯兵。六月,漢朝下詔罷西域都護,班勇奉命迎降西域屯田官吏。此後,西域再次絕通長達數十年。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長史索班率千餘人屯伊吾,開始嘗試恢復西域屯田,聽聞索班駐屯伊吾之事後,車師前王及鄯善王皆來拜見,表示願意重新歸附東漢。見此情狀,北單于遂與車師後部聯兵攻沒索班及欲意歸附東漢的車師前王,並最終控制北道,從而威脅鄯善國。鄯善國王遂向敦煌太守曹宗求救,曹宗於是上書朝廷,希望出兵擊破北匈奴,報索班之恥,再度統一西域。

此建議立即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班勇以其在西域多年,熟悉情況,受鄧太后之邀前來朝會,面對公卿大臣閉玉門、放棄西域之議,班勇力排眾議,堅持己見,義正詞嚴地分析道:

其一,西域諸國與中原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在北匈奴的壓力之下,諸國皆懷憤恨,均樂於侍漢,加之自張騫通西域以來,強大的中原王朝使西域諸國的向心力較強,尤為重要的是,西域是西北邊疆安全的重要屏障。自武帝為斷匈奴右臂,始通西域,至永平年間,明帝深思熟慮,命將出徵西域,再至永元年間,實現西域統一,為此,不可再棄涼州、絕通西域。

其二,根據目前國家財政吃緊、邊叛迭起的形勢,班勇駁斥朝中因軍費浩繁而力主廢屯者,認為不可大舉討伐匈奴,曹宗因索班之事感到羞恥,遂提議向匈奴報仇雪恨,是未能權衡利弊之舉。為此,班勇認為可先恢復敦煌屯田,重新設置校尉,再派遣西域長史率兵五百人屯駐樓蘭,作為橋頭堡,向西阻隔焉耆、龜茲國的侵擾,向南拱衛鄯善、于闐,向北抵禦匈奴,既宣揚國威,以維繫西域各國的歸附之心,動搖匈奴的覬覦之意,同時,近於中原,可得支援。

在這次載於史冊的著名廷議上,班勇根據自己當年和父親在西域的經歷與見聞,清晰地闡述了西域與中原的利害關係。遺憾的是,其建議最終只是被有保留地採納,即僅在敦煌派遣屯兵三百人,並設置西域副校尉駐守敦煌。安帝延光二年,因北匈奴會同車師國侵犯邊境,河西地區再受侵犯,“閉玉門以絕其患”的論斷再次出現,當敦煌太守張璫、朝臣陳忠上書闡明西域與中原的利害關係時,因力主棄屯的鄧太后過世,安帝採取張璫的“中策”,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出屯柳中,並以此地為基點,一面屯田籌措軍餉,一面征伐諸國,統一西域。

延光三年正月,班勇到達柳中,開墾荒地,並以其為據點聯絡西域諸國,展開統一西域的戰爭。班勇首先說服一貫親漢的鄯善國降漢,之後又對龜茲王白英開以恩信,恩威並施之下,白英率姑墨、溫宿紛紛歸服。整個吐魯番盆地局勢初步穩定後,柳中的屯田得到進一步鞏固。

在柳中屯田的保障下,班勇發動鄯善、姑墨、龜茲、溫宿步騎兵萬餘人進攻車師前王庭,這次討伐後,車師前部復通。延光四年,班勇再次調發敦煌、張掖、酒泉的騎兵六千,聯同鄯善、疏勒、車師前部的騎兵進攻車師後部,設置後部司馬,並重置戊部侯於且谷城屯田。順帝永建元年,穩定了車師後部的局勢,至此,車師平定。同年冬,班勇又發兵攻擊匈奴呼衍王,擒獲北匈奴單于的從兄,北單于得知此事後,親自率領一萬餘騎兵攻打車師后王,結果被假司馬曹俊一行打了個措手不及。此後,匈奴勢力撤出車師地區,此後匈奴向西遷徙,一蹶不振。永建二年,除焉耆外,西域諸國都已歸附。然而,此戰卻因敦煌太守張朗急於求功贖罪,提前進攻焉耆,受降而回,班勇因未能及時趕赴戰場、參與進攻而被召回洛陽,下獄免官,後來被朝廷赦免,卒於家中。

在東漢朝臣紛紛倡言棄涼州之議時,班勇極言屯田利弊,並踐行且耕且戰的屯戍之法,雖未完成再次統一西域的願望,但虎父無犬子,他秉承其父“以夷制夷”“屯墾戍邊”的戰略,再次確立了東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為西域統一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來源:兵團日報 作者:張安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