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提起三國,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縱橫疆場的武將,羽扇綸巾的謀士,因為是他們成就了佔據一方的霸主,但除了武將和謀士之外,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沒有在疆場上建功立業,但他們也在那個群英爭霸的年代,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可以被稱為三國袁隆平的棗祉,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提起棗祉這個名字,估計知道的人多少會知道一些,但不知道人……那是一點都不瞭解他。據傳說,“棗”這個姓氏來源於“棘”,之所以從“棘”改為要“棗”,和張遼的祖上由“聶”改為“張”一樣,都是為了避禍。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那麼棗祉為什麼會被稱為三國時的袁隆平呢?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屯田。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魏的奠基人曹操也是群雄之一。曹操自從和董卓鬧掰以後,就離開了東都洛陽,在返回了鄉里之後,他散盡家財,招攬了一些以自己親戚朋友為班底的隊伍,又延攬了一些穎川的文士為謀臣,開始了自己的“王霸”之路。

而出身穎川的棗祉就是在這時,成了曹操的員工。不過當時在曹操麾下的穎川高人太多,相對低調的棗祉就沒能留在曹操身邊參與軍機,而是被委派到了東阿去治理地方。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棗祉到了東阿以後,調研了一下當地的情況,他發現擺在他面前最重要的事,是讓老百姓吃飽飯。因為東漢末年的戰亂,導致全國各地都是蒼生離亂,田園荒蕪。因此棗祉就開始俯首農桑,一心一意地搞農業生產。

凡事就怕認真。在棗祉的努力下,東阿不光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甚至還能有富裕,當曹操失去荊州時,是棗祉提供的糧食讓曹操恢復了元氣,也是棗祉重新修建的東阿城,擋住了呂布的進攻,為曹操的反攻提供可可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棗祉,很可能就不會有曹操的崛起,而後來的“三國爭霸”也可能不復存在。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不過你如果認為棗祉的貢獻,只有這麼“一點點”,那你就錯了,他的功績其實這才剛剛開始……

曹操在棗祉的“哺育”下,很快開始重新崛起。吃過缺糧之苦的曹操,開始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重視,他為了籌集糧食,曾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耕牛提供給沒有耕牛的農民,幫助農民生產,然後再根據耕牛的數量,來進行收糧稅。曹操這種做法,後來被有豐富一線工作經驗的棗祉給否定了。

因為當時一有戰亂,二有自然災害,這種把糧食命脈交到“別人”手裡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者,一般只能提出自己看到的問題,而優秀的員工,不光能發現問題,還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而棗祉就是優秀員工的代表。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棗祉發現,當時四處肆虐的黃巾軍,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他們經常是打到哪搶到哪,遇到地方和季節合適,他們甚至還可以兵轉農,種上一季莊稼,然後等莊稼收穫後,再繼續遊蕩。

棗祉由此受到啟發,他就對曹操建議,我們也可以向黃巾軍學習,在特定時間特定地方,我們也集中力量搞生產,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棗祉的這種以軍事力量,和軍事管制搞農業生產的方法,在後來被稱作“屯田”。

這種新穎的方式,不光解決可戰時糧食的生產運輸問題,還能解決一個讓當時讓很多“領主”非常頭疼的頑疾。那就是隨著政權的延長,領土內的資源,會漸漸集中到世家大族和權貴的手中,而土地的對於整個國家的貢獻會越來越少。而“領主”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持續擴張,而持續擴張所帶來的糧食消耗,又會加劇領土內部的穩定。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而“屯田”這種半軍事化的行為,不光可以讓部隊作戰半徑更長,還可以有效地減少糧食運輸的損耗,最重要的是,這種糧食的收成,在一般情況下,會由“領主”來支配,這樣就能最大限度減少農民的負擔。因此這種方式在棗祗正式建立以後,歷朝歷代,或多或少的都從中獲得了好處。

當時棗祉在農業上的作為,讓很多對糧食有需求的霸主非常眼饞,因此他們都希望通過用挖牆腳的方式,把棗祉給挖走,但是棗祉為人比較忠誠,面對袁紹等人的高薪誘惑,始終不為所動。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集中種田嗎,這點活誰還整不明白。

但是,駱駝要說“屯田”雖然就倆字,但它的背後卻是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制度這東西,不是你知道個概念就行了,還需要有人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指導。因此從這方面,我們也能看出棗祗的價值。

三國時的“袁隆平”,姓氏全國罕見,因無“戰功”而少有人知


棗祗雖然沒有什麼赫赫的“戰功”,在科幻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但是他的貢獻卻絕不會被後人遺忘,而他的名字,駱駝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知道並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