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這是開國領袖在鼓勵青年人時,所作出的積極評價。

的確是這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青年人身上永遠散發著蓬勃的朝氣,這種朝氣給我們的隊伍帶來了革命的激情。

在中國的革命航船剛啟動時,那時的革命隊伍中,就有一支武裝力量,他們全部由年輕人所組成,戰士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8歲,最小的年僅14歲,許多人還沒有槍高,並且這支部隊中,70%以上的年輕人都是共青團員。

這就是工農紅軍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1933年8月5日, “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博生正式成立,成立之初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大會,他們的軍旗由周恩來親自授予。

部隊一成立,就編入了紅軍的作戰序列,他們歸屬紅五軍團建制,全師約1萬餘人,全師下轄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個團。

首任師長為陳光,馮文彬任政治委員。

部隊剛成立時,裝備很差,戰士們手中的武器主要是土槍和梭鏢,所以,他們只能用這些裝備進行訓練。

後來紅三軍團在繳獲敵人的武器中,給他們支援了槍支彈藥,這才使他們如虎添翼,有了練習射擊、投彈、刺殺的正規武器。

經過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此時的少共國際師革命目的明確、武器裝備像樣,已具有了相當的戰鬥力。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他們第一次經受戰鬥的考驗,是在第五次反“圍剿”中。

第五次“反圍剿”,國民黨出動重兵,對中央蘇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少共國際師的官兵奉命開赴前線,配合紅三、紅五軍團,在東方戰線投入戰鬥。首次參戰遭遇的對手,是國民黨軍周志群部。

由於是首次參加戰鬥,師部很謹慎,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布成了口袋陣,圍困住敵人的一個連。

當時的條件很艱苦,每個戰士只發了10顆子彈,戰鬥打響後,一陣猛攻,子彈瞬間打光。

沒有了子彈的青少年戰士們,只好和敵人展開了血腥的白刃戰。

由於小戰士體質比較弱,再加上沒有實戰經驗,上級下達的作戰任務就是兩個人對付一個敵人。

這些小戰士在搏鬥中一個牽制敵人,一個負責刺殺。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些小老虎不到兩個鐘頭,把全連的敵人一個不剩的全殲滅了。

初次參戰即取得如此戰果,部隊的士氣馬上高昂起來,朱德、周恩來和楊尚昆又專門發來了賀電,戰士們的信心倍增。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當年的11月份,部隊進行調整,由吳高群接替了陳光的師長之職,而政治委員一職由年僅17歲的蕭華擔任,他也由此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師政委。

12月12日,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鬥中,師長吳高群和政委蕭華深入前沿指揮,傍晚時分,當戰鬥將要結束時,正在指揮所觀察敵情時,突然飛來一顆炮彈,在吳高群身邊爆炸了,他當時就被炸成重傷,犧牲時年僅23歲。

吳高群殉職後,上級調來原紅七軍團參謀長曹裡懷,他成了少共國際師的第3任師長。

1934年4月8日,“獨臂將軍”彭紹輝成為少共國際師的第4任師長。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在那個艱苦的環境中,年輕的戰士們在炮火中經受了嚴酷的考驗,最慘烈的兩次戰鬥,都發生在中央紅軍開始戰略大轉移的途中。

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擔負了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艱鉅任務,展開了石城保衛戰。

打阻擊戰是裝備比較差的少共國際師的弱項,他們與數倍於我的敵人展開了激戰,由於敵兵有飛機大炮的掩護,戰況十分激烈,鏖戰的結果,少共國際師的戰鬥員由1萬銳減到5000人。

減員嚴重的部隊,後來得到根據地各縣黨和共青團補充的2000多名新戰士,才勉強保持了戰鬥力。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少共國際師最慘烈的一仗發生在紅軍渡湘江的戰鬥中。

紅軍到達湘江時,少共國際師奉命以一個團直撲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牽制全州方向增援的敵人;另外兩個團則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構築陣地,阻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最終目的就是保衛湘江界首渡口,掩護主力渡過湘江。

由於武器裝備差,彈藥缺乏,對陣地防禦的紅軍來說很被動。面對敵軍的狂轟濫炸,紅軍只能硬抗,等到敵人靠近時再用刺刀、手榴彈和敵人進行近戰。

少共國際師的將士們和敵人整整打了5天的陣地防禦戰,直到主力部隊過江。

戰鬥直打到12月1日的黃昏,再不撤退就面臨著被敵人切斷的危險,這時全師才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

當大部隊渡過江後,彭紹輝和蕭華才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跟過來,二人連忙率部分戰士殺了回去。

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雖拼死實現了總部制定的戰略意圖,但傷亡慘重,戰後統計,全師僅剩2700餘人。此時,作為作戰部隊的少共國際師,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

革命武裝“少共國際師”,全部由年輕人組成,師政委蕭華才17歲


1935年2月10日,為了提高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併入紅一軍團的紅1師和紅2師。

至此,少共國際師走完了短暫而光輝的戰鬥歷程,“少共國際師”這個編號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編,部隊僅存在了500多天,但這短暫的歲月中,全師有70%的將士熱血灑沃土,經受住了殘酷的戰爭考驗。

可以這麼說,當年的少共國際師,是一座真正的革命熔爐,從這支部隊出來的指戰員中,經過戰爭的洗禮,共培養出開國上將蕭華、彭紹輝,中將曹裡懷、陳正湘和江擁輝等13名少將。

每當我們回憶起這段歷史,我們都為當年的這些熱血青年送去欽佩的目光,為他們取得的這些光輝業績感到自豪和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