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篮球》第一章第9节:投篮分布之三分球(上)

上一节我们提到,NBA引进投篮分布的统计以后,发现两分命中率并不是随着距离拉远线性降低的,而是在离开篮下后就遭遇断崖式的下滑。

也就是说,NBA的两分球里,有比想象中更多的投篮,是在出手的时候,不管进不进就知道数学期望偏低。在这里我们不能拿诸如贾巴尔这样的勾射大神,或者乔丹这样的后仰跳投大神来作为普遍案例,而要看全联盟的趋势是怎么样的。

这时候稍微有些经济头脑的从业者就看出来了:我们原先觉得三分的有效命中率接近50%平平无奇,是因为它是和整个两分命中率来比的;但现在研究后发现大部分区域的两分命中率都只有40%左右,三分的优势明显被放大了,那么为什么不多投呢(更别说距离更近,准心更高的底角三分)?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感受到这种投资回报比上的区别,我们贴一张戈兹贝里书中的图。这种图Y轴用的是“每次出手得分”,其实是有效命中率换了个壳而已,X轴仍然是出手距离。

《纸上篮球》第一章第9节:投篮分布之三分球(上)

戈兹贝里在图中用黑笔框出了介于篮下和三分之间的区域:“Why would you shoot here?(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出手?)”霍林格口中“篮球分析摘下的位置最低的果实”,指的也是这个魔球化的理论。

三分狂潮的幅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上一个完整赛季2018-19赛季,全联盟总共投进了27,955个三分,要多于NBA引进三分线后前11年的总和(1980-81赛季到1990-91赛季),或者2003-04赛季和2004-05赛季的总和。2019-20赛季若非临时停摆,命中数再创新高几乎板上钉钉——全联盟的三分比重已经达到38.2%,要高于2018-19赛季的35.9%。

这件事情回溯起来还蛮有意思的。NBA最早是一项由大个子主导的运动,麦肯和张伯伦甚至以一己之力逼得联盟修改禁区规则。后来麦肯退役以后前往NBA的竞争者,美国另一个篮球联赛ABA担任掌门人。他为了改善观赏性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使用花球。当然加入三分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初衷说是“希望让小个子更多地主导比赛”,几年后NBA予以引进。

戈兹贝里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还有哪项以得分为目的的运动,会因为你的出球区域不同而给予特殊奖励?”或者这样说:如果明天国际足联打算把禁区外的远射算作1.5个进球,或者网球乒乓球之类改成某个区域的扣杀会额外算分,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可以预见的有:

1.改制原本就不太可能发生,因为这种规则的颠覆性太强。

2.如果改制真的发生了,人们会对此加以利用。

3.如果加以利用的幅度太夸张,大家会回过头讨论改制的利弊。

NBA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件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运动的影响力以及媒介的发达程度都有限。第二件事要结合投篮分布统计的出现,还会囿于一些老旧的观念,具备很强的滞后性。第三件事则因为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之间间隔了三四十年,人们不可能再去讨论三分球规则是否合理,该不该取消了。

这种既是重大规则改制,又是到了三四十年后才被加以利用的案例,实在太过罕见了。奇特的冲突会导致某些不明就里的人,因此认为今天的三分狂潮存在突然性,只是某种“风格”、“流派”、“倾向”或者“不可复制的能力”。我可以在这里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不是的。它就是很必然的,虽迟但到领悟到了篮球的真谛而已。

多投三分究竟是“风格”还是“趋势”,为什么对于身在中国的我们特别重要?这是因为“风格”仅仅是各有选择,而“趋势”来自于自然进步。“风格”往往局限于高端玩家的比拼,“趋势”却是值得低端玩家去研究和学习的。

三分球的下一个部分,我会结合一些别的数据,来解答“风格派”比较常见的质疑,比如:

多投三分是想投就能投的吗?

怎么看KD小卡打法不魔球却是冠军?

多投三分会不会影响侵略性?

莫雷强调魔球以后不是仍未成功吗?

库里哈登岂是别的联赛球员可以模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