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看看,和今天相比有啥變化嗎~
製圖年代:清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34–1779)


絹本彩繪 尺寸:90×90cm
繪圖:佚名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圖片】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封面

偃師縣河圖總說:偃師縣地勢高阜有幹河二道,一名伊河在縣南五里,發源於盧氏縣之悶頓嶺,經洛陽縣在縣西南三十里高家崖入境;一名洛河,在縣南五里,發源於雒南縣塚嶺山,經洛陽縣在縣西三十里義井鋪入境至縣南楊村地方伊洛二水合流至縣東三十里石圪節出境,抵鞏縣歸於黃河,計長六十里,寬深五六丈不等,兩岸向無堤埝縣境亦無支河,有乾溝八道,每逢山水足資宣洩,均歸伊洛二河,縣東十五里孫家灣有泉一區灌溉民田四頃八十七畝,謹具河圖於後。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河圖序言

偃師……南屏嵩嶽,北臨黃河,伊、洛河在境內合流,首陽山、景山、緱山、青羅山……山水之間留下了多少美麗的傳說和故事。

〈偃師縣河圖〉,主要描繪河南府偃師縣境內自然地理環境,系河南府十縣河圖集之一;圖中座標上方為南,缺圖總說。全圖以山水披麻皴法形式繪製境內山巒及平面描繪境內水道。
圖中以紅點連線標誌驛路,城牆以立面形象繪製;縣城飽受「伊、洛泛漲」之苦,故城外另築周長「九里十三步」護城堤,為河南府十縣唯一築護城堤的縣城(參:《河南府志》卷五〈建置志〉)。圖上無文字註記,貼紅籤墨書地名、山巒(包括縣城以北的首陽山、邙山等)、橋樑及河道的長度及流逕。圖中兩條主要的河道,在縣城西南一帶合流;也繪上幾座縣城聯通外界的橋樑,如二龍橋、雙鳳橋,惟不解為何不見香椿橋;按《府志》載:「香椿橋在香椿崖伊水之上,轘轅入洛要津,乾隆七年(1742)其耆民周述禹建」(參:《河南府志》卷六〈建置志•津樑〉「偃師縣」)。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伊洛河分佈總圖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水牛溝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清代黃易筆下描繪的偃師緱山,故宮博物館收藏。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局部圖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伊河,洛河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首陽山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單泉、雙泉


看看繪製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偃師河圖,和現在有無變化

偃師總圖(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從圖中可以看到,老偃師縣城在現在的老城村,伊洛匯流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