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前言導讀

理學又稱道學、義理學,是興起於北宋的一種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宋五子,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南宋則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其餘續影響至明朝王陽明的“心學”,乃至清代的“樸學”。理學繼承儒家理論,並融會釋、老之說,以探討宇宙觀,並建立人生觀,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成體系的一脈。

本文意在從橫渠先生張載的《正蒙》一書,分析瞭解其思想和觀念,為大家作一簡要的介紹。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關中書院

人物簡介

張載,字子厚,生長於陝西鳳翔眉縣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仁宗嘉佑二年進士,歷任參軍、縣令、著作郎、判官公事、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等職。神宗熙寧十年,行至臨潼,卒於館舍,享年五十八歲。

張載少年時好談兵法,當時洮西賊亂,載曾向范仲淹拜書獻計,為范仲淹所賞識,知其為大才。於是勸其讀《中庸》,以明至理,修身養德,不要以用兵為務。張載於是方讀《中庸》,自覺不足,又多讀道家佛家之書,經年累月,又反求六經,後來與二程結識,相互磋磨,發明本性,學古礪行,遂使關中學者如影雲集,終於成為一代巨儒。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張載像

《正蒙》其書

張載作《正蒙》,取義於“蒙以養正”,洋洋數萬言,發揮道德性命之學。曾自言,我作此書,好比大樹,根本枝葉無不具備,只在讀者各人擇取。好友蘇昞於是仿效《論語》《孟子》編輯分章,共成十七篇,言簡意賅,文約理深,流傳甚廣。

這裡先從第一篇——《太和篇第一》來分析介紹其思想的根本和要點。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太和篇第一:一元論的大道觀

這一篇開門見山,張載直接闡述了他的根本觀念,所謂“太和”,即是道。他認為宇宙中萬物散殊而可象者為氣,清通而不可象者為神。而神與氣是混一的,而非對立的,這就奠定了他的哲學基礎——一元論。

他認為天地之間的一切,清虛也罷,積聚也罷,都是“一氣”的聚散、升降、浮沉、動靜。

太和所謂道。中涵沉浮、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皆是不得已。

而宇宙是一個持續變易運行不能停止的空間,最重要的在於“不得已”三個字。他不認為有能獨立於諸有而存在的“無”,認為有無是完全一體的,是一非二,因此對老子和佛陀都提出了批判。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他說“彼語寂滅者往而不返”,這就是在批判佛家追求寂滅,“往而不返”,就是淪湎於空寂,滯而不通。這是由於他對於佛家“寂滅”、“涅槃”的概念未盡其性而產生的誤解,佛家講空,又講空不空,所以並非是他說的“往而不返”。這裡暫表不提。

接著他又說,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

這裡他抓住老子“有生於無”這句話,批判起了老子。在他看來,有無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只是一氣的動靜顯隱的作用而已,不應該說“有生於無”,兩者之間並非是以這樣的邏輯關係而存在的,若說無生有,無就是無限,有則是有限,那麼無限與有限就成不對等的關係,這就打破了宇宙平衡的關係,哪裡還是“太和”呢。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所以他的“混一論”,或者叫“一氣論”,廣而言之就是空有一元、神氣一元、性命一元。換句話說,他認為太虛就是萬物,萬物就是太虛,太虛就是一氣,一氣就是萬物,而不是兩個概念。太虛不是空無,萬物也不是實有。所以他又說道,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而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

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雲‘知有無之故’。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所以“太虛”在他這裡不是一個能獨立存在的概念,“太虛”就是一氣之聚散,有形無形是一非二。所以說“無無”,沒有一個真正的“無”。這就是說,宇宙之間的外空間的“無形”,與各種運轉的星體的“有形”,是一體不分割的,除此之外,再沒有一個“無”的概念可以獨立存在了。這個“無”實際是完全形而上的存在。

這是張載極有力的一個觀點,給了好談空寂、沉湎玄想的人一記重擊。所以他說“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爾後他又講了“鬼神”。這裡的“鬼神”不是我們所謂迷信的神祇概念,而是說清虛無礙為神,有礙有形為鬼。“鬼”,其實是歸的意思。鬼神,不過是太虛化氣的兩種自然功能罷了,亦即是陰陽。

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形。”

“凡氣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氣與虛,有性之名;合性與覺知,有心之名。”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所以從太虛立“天”之名,由氣化立“道”之名。太虛是體,道是用,體用是一,所以有“性”之名。合“性”與覺知,有“心”之名。這裡就有了新的問題,覺知是哪裡來的呢?什麼叫做“心”呢?

在張載的觀念裡,所謂心的覺知功能,不過是與物相感,什麼與物相感呢?是性。“性”者,前面已經說了,合氣與虛為“性”。合氣與虛,就是完全混一的至真,即是宇宙天地之真理真性,沒有方所,不可思議,但“性”無法離開“心”而存在,實是由心而顯性。而心之所感,氤氳而已。氤與氳即是陰陽剛柔兩端,離心則無性,離兩則無一。所以萬物所以相感,是大道的利用出入,莫知其根,而萬物紛紜而不同,正是萬物之妙。這裡的“性”與上面的“無”一樣,是完全形而上的概念。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萬物形色,神之糟粕,性與天道雲者,易而已矣。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為不一也,天大無外,其為感者,氤氳二端而已焉。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鄉,一萬物之妙者歟!”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綜上所述,張載的哲學觀、宇宙觀是非常純粹而樸素的。他認為萬物混一,太虛與有形不可分割,同是一氣,一氣二化,清者為神,濁者為鬼,二氣相感,而有覺知之心,而萬物紛紜,皆是一氣之妙。

他認為“無”者,“性”者,都是形而上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藉由形而下的萬物、陰陽、動靜、聚散來顯現。也就是一必由二來顯現,而二正是一的妙化。一是形而上的,不可言的,一切都要由二來顯現,而二並不是可分離的二,二正是一的妙用。

到這裡,張載在《正蒙·太和篇》中所闡述的基本思想就已經介紹完畢。

後續,我會依《正蒙》的篇章次序更詳細地、有選擇地介紹給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還請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不迷路。謝謝您的閱讀,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作者:魚生

北宋張載《正蒙》的思想精華淺析(一):道惟一氣的樸素世界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