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本人希望在書中描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並在楊絳女士的督促下錙銖寫畢。該書沒有清晰明朗的線索,彷彿進了一個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組建的“大觀園”,通過諷刺他們瑣碎滑稽的論斷及親身遭遇來表現了當時社會現象的荒謬,尤其是文人圈俯身於俗流的可笑。

看完《圍城》這本書的人,都會對書中各具特色的人物語言吸引。《圍城》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困境,而即便是經年曆久,這種精神困境仍持續籠罩著如今社會中的許多人。

在我看來,《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是當時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出洋留學,接受了中西的綜合教育,一面對俗事俗人嗤之以鼻,一面卻難以擺脫“俗”的牽制。他回國後嚐到愛情的苦果繼而去當時新創的公立大學擔任副教授,與連自己也不確定是否相愛的女子結婚,體悟出了“圍城”的悲劇性。今天我將結合作者的創作手法、以及《圍城》的三重隱喻,來分析探討這部小說的魅力之處。

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01

人世間的四種愛:情慾之愛、門當戶對、求之不得和不可擺脫

小說中以男主人公方鴻漸的四段感情,為我們講述了人世間的四種愛。

①情慾之愛:方鴻漸與鮑小姐一夜風流

方鴻漸的在回國的船上,和在輪船甲板上和鮑小姐發生關係。鮑小姐擅長與男性周旋,以她的一句“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男友”而倒入了方鴻漸的懷抱,此時的方鴻漸雖深知這並非愛情卻經不住未知與好奇的誘惑,將自己的腳跨進了“圍城”的門檻。

但隨著船登上碼頭,這段感情也就此打住。鮑小姐剛一登岸,就像沒事人一樣撲向了未婚夫的懷抱。這時方鴻漸才認識到現實,這或許算不上愛情。

情慾是愛情的一種形式,但前提是建立在兩個人真心相愛的基礎上。否則到頭來,只會造成一方的痛苦。為了追求刺激,而選擇一段情慾之愛,是不理智的。

②門當戶對:方鴻漸對蘇小姐恭謙有禮

緊接著是他與蘇文紈之間的糾葛,使他第一次對婚姻產生了害怕之感,認為“訂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徵,紐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預兆”。他心裡雖對愛情有所向往,但仍恐懼著婚姻的束縛,這種矛盾點是他在最初邁入愛情這道圍城時產生的。

跟鮑小姐不同,蘇小姐是留洋女博士。她真心喜歡方鴻漸,但是太過於矜持,暗地裡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條件。而方鴻漸雖然也喜歡蘇小姐,卻看不慣她的心眼。

這段感情在外人看來門當戶對,男博士配女博士,是很合適的。但對於愛情而言,合適只是愛情的充分條件,到了最後,兩人還是無疾而終。現在很多人追求門當戶對,但更多的還是要遵循內心的感受。

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③求之不得:對唐小姐一見鍾情

第三次的愛情,才算是方鴻漸真正邁入了愛情的圍城,是他心甘情願走入的。方鴻漸對唐曉芙一見鍾情,就在二人的感情即將達到飽和點時卻被自己前兩次對待愛情的隨意與不謹慎的作風給摧毀了。

這種失敗的愛情所帶給他的痛感使他“牛反芻似的,零星斷續,續嚼出深深沒底的回味”。在這一段愛情中,偶然性可能是導致結局悲劇的直接原因:倘若方鴻漸在唐曉芙的床下多停一分鐘,倘若方鴻漸沒有誤以為電話是蘇文紈打來的,倘若唐曉芙給方鴻漸寄去的信件多了一句留言……

這種偶然性無疑是年輕人意氣用事的結果,但即便理性思索,命運所呈現的路線所達到的終點也未必是圓滿。

錢鍾書先生在這裡運用了宿命論來諷刺這種偶然性:愛情由難以把控的偶然性構成,這些偶然性就像一條小徑的分支,整合在一起就成了難以擺脫的必然性,直通向某一個已然確定的目的地。他惦念著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不願忘記唐曉芙,但同時又希望自己能擺脫失戀陰影,進入下一道愛情圍城。

④不可擺脫:與孫小姐塵埃落定

最後是方鴻漸與孫柔嘉之間的婚姻,此時,他對愛情的熱情減半,也不求兩個人心靈之間真正的的溝通,覺得彼此能互相理解便是萬事大吉,熟料想婚前與婚後的孫柔嘉判若兩人。

楊絳女士評價:“方鴻漸興趣很廣,毫無心德,她是毫無興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極小,只侷限在圍城內外。”二人的性格及生活方式的不相合,成為婚姻圍城坍塌的內因。

從方鴻漸追求鮑小姐,蘇文紈追求方鴻漸,趙辛楣追求蘇文紈,方鴻漸追求唐曉芙,路子蕭追求孫柔嘉,一方對另一方的追求不是缺少一種心靈的溝通而是因“圍城”這道隔膜所造成的孤寂感愈演愈烈,導致了一種在精神層面對愛情、婚姻難以信任的危機。

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02

《圍城》中的三重隱喻:婚姻之城、自我之城以及事業之城

楊絳女士在該書的扉頁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是一個相當精妙的比喻,圍城是一道高聳且令人生畏的城牆,將一類人與另一類人進行了隔離,因隔離而產生的孤立感使城牆兩邊的人群都認為自己彷彿是局外人般的存在,而他們不具足夠的力量打破城牆的禁錮達到一個和諧的平衡點

①婚姻之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在小說中,為我們講述了四段精彩的愛情。但最終只有一個人,能走進婚姻之城。作者錢鍾書雖然與妻子楊絳的婚姻既是門當戶對,又是情投意合。但並不能改變婚姻的另一面,作者還是把婚姻之城,描寫得很殘酷。

婚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婚姻,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在渴望幸福的婚姻。

圍城的精神困境則體現在當事人一遍又一遍地將愛情幻化成美好的象徵,而後投身進去,卻一遍又一遍地發現事與願違,一切不過是個人思想對他人的投射,產生了對愛情與婚姻的不信任

②事業之城:看似從城裡出來,其實困在城裡

《圍城》一書中主要的涉及者是一群委身於世俗的偽知識分子,他們大多出洋留過學,受過中西文化的渲染,卻為一點小事斤斤計價,拼死拼活。而“圍城”的精神困境主要圍繞著他們關於利益得失的爭辯而展開,體現在民國時代背景中,中西文化碰撞時,所產生的被一層“文明”面紗所遮蔽著的人類劣根性以及對劣根性的反抗卻囿於其中的無奈。

方鴻漸首先以赴洋留學的學生率先出現於公眾眼前,他不務學業,買了假的畢業證書,卻安慰自己“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蓋起來,回國後輾轉是哪個地方,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

從這三份工作中,也能看出他心態的變化。沒有任何一份工作能夠讓他實現自我價值和讓他衣食無憂。每當換一份新工作時,他總是從充滿期待。但等到不得不換另一個新工作時,他只剩巨大的失望。

在職場上,也有同樣的情況。如今有很多人想跳槽換工作。但等到換完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又重新換工作,陷入到惡性循環中,直到對工作失去興趣。其實在換工作之前,重要的還是自己想清楚。

③自我之城:努力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從愛情婚姻的圍城到職業社會的圍城,它們處於並列狀態,然而包圍著愛情婚姻與職業社會的乃是人生這座圍城。人生是永恆的話題,一個人自出生起便從這個“圍城”中誕生,且至死也無法粉碎這座圍城,哪怕反抗地再激烈仍不具備有任何效用。愛情需要人的投入,社會由人組成,作者在諷刺這兩座圍城的荒誕時,其實是對人生圍城產生懷疑。

方鴻漸感悟到愛情與婚姻、職業與社會這兩座圍城的壓迫之後,思考起了人生“圍城”。彷彿人生與自己開了一個大玩笑,愛情婚姻與職業社會這兩座圍城迫害自己、緊咬自己、讓自己陷入無端的紛亂與癲狂後瞬間倒塌了,坍塌後的安靜使方鴻漸產生的不僅是疲憊感,竟然還有一種迴歸永恆世界的安逸。

方鴻漸無法從人生圍城中脫離,只好從中取樂,以幽默諷刺的方式生活,他的散漫與不認真,總是以諷刺為樂的行為其實是對待人生圍城的另一種方式,甚而可以說成一種變態的反抗精神,而非消極態度,當然離積極也是差之千里

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03

創作背景

錢鍾書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才子型”文學獎,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還是最早一批出國留學的學生,而這本書也是以海外留學生歸國之後的經歷為背景。他對圍城的總結用了一個比喻:“狗為著追求水裡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方鴻漸的人生由他對“圍城”的渴望而支撐著,他不斷地進入一個又一個圍城,遍嘗其滋味後又產生了厭倦之感,當選擇逃離時卻又不可避免地落入另一個圍城,懦弱與不爭沒有吞噬他的懷疑精神,但限制了他的思維與行動方式,使他在面對人生“圍城”所帶來的重壓時喪失了基本的理性而不斷地對周遭事物予以情緒化對待。

人生這道圍城的矛盾點則在於把痛苦和快樂混溶,使人反覆地處於痛苦、平靜、和樂的狀態。方鴻漸的懦弱使之只能選擇虛無與犬儒,但鑑於其性格中的文人傲氣與與自尊,或許能在體悟到人生圍城後有一種更為積極的鬥爭方式。

重刷《圍城》:從創作手法分析,小說圍城所代表的三重隱喻

04

結語:

“圍城”的悲劇卻籠罩在人生上方,這種悲劇是人難以擺脫的,過度沉溺其中不免陷入虛無,。但不妨換一種達觀思維:從一座圍城進入另一座圍城,是體味人生、感受存在的方式,以幽默的態度去對抗人生圍城的荒誕,幸可收貨雙倍的幽默。

但是,愛情本身無論是從偶然性還是必然性來看,都因摻雜了世俗之間的其他的人事物而相當不純粹,這正是愛情這道“圍城”的怪誕之處,當我們本應當從純粹感性的角度去談論愛情時,卻因為這些“雜質”而偏離至物質世界。方鴻漸深陷這道圍城之後的舉動將“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的矛盾放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