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30岁才知道,原来应该倒过来活

30岁还不知道该怎么活,怎么办?

建议30岁以上读者阅读。

建议30岁以下读者收藏。

考虑清楚根上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将不是问题。

————————————————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枕棺书”。

当年,几个西安文友带着菜和酒,到村里找陈忠实。陈忠实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什么下酒菜,只好切了一盘萝卜条。

谈到高兴处,一个诗人掏出一张纸条给陈忠实妻子看,说这是一首诗的稿费单。陈忠实妻子瞪大了眼睛,将信将疑地问:“忠实也能挣稿费吗?”

向死而生:30岁才知道,原来应该倒过来活

1980年,陈忠实(后排中)与路遥(后排左一)、贾平凹(前排右一)合影。(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多年后,陈忠实写出传世名著《白鹿原》。

——这不是穷小子逆袭,而是陈忠实找到了自己的“命”。

因为,早在查找资料时,陈忠实便说:“我要写一部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

陈忠实站在自己时间的终点上,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且看到了应该怎样去完成这个过程。

这就是,向死而生。


▍什么是向死而生?

我们忌讳谈论死亡。

孔子老人家说:“不知生,焉知死。” 生还没搞明白呢,还琢磨什么死?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观点。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

海德格尔主张,人活着、存在的方式就是“向死而生”。

向死存在本质上就是畏。先行到死,看清楚了丧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于操劳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筹划种种生存的可能性,面对由畏敞开的威胁而确知它自己,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脱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在向死存在中获得自由。(陈嘉映《读本》)

死,是一个确定的结果。

但,活着,却有很多种可能。

正如新时期演讲事业开拓者邵守义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对人生所作大致分类:平平庸庸度此生、醉生梦死了残生、风风火火闯人生。

只有想清楚什么是“死”,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生”。

400多年前,贵州。

京官王阳明被打入大牢,后来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做龙场驿驿丞。就在这样生存恶劣的环境中,王阳明经历着人生和生存的最低谷。

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三个人,路过龙场,却全死在荒郊野岭蜈蚣坡。王阳明为他们写了一篇祭文《瘞旅文》。

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境逼迫王阳明苦苦思索,何为道。一天夜里,王阳明忽然顿悟,跳起来惊喜地大叫,把随从都吵醒了。后来,他创立了“阳明心学”,流传后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400多年后,北京。

作家史铁生先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却断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他转动着轮椅,在地坛公园每一棵树下、每一米草上都压过车辙,看蜜蜂飞舞、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珠滚落。

他忽然明白: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才有了,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

向死而生:30岁才知道,原来应该倒过来活


向死而生,就是跳出了鸡毛蒜皮的庸常,站在死亡(终点)的角度上,思考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才更值得。


▍为什么要向死而生?

每个人都做过后悔的事情、做过当时很纠结的事情。

在《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中,邓布利多说:“我拿不定主意时,就重走一遍旧路。” 聪明的赫敏转动怀表,与哈利·波特穿越到几小时前,救下了小天狼星。

在麻瓜世界里,魔法也可以有。

比如,向死而生。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不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们来看一看,经过“思考”的人生模样——

史蒂夫·乔布斯17岁时,看到了一句话,建议人们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接下来的33年里,乔布斯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今天你将要做的事情呢?”

当连续很多天答案是“否”的时候,他就知道应该做出改变了。

改变的成果大家都知道了,苹果改变了世界。

这不是个例,向死而生也适用于普罗大众。

吴伯凡先生认为,向死而生的本质问题是排列优先级。当你觉得还有很长时间可以活的时候,就很难对你的人生做一个实质性的规划、安排和执行;而当你想象你马上就要死了,就突然能知道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了,或者你还能活三天,你会在这三天做什么。

当你知道什么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排列好优先级之后,就会得到三个魔法。

得到一个“神奇筛子”,能筛掉大部分原以为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饮酒,厉弢原以为它很爽很酷,想透彻后才意识到,饮酒不过是一时爽,并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清醒的大脑比微醺更重要。

得到一把“神奇梯子”,能够用长期思维,站到更远处、更高处,看到不同的世界,采取不同的行动,得到不同的结果。

比如雨天走路,不小心踩进小水坑,弄脏新鞋子。厉弢已经学会不用过于懊恼,因为还有更大的坑在等着我(捂脸)。

得到一块“神奇磁石”,不管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在真·无意义的事情上,不管你在岔路上跑了多远,总会在一个深夜回归主干道。

是不是可以说——

向死而生,是一种积极态度,反复思考和打磨:到底该怎么过好这一生;

向死而生,是一种绝境视角,逼迫自己从令人不适的死亡角度进行终局思考,到底什么是你人生中最最最重要的事;

向死而生,是一种人生原力,想清楚后可以让人“因负重而获得激情”,活得更透彻、更精彩,让这一生更值得。


▍怎样才能向死而生?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向死而生的好处,有点跃跃欲试。

那么,怎么做到向死而生呢?有什么路径吗?


寻找第一性原理

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认为,我们每天总觉得世界在不断变化,沮丧、焦虑、抑郁、彷徨、睡不着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没有找到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寻找最本质的东西。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换句话说,要找到事物最本原的面目,找到原点和基石。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是运用第一性原理的高手。他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考虑问题,这非常重要。”无论是制造特斯拉汽车,还是制造可回收的火箭,都建立在这一思维之上。

那么,你如何寻找你的第一性原理呢?首先,请拿出一张纸来,穷尽列出所有对你重要的事情,包括愿望。

一个温馨的家庭

一份体面的工作

一段贴心的友情

一座遮雨的房子

一部漂亮的车子

一种自豪的成就

甚至——

一台飞速的电脑

一只帅气的腕表

一个名牌的包包

一顿美味的大餐……

其次,请你只保留两三条,其余全部删掉,你会删掉哪些?

很可能是大餐、包包、腕表首先被删除,其次房子、车子也可以被删除,最后可能剩下“温馨的家庭”“体面的工作”。

删掉时,你可能万般舍不得,多么希望保留“自豪的成就”“遮风挡雨的房子”“贴心的友情”呀。

接下来,合并同类项。将同类性质的选项合并为一个更抽象、更接近事物本质的选项。

例如:“温馨的家庭”、“贴心的友情”都可以归结到“关系”中。人是社会性的,脱离不了种种关系。那么,“关系”这一核心词就找出来了。

例如:无论房子、车子,还是包包,都建立在“体面工作”基础上,这又与“自豪的成就”息息相关。

那么这些可以归结成一个词——“事业”。通过归纳梳理,上面选项看似繁多,实际上只有两个。

那么,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可以用“和谐”“和睦”“愉悦”来限定。

对“事业”又有什么期待呢?可以是“有前途”“体面”“繁茂”。

最后,补充完善。其实,无论是“和谐关系”,还是“繁茂事业”,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是身体健康、三观较正。

现在,我们就找到了三块基石,分别是“和谐关系”“繁茂事业”“健硕身心”。这三块基石互为前提,又互相补充。

向死而生:30岁才知道,原来应该倒过来活


当然你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先穷尽,再删减,找出属于你的第一性原理。

找到第一性原理,就找到了行事的准则和方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有违反,一律咔嚓。

尽管随着阅历和认知的提升,我们可能继续往下挖,找到更深一层的第一性原理。

但此刻重要的是,现阶段的第一性原理,一样可以引领我们穿透迷雾、洞察去路。


使用奥卡姆剃刀法则。

奥卡姆剃刀法则,核心要义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抓住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这一思维原理来自14世纪英格兰萨里郡奥卡姆的逻辑学家威廉(William of Occam)。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吴军认为,奥玛姆剃刀法则不仅有科学依据,在实践中也不断地验证。奥卡姆剃刀原则可以做减法和提高判断力。越简洁的法则,越容易正确。越复杂,反而越容易犯错。

在前面举例寻找第一性原理时,我们运用的,其实就是奥卡姆剃刀法则。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那么,在寻找到第一性原理之后,仍然要用这一法则为三个基石锄草、守门。

就好比《西游记》中,孙悟空去化斋,临走前用金箍棒画的那个圈一样,虎豹莫近,蚊虫不侵。

如何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

再拿喝酒举例。厉弢多年前馋酒,隔段时间就要买点小菜,小酌几杯白酒或来一两听啤酒,微醺之下刷刷手机。我跟朋友喝酒,也曾酩酊大醉,坐末班地铁过了站,还打不到车,只好在寒夜里步履踉跄往回赶。在家里,妻子怒目圆睁,手拿擀面杖等着我,少不了一顿吵架。第二天还头晕脑胀,做事不在状态。

后来终于琢磨清楚利弊,喝酒有损“健硕身心”,还会殃及“和睦关系”,干脆忍痛咔嚓掉这一伪爱好。除了偶尔相聚小酌、助眠之外,再也不碰酒杯。一来长久保持头脑清醒,做事效率高,二来减少了导致关系不和睦的一大隐患,生活清爽了很多。

然而,改掉旧习惯,养成新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骑象人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让大象听从指令。

可以做到的,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去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思一下,所做事情是否与第一性原理相悖,如符合,请come on,如果不符合,尽情咔嚓掉。

我们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守卫第一性原理,能够咔嚓掉生活中大部分无聊、愚蠢的行为。

我们在向死而生的路上,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培养第一等人思维。

再来一个介绍一个方法:培养第一等人思维。

作家李敖在《大学日记》中说:

躺在床上冥想“第一等人”的境界(如富兰克林见到伏尔泰,胡适见到罗素),的确使我胸怀宏伟,多想想“第一等人”自处与对人的态度,会使我心中长存着第一等念头,而把第二等以下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全抹去了。凡是属于“第一等人”的人,他们应付欢乐与不幸的态度几乎都是一样的。


老罗斯福总统曾说他每逢遇着困难的问题时,就抬起头来望着挂在墙上的林肯的相片,并且问自己道:“倘若林肯遇到这个问题时,他将怎样做呢?”这是给自己去从取舍的一个好标准。遇事能学得用“第一等人”的观点去看事情,不但是一种伟大的作风,并且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自慰与安静。

尤其是这一句:“心里存着第一等的念头,第二等以下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全抹去了。”

李敖1959年大学毕业,那一年,他24岁。

写到这里,不由汗流浃背。李敖年仅24岁时,就参悟到这一生活原则并践行之。

再回看五百年前王阳明龙场悟道——到了贵州,大家不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多有抱怨,郁郁寡欢。

王阳明呢,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圣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做?”

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劈柴、烧水、煮粥这样的事情做起,甚至开办教育,传道解惑。后来才开创了“阳明心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一等人思维”,首先要保持头脑开放,承认牛人、高人和“第一等人”的存在。

尤其是,在自己的身边实际上也存在牛人,但因为邻避效应的存在,我们反而“看不见”他们的存在。

以邵守义先生为例,接近他的人评价是“严厉”,而对于演讲界来说,他却是泰斗般的存在。

他凭借一己之力,开拓了新时期演讲事业,凭借来的5000块钱让《演讲与口才》长盛不衰,影响两代人。

其次,努力去接近思维更通透的人。一方面,可以读第一等人的传记,在头脑中演绎高人走过的路,品味并学习他们如何决策、如何处世。年轻时,读名人传记,读的大多是跌宕起伏的人生,待有一定社会经验和阅历之后再读,又读出不一样的况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在比特大海中定向打捞。

例如,厉弢在纪录片《燃点》中见识了经纬创投张颖的风采,一路寻找他们的微信公众号,读一读他们的“低调分享”,再循迹到混沌大学,揣摩他的演讲。

再例如,在“在行”平台上,很多人会跟厉弢连接,厉弢也跟很多人连接。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铭文如是说。

但这句话太有名了,以至于我们熟视无睹,忽略了它真正的价值——认识自己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关键。

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做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待到那时——

路径明晰,我们知道要往哪儿走,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因为短暂、稀缺而懂得珍惜与欣赏,匆匆走路时,亦能听得见清脆的鸟鸣。

向死而生,人间值得。(□ 厉弢)

(关注微信公号“壹演说”,解锁更多演讲技巧、认知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