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中,立冬節氣一來,便進入了漫長的冬季,在人們節奏不快、壓力不大的生活中,養生就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在中醫理念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共識,而冬天就是要“貓”著的季節,無論是進食還是運動,都不適合太“烈”。
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翻倍加速,再停下來實踐“冬藏”已是不很現實的事情了。但在人們的骨子裡,依然有這樣一個意識。體現到生活裡,就是很多人依然講究要在冬天好好吃。尤其是隨著都市人群生活壓力的增加,靠一頓飯慰勞自己的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但慰勞歸慰勞,絕不應靠暴飲暴食麻痺自己緊張的神經,尤其是在可以通過食補讓自己身體更跟得上節奏的冬季,更需要用心,否則所有食物都只能轉換成無用甚至有害的脂肪。
那麼到了冬季,有很多的“網紅”進補食品供我們選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該不該吃、應該怎麼來吃它們吧。
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個體來說,冬季進補要遵循清補、溫補的原則。所謂清補,就是在補的同時,清楚掉身體中的毒素。通過飲用西洋參、生地、麥冬、石斛等中藥材,能夠達到這一補的效果。所謂溫補,就是藥選慢藥、食選精材,溫補也被稱為慢補,是可以貫穿整個冬季的進步方法。
百吃不厭的火鍋
隨著天氣轉冷,吃一頓火鍋已經被很多人提上日程。室外天寒地凍、室內熱氣騰騰,是火鍋在冬季大受歡迎的原因所在。但如果面對火鍋控制不住自己,那麼它便很難發揮養生的作用。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冬季本來便乾燥,而一旦對火鍋的辣無法割捨,那麼不僅達不到養生的目的,還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
所以要想靠火鍋養生,還是應遵循“溫補”的原則。比如,來一鍋清湯或菌菇湯,多點些蔬菜,慢慢品味菜品的原味,也不失為享受火鍋的另外一種方法。
人見人愛的羊肉
羊肉大補,在民間是共識。一鍋清燉羊肉,配上芝麻燒餅,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從中醫角度來說,羊肉能夠溫中暖腎、益氣補虛,是冬季食補的首選食材。
但羊肉雖好,卻並非人人適合。在中醫中,有水腫、骨蒸、瘧疾、外感、牙痛等熱性病症的人,是不適合吃羊肉的,因為羊肉會使這些疾病加重,所以民間又稱羊肉為“發物”。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應慎吃或不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