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听 书

作者:木青


「原创」听 书

三伏天晚上,本来在家里就待不住,恰逢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县里在青春广场组织了乐亭大鼓演唱会,这可是个轮番轰炸的群英会,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讲就是千载难逢,我不但要安排好时间,每天必听雷打不动,关键时刻还要临场助阵,捧场叫好。

乐亭大鼓本来就是我喜爱的艺术。这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集中的年代,匮乏到家家无粮吃,户户点油灯;集中到学大寨不分昼夜,批富右不论老少的程度。那时村里没有娱乐,唯一称得上消遣的就是N多年看一场电影或农闲季节听大鼓书,而听大鼓书比起看电影却称得上常态。农闲分为两季,一是夏季三伏天,庄稼都长起来了,农活也就是除除草、施施肥,就等秋天收成,这一季也称"歇伏"。二是冬天,冬天可是农民最闲的季节,一家子晚上围在炕头上讲讲"瞎话"东家长西家短的胡唠一番,白天也就是蹲墙根、蹭墙头,没什么正事,俗称"猫冬"。村里那时叫大队,大队书记是第一行政长官,书记每年都会组织两场乐亭大鼓来我们大队慰问。大队来了说大鼓的可不是一件小事,消息长了翅膀,家家户户,家喻户晓。场子一般设在大队部里,天刚擦黑,早就围满了场子,全村人五百多口,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开裤裆的孩子,有的提个小板凳,有的席地铺张报纸,把个书场围的水泄不通。


「原创」听 书


听书也有讲究,有人爱听"四大口,八大句",有人喜欢长书道白,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人问:这书说的是那部书?,旁边老头说:是呼延庆打雷。呼延庆是那家子人?,旁边老头用手指指前台,不作回答了,意思是说你不懂就别问了,别影响别人听书。"四大口,八大句"是乐亭大鼓的精髓,也是学习创作乐亭大鼓的基础,七十年代上小学还学过两段书,叫《围海造田》和批林批孔曲目,钟情乐亭大鼓应该始于那时。乐亭大鼓最流行的该属靳文然靳派和韩香蒲韩派两大派别,其实七十年代我听到的都已经是他们的弟子,两位老前辈已不在人世,是弟子们发扬和传承着乐亭这个朗朗上口而古老文明的曲艺节目。七十年代听得最熟的属魏小荣的长篇大书《艳阳天》,这是一部由著名作家浩然创作的反映我国合作化时期农民翻身做主渴望幸福生活的力作。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经过魏小荣师傅精彩的演绎,把书中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还记得书说到阶级异己分子、合作社副主任马之悦隐瞒解放前曾经出卖革命干部的历史钻入党内,解放后又勾结城里的范占山和本村的瘸老五私自贩卖粮食。为了谋取私利,他和弯弯绕一伙人站在一起,出谋划策,煽风点火,破坏合作化道路时,队里的贫下中农一下子被书中的情绪感染,霎时间广大观众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有人在场子里站起来高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广大观众曲高和众,竟把队里一个年迈的地主老太婆揪了出来,推推搡搡揪到了前台,好端端的一场书成了一场批斗会。


「原创」听 书

乐亭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国门,也上过cctv,为我国农村观众所喜爱,特别是在冀东地区和东北一带广泛流传,在我们乐亭稍微有点文化底蕴的人都能哼上几句,不论是唱小段还是说大书都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启迪或诙谐幽默的印象。《大闹天宫》这个神话故事流传到今百唱不厌,经久不衰,除了曲目本身优秀之外,非遗文化继承人张进平先生的演唱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诙谐幽默,可谓登峰造极,敢说是靳文然在世,韩香蒲重生。健在的老艺术家们已经为数不多,这次真可谓群英聚会,八十多岁的李伯华,将近八十的赵忠民、白庆伟等老先生都已耄耋之年,力挺传承,登台献艺,还有就是中年的演员大概也有三十多名,历时一个多月。真可谓过足了眼瘾,灌饱了耳腔。

听书不问世事显然不合适,乐亭大鼓之所以流传至今定有他的市场价值,但也有他的短板之处,曲目与现实生活的跟进大显不足,伴奏的形式略显单调,演员出场的服饰化妆等不甚讲究,特别是年轻的演员阵容没有形成,常给人以青黄不接的感念。这些弊端必将消弱他的市场份额,必将减化他的消费人群。总而言之,乐亭大鼓需要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贴现实生活,创作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多数人享受的文化大餐,就像乐亭的烧鸡、钢炉烧饼、和仙桃、海鲜一样,作为文化营养招待四方嘉宾的必备之佳肴盛宴,定能顺势而上,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