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文|小熊

前言

公元207年,平定北方的曹操“忙裡偷閒”將蔡文姬從南匈奴接回,也就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對於曹操接回文姬一事,歷朝歷代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曹操為了繁榮大漢的文化,有人認為是曹操對文姬有情......

《後漢書》裡給出的解釋是:“曹操素與邕(蔡文姬的父親)善,痛其無嗣”,也就是說曹操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交情好,所以在自己成為北方霸主之後花重金將他的女兒接回漢。

雖然這個原因在情理之中,但綜合當時的亂世背景和曹操的性格來看,事情並非一個“交情好”就能完全概括的。

史書中耐人尋味的疑點

《後漢書》: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這段記載有兩個耐人尋味的信息:“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 第一點“金璧贖之” :

黃金和玉璧在現代都是價值極高的物品,當時的年代黃金象徵著貴重,玉璧代表著權力。

在東漢那個年代,被俘虜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就是“男為奴役,女為妾”的下場,然而被匈奴擄走的蔡文姬到底因為什麼而價值連城?即使在匈奴那邊已經生活了12年,還生了兩個孩子,亦委身於匈奴最高級貴族左賢王。

《後漢書·列女傳》: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曹操難道不顧及文姬是否願意“歸漢”嗎?

在蔡文姬傳世的《悲憤詩》中其實可以窺視一二,早年被俘時她雖心情生不如死,渴望自由。

蔡文姬·《悲憤詩》:“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但是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後,她離開匈奴的心情是非常複雜和難過的,面臨骨肉分離的場景,哪個母親可以忍受呢?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號失聲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銷影兮恩愛遺。

曹操花了重金和精力,一邊讓蔡文姬不得不忍受骨肉分離的下場,一邊又有可能得罪匈奴,對於剛稱霸北方與匈奴關係緩和的他,迎接蔡文姬歸來這個舉動,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 第二點重嫁於祀:

曹操接回蔡文姬之後,把她安排給了手下的屯田都尉董祀。( 帶著六百人種地的小官,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村長。)

《三國志·魏志·梁習傳》中有載:“習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領客六百夫,於道次耕種菽粟,以給人牛之費。”

如果真如《後漢書》中記載的和文姬的父親“交情好”的話,怎麼也不至於嫁給一個小官。畢竟蔡文姬是名門之後,在男尊女卑且名聲高於一切的封建社會,哪怕讓蔡文姬為已故的前夫“衛仲道”守寡,也比嫁了三次顯得好看且好聽得多。

身為名門之後的蔡文姬,雖然以“董祀之妻”的身份被記載到了專門傳頌古代婦女美德的史書《列女傳》中,裡面卻沒有一點關於兩個人夫妻感情的描寫,再對比剩下的十一人,夫妻感情都有“慈親垂愛”等字眼出現。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其實蔡文姬的婚姻並不幸福也能推測得到:嫁給董祀之時,她已經三十多歲了,而且還是三婚。

在當時的背景下,30多歲早已被列為人老珠黃的範疇,何況前面有兩次婚姻,作為丈夫的董祀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而在丈夫犯了死罪,蔡文姬跪求曹操時,“蓬首徒行,叩頭請罪”,在寒冷的天裡光著腳披著頭髮,誰能想象得到名門的大家閨秀會成為這種模樣?但凡曹操對好友之女有一點照拂,想必蔡文姬不會落魄至此。

《後漢書·列女傳》: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

文姬歸漢:曹操的私心與抱負

那麼曹操如此大費周章的接蔡文姬回來,究竟所謂何事呢?

這一點也許可以從蔡文姬的身份去分析——蔡邕的女兒。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蔡邕是東漢名臣,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當朝國史的修撰者,他參與了《東觀漢紀》部分篇目的撰寫,並且寫的內容最多。

因為他的才情曾被董卓連升三級,董卓被滅後,因感恩曾經受到的禮遇,耿直的蔡邕在王允那裡無意流露出對董卓之死的嘆息,於是無辜被害。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

《東觀漢紀》是官方史書,很多人都參與了這項工作,後來的主要撰寫者是楊彪。

曹操曾找藉口整治過他,書寫歷史的筆掌握在這樣的人手裡,生性多疑的曹操自然不放心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影視中的曹操》


當時修史條件艱難,並不像我們現在查個資料圖書館和網上一目瞭然。資料匱乏,人才難找,又因戰事非常容易失傳,很多做學問的都“默誦”的技術。

因此,蔡文姬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撰書。

《後漢書·列女傳》: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當年蔡文姬在父親左右,對蔡邕的創作很熟悉,自然也包括修史方面的工作。

可惜後來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曹丕禪代,漢朝滅亡,漢獻帝成了山陽公,《東觀漢紀》寫到漢靈帝就終止了,蔡文姬續寫的篇章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曹操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來?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東觀漢記》局部


另一方面是因為蔡邕父女的名望。

曹操接文姬歸漢,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經此一事,曹操不僅可以藉此籠絡蔡邕的門生故吏,還能改善自己在下屬和民間百姓心中的形象。

曹操雖已統一北方、官至丞相,對內對外做了許多大事,但落下的名聲卻不甚好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講究忠孝的古代飽受詬病;此外,由於曹操疑心甚重,輕易斬殺下屬,甚至連私人醫生華佗都不放過,讓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在奸邪輩出的漢末亂世,蔡邕為人忠正,文學、書法、琴畫造詣非常高,在朝野間廣受尊敬,乃至死時“搢紳諸儒莫不流涕”,蔡文姬作為唯一的後代自然深受重視,父女兩人可以說是聲名遠揚。

當時的曹操稱霸北方,野心勃勃的他自然會南下一展宏圖,但是匈奴卻是曹操的後顧之憂。自漢朝建立開始,大漢與匈奴的戰爭便從未停息,興平、建安年間,匈奴多次襲擾北方,曹操也曾在建安十年(205年)率兵征討南匈奴。

曹操借文姬歸漢之名向匈奴獻上金子和玉璧,加深了和匈奴交好的誠意,也就是變相招安,從而掃清了心頭隱憂。

總結

建安十三年開春,曹操下令訓練水兵,為進軍吳楚之地做準備,半年後曹操南征。由此可以看出接回蔡文姬重點意圖是收買人心、安定後方, 這一舉措無疑是一代雄主深思熟慮下的一步棋。

圖片來自網絡|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

1.《後漢書·列女傳》

2.《三國志·魏書》

3.《曹操為何非要接蔡文姬回來》·亦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