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四種技能,讓你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掌握這四種技能,讓你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你是否也曾掉進過“效率陷阱”中?希望一天24小時連軸轉,一分一秒都不能錯過?

但你是否想過,不停地專注於每一項任務似乎只有機器才能做到。要求自己不停地專注於工作就好比要求一個賽跑運動員,在不同的比賽中都保持一樣的速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實現真正的高產,最好的方法就是拋棄“效率”這個念頭,轉而選擇創造條件,讓自己真正實現每天高產的兩小時。

正如《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只要我們掌握恰當的策略,瞭解高產背後的科學道理,並按照步驟進行練習,就一定能實現你的高效兩小時。

當然了,這裡所說的兩小時並不是一定要求你只能花兩小時完成任務。而是因為兩小時這種時長既容易做到,又能讓你完成每天最重要的任務。當你熟練運用這些策略後,你就能創造出屬於你的四小時或更長的高效時間。

本書的作者喬西·戴維斯是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他的學術研究主要側重於“體現認知”、情緒調節和情緒神經學,論著多刊登於專業期刊。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些策略能讓我們實現高產。

一、利用覺察點,認清最重要的事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大腦都處於自動模式下,不假思索地操控著許多行為。

比如早上起床穿好衣服、洗漱、吃早飯、乘坐交通工具上班、吃午飯、下班後運動、吃晚飯、洗漱睡覺,我們每天的行為都是由一連串的習慣性神經常規程序組成的。

問題就在於我們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時,並沒有好好思考下一步到底應該做什麼,只是條件反射似的作出反應,這就導致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

因此,我們若想實現高效,就必須學會意識到一天當中的幾個特殊時刻。也就是說當你完成一項任務時,要好好考慮接下來是回覆郵件呢還是和客戶打一通電話,作者將這個時刻稱之為“覺察點”。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容易忽略覺察點,頻繁的進入自動模式呢?

在學術界有一種理論叫做“認知上的懶惰者”,它的意思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更願意選擇思維層面阻力最小的那條路。

當你正在聚精會神的做一件事,突然有個同事向你請教問題,此時的這兩種行為是相互矛盾的,需要我們有意識的作出決定。覺察點往往就是出現在矛盾時刻的,它會令我們感到不快。由此一來,我們便會忽略覺察點,儘快的跳過它們。

跳過覺察點我們當然會覺得很輕鬆,但這也使我們掉進了“效率陷阱”中。

大家都習慣於在覺察點這個時刻匆匆略過,去做那些你自己覺得很高效的事情。忽略一個覺察點也許能夠幫你省出5分鐘的時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按照自動模式完成的接下來的任務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或是不適合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完成,這樣一來,你才是毫無效率地損耗了大量的時間。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一些訣竅最大限度地利用覺察點,讓我們更加高效。

1、珍惜每一個覺察點

一天當中出現覺察點的時刻並不多,但這一刻一旦出現,你就要有意識地好好利用它,思考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埋頭往前衝。

覺察點能夠讓你與眼前的任務保持一定的“距離”。曾有研究表明,製造出心理上的距離會帶來更高層次的思考。也就是說,心理距離越近,我們就會越關注眼前的事情,心理距離越遠,我們考慮的越會周到。

科學家們做過一個實驗,普通人寧願今天就拿到一張75美元的禮品券,也不願意在三個月後拿到118美元的禮品券,或是在一年後拿到185美元。不管是118美元還是185美元都比75美元多,但這些普通人只要看到眼前的75美元,就無法抗拒了。

這也就說明了,如果我們的心裡缺乏距離感,就會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2、提前為覺察點做好相應計劃

我們每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干擾,即使你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計劃。當你被意外打斷時,往往會選擇匆忙應對,而不是珍惜此時產生的覺察點。與其這樣,為何不提早做出相應的計劃呢?

我們可以想象在工作日中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場景,並形成相對應的計劃。一旦打斷你的這些場景出現,你就可以停下來利用這個覺察點。比如說你被同事的某個小問題打斷了,那你就可以以此為覺察點,想想接下來是否需要換個任務,應該做哪些事情能夠更加充分的利用時間。

3、不要隨便開始一項新的任務,除非它值得做

當你完成了一項任務後,不要立刻進入下一個任務中,而是把此刻標記為覺察點。

作者在書中舉了自己的例子:他在完成了一項45分鐘的訓練課程後,會對自己說現在就是個覺察點。有時還會起身去喝點水或咖啡,讓大腦冷靜一番後,才會決定接下來做哪些值得做的事情。

聰明地安排你的時間需要你聰明的利用覺察點,它能夠讓你做出有意識的、正確的決定,從而合理的利用時間。

二、管理心理能量,讓效率最大化

我們經常會聽到效率專家們說:“最佳的時間管理途徑就是先專注於最重要的工作”。這種說法的確沒錯,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因素,那就是大腦能量決定了我們做任務過程中的狀態。

每個任務都會消耗一定的大腦能量,有些還會使你產生不好的情緒,這會使得這個任務以及接下來的任務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從策略上來說,為了創造出高效兩小時,最好優先選擇做那些值得你用最佳腦能量的任務,其它麻煩的待辦事項都放到一邊去。

那麼,哪些會損耗我們的心理能量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什麼會使大腦疲憊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曾做過一項實驗:參與者們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一些課程,一部分人需要做出決定,另一部分人不需要做出決定。

接下來,研究者們會測量參與者們剩下的腦能量,測量的方法就是看他們在下一個任務中能堅持多長時間。所有的參與者都被要求學習15分鐘,然後參加一場考試。為了使實驗更接近參與者們的真實生活,15分鐘的時間裡他們可以自由的玩電子遊戲或看雜誌。

在這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之前做過選課決定的人會在8分鐘左右放棄學習,沒有做過決定的人則堅持到了11分鐘。

研究者們又讓做過決定的參與者對短視頻或試題的風格再次作出決定,此時,參與者們的自控力都有所下降。做完決定的人只能在考試中堅持9分鐘,而那些未做過任何決定的人則能堅持12分鐘。

這個研究說明了,不斷地作出一些不重要的決定,會讓人在自控性任務中缺乏動力。換句話說,就是做決定會導致心理上的疲憊,由此降低我們最佳表現的能力。

其次,情緒決定你的表現。

當我們瞭解了哪些任務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情緒,這些情緒又會決定我們有什麼樣的狀態時,我們就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況見機行事了。

情緒可以分為負面情緒和正面的情緒,負面情緒主要是指憤怒、悲傷、焦慮等等。那是不是負面情緒就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表現狀態呢?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碧昂絲的例子。碧昂絲曾說過:“每當我登臺演出前,我都會感到緊張。當我不再緊張的時候,我才會感到真正的害怕。因為不緊張的話,我就不會有出色的表現”。所以,對碧昂絲而言,正是我們視為的負面情緒使她每次都全力以赴,達到最好的狀態。

當然了,也不是鼓勵你們產生壞情緒,因為積極的情緒對我們的表現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積極的情緒更有利於你產生新的領悟、遇事當機立斷以及更具創造力。當我們知道了太多的抉擇和情緒會損耗我們的心理能量時,我們就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管理好心理能量。

1、降低你的心理疲憊感

我們首先要分辨出哪些工作最容易消耗心理能量。比如:不斷地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和別人聊天、辨別並修改錯誤、記住各種截止日期、一連坐上好幾個鐘頭等等。

要是想完全避開這些工作也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可以有策略性地安排完成待辦事項的順序

你不妨試試以下四件事:

第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將你大腦最好的能量留給最具創造性、最有價值的工作,不要一開始就被幾百個不重要的任務消耗殆盡。

第二:把一天的待辦事項分為:重要的、創造性的以及其他。將“其他”放在你比較累或是昏昏欲睡的時候完成,活動輕鬆一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處理它們,就不會在一早精力充沛的時候做這些瑣碎的事情。

第三:將收發郵件放在下午的一小時裡。也許你會說這是個可怕的建議,但當你嘗試幾次後會發現,並沒有那麼多重要緊急的郵件等著你去回覆。

第四:頭一天晚上為第二天的事情做好準備。比如第二天上班你要穿什麼樣的衣服、吃什麼樣的早餐、明天的活動哪些地方對你而言是關鍵點,按照這些決定來安排待辦事項表。

如果你實在沒辦法避免那些耗精力的任務,可以試試這三種辦法:緩慢地深呼吸一會、盡情地大笑一場、短暫地打個盹。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10分鐘短暫的睡眠可以有效地減緩疲勞,還能提升警覺度以及許多不同的認知功能,這個效果可以持續兩個半小時左右。雖然二三十分鐘的睡眠也能夠幫你減緩疲勞,但是你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清醒,效果也不會達到兩個半小時。

2、預料一些任務會引發的情緒

假設你在看今天的日程表,大概就能估計出會有什麼樣的情緒產生。比如,今天要做個ppt展示,而你又很害怕在公共場合說話,那麼你就能預測到自己的焦慮了。再比如過會有個很長時間的會議要開,會耽誤項目的進程,那麼你肯定會感到很氣憤。

從這個角度來說,情緒都是可以預測的,那麼你就可以按照這些情緒來安排你的高效兩小時了。

3、學會策略性無能

雖說是鼓勵你把高效兩小時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本書的作者還是建議你不要試圖完成所有的待辦事項。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條建議行不通,因為你總是有很多理由去做所有的事情,總覺得做不完就會有不好的後果。

但是,為了真正利用好你的心理能量,你需要做的是出色的完成事關緊要的事,而不是平庸的完成所有的事。所以不要輕易的承諾做完清單上的所有事情,因為這會浪費你本該用在最重要事情上的心理能量。

所以,請你下一次注意到自己的覺察點開始一項任務前,好好的回顧一下剛剛完成了哪些任務?目前的心理能量以及情緒如何?什麼時候能最佳完成重要任務?是否能夠策略性的放棄無關緊要的事情?相信你在多次練習後一定能實現高效兩小時。

三、無需對抗分心也能更專注

大腦的構造決定了我們天生就無法專心,從進化的角度來說,不斷地在不同的注意點之間切換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某一件事,而不關心周圍的危險,就會使我們處於暴露狀態中。

當大腦從一個注意點切換到另一個注意點時,它會對那些一成不變的東西習以為常並視而不見。比如你正在讀一篇很長的報告,一開始大腦時注意到它並對它感興趣。但是20分鐘過去了,大腦就對它失去了新鮮感,又會把注意點切換到另一個事物上。

簡而言之,我們的注意力系統本來就是掃描和監察事物的,好讓人對意外的東西做出反應,不斷髮現周圍事物的變化。所以,毫不動搖的專注是不符合人類生理規律的。

但是,我們的工作希望我們能夠專注,大腦又與其相違背,若想高效的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走辦公地點的干擾物

電腦、手機、平板這些都是干擾物,這些設備讓我們不停地接收短信、電話、郵件以及去網頁上瀏覽無關緊要的娛樂新聞。我們要做的就是降低這些設備的噪聲、儘可能的關掉各種提醒,將他們離自己遠一點的地方。

但即使這樣做,大腦的構造也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百分百的專注。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因為走神而感到內疚。

有研究表明,走神並不是什麼缺陷,它對我們的工作可能還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完成一些認知性的任務,比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做出長遠的計劃。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大腦有成效的走神呢?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主動讓自己走神。當你在某個任務上專注一段時間後,可以轉換到另一項難度適中的任務上,比如欣賞牆上的畫、房間裡的植物、窗外的風景。這樣,只花幾分鐘就能把自己注意力給拉回來。

但走神時千萬不要整理文件、瀏覽網頁、查閱回覆郵件以及研究高難度的問題,這些任務會讓你徹底地脫離原本的任務中。

第二種方法就是使用“覺察注意力”它的意思就是放任我們走神,在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時再溫和地把注意力帶到眼下的事情中。

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事,可是你的腦子裡突然想到了某個節食計劃,那就有意識的花兩分鐘解決一下這個問題,而不是強迫自己不去想它。但是,要注意不能沒頭沒腦的去瀏覽網站上某個節食專家的博客,這會將你的注意力越帶越遠。

許多人之所以覺得走神很討厭,是因為一旦走神,人們就不由自主的投入到另一項任務中了。所以,下次只要你發現自己走神時,告訴自己這也沒什麼,只要靜靜坐著放任它走神就行了。跟隨它但別帶領它,等你多次練習後,你就會發現不需要反抗就能在短時間內將注意力拉回,擁有更好的工作狀態。

四、通過運動和飲食讓自己更高效

許多研究表明了運動會使你更好的思考、更專注的工作以及更敏銳的反應

在納爾遜·曼德拉的自傳中,他告訴我們:在他逃亡的歲月裡和身陷囹圄的數十年中,每週一到週五都會在牢房裡跑上45分鐘,還會做些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其他運動,這才使得他擁有澄明的思維以及堅韌的性格。

日本研究者曾做過一個研究叫做“斯特魯測試”。參與者們會看到與顏色有關的詞語,但字體的顏色與這個字所代表的顏色不同,參與者們需要說出字,或是字體的顏色。一部分人被要求做1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另一部分人什麼都不需要做,只需等待一起測試就行了。

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過的人在斯特魯測試中反應很快,在大腦裡起著自我控制作用的側腦前額葉皮層也更加活躍。這就說明了運動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反應速度,還能增強大腦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令人驚訝的是,運動強度更高或持續時間更長,效果反而不盡人意。

所以,當你覺得提不起勁工作的時候,不防進行個20-30分鐘的中等運動。

除了運動外,飲食也對高效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吃得太多或喝了含糖飲料,就會在幾小時後變得昏昏沉沉的。大多數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只會考慮兩點,一個是它的味道怎麼樣,另一個就是它健康嗎?卻從未想過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需要補充什麼樣的食物。

所以,如果你想擁有好的工作狀態,就應該參照以下方法改善你的飲食習慣。

第一點,少食多餐。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含糖指數低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飯菜和零食。當你非常忙的時候,堅果是最佳之選。

第二點,如果你想迅速提高腦力,你可以吃一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零食,這可以幫助你在15分鐘內精力充沛。但如果你想超過15分鐘,就千萬不要去碰含量高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披薩、烘焙甜點、薯片、麵包等等。

第三點,要及時地補充水分因為缺水會使人易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

第四點,如果你睡眠不足或是很疲憊,就喝點含咖啡因的飲料,但量不要太多。此時,你可以放心的往裡面加牛奶,因為脂肪說不定能讓你的血糖更穩定。

人們單純的認為,無論自己的身體狀態如何,都應該學會忍耐以及提高工作效果,這並不切實際。我們只有將自己的身體狀態調整好了,才能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出色。

總的來說,想要實現每天高效兩小時的最佳方法就是:通過合理有效的運動和飲食,管理好心理能量,利用覺察點,將最佳的腦能量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