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課堂”助春耕

農民日報記者 蘆曉春

“這次網上培訓足不出戶在家就能聽到專家老師上課,培訓的內容又是我們農民需要的、實用的和感興趣的,一次聽不懂還可以反覆學習,直到聽懂為止,而且專家老師還在線互動講解,直接答疑解惑,實在是太方便了!”近日,北京市平谷區農民趙生在電話裡激動地告訴記者。

春耕在即,農業生產培訓正當時。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像趙生這樣的京郊高素質農民一改往年線下培訓的方式,轉到線上學習,效果也不錯。這得益於北京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堅持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培訓不間斷,充分利用農廣體系網絡優勢和信息化手段,抓好“空中課堂”線上學習,持續開展農民在線培訓。通過全面部署、全員上線,該校做到了疫情防控與農民培訓兩不誤,為全市乃至京津冀地區春季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根據《北京市冬春高素質農民培訓行動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北京市農廣校啟動了“冬春高素質農民培訓行動”,利用農廣校遠程教育網絡開辦現代農業科技、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等網絡課堂,向首都基層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開展遠程培訓。

今年疫情來襲,農民閉門在家,也是集中開展線上教學的好時機。為此,北京農廣校充分引導農民通過農廣校遠程教育平臺、微信群、“雲上智農”APP和12316“三農”服務熱線等新媒體和信息平臺開展在線學習,並及時推送轉發中央一號文件、農業生產獎補政策、推廣品種、關鍵技術等知識,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尤其是北京市農廣校遠程教育平臺上的138門培訓教程和網絡直播培訓,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歡,受到一致好評。

家住昌平區的高素質農民崔全勝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生產的品種比較單一,市場銷售也不是很理想,一直想調整一下生產模式。這次網絡培訓,他特意調整時間,每天都及時上線學習。通過培訓,他初步學習掌握了陽臺蔬菜的種植技術,及時調整了經營模式,從大棚蔬菜種植轉向陽臺蔬菜種植,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難題。

這次培訓行動充分發揮了農廣校遠程教育網絡和體系優勢,把培訓辦成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大講堂”,辦成基層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知識更新的“加油站”,辦成傳播農業農耕文化的“廣播站”,方向是正確的,手段是可行的。

京津冀協同培養高素質農民,將為三地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撐。對此,北京農廣校的分校積極利用“空中課堂”,拓展培訓對象範圍,受到河北農民的廣泛歡迎。

北京市農廣校昌平分校聯合河北省張家口市農廣校啟動了京津冀高素質農民培訓交流項目。經過多方協調、周密組織,開啟了“空中課堂”的培訓模式。張家口市及尚義縣、陽原縣的合作社社長、技術骨幹、重點培養的高素質農民193人組建了微信群,為保證培訓班開課做好了鋪墊工作。“空中課堂”請到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級農藝師陳明遠,他從觀光采摘園區開展的開放式椰糠袋式栽培、溫室營養液全封閉盆式栽培、高架輕簡化栽培等無土栽培技術,講到山區推廣的種植食用百合、甘露、地藕等作物的林下經濟,再拓展到草莓蔬菜系列套種技術,授課內容豐富,講授深入淺出,吸引了大批在線學員聽講。

河北陽泉的農民李貴才家裡有5畝地,原來一直種著玉米等大田作物,上了“空中課堂”後,他學習了百合的種植技術,也瞭解到百合的市場需求和商業價值,他決定今年這5畝地全都栽種百合,還鼓勵身邊的農民一起種植。授課專家也承諾一定去河北給他們進行技術指導。

實踐證明,北京農廣校昌平分校開展的“空中課堂”是落實京津冀特色項目的一種有力舉措,是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有效手段,將為推進京津冀特色項目的穩步實施做好服務。

除了農廣體系開展的系列培訓外,北京的高素質農民也自發地利用網絡直播軟件開展農民培訓。

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的正常運行,特別是京郊民宿旅遊。懷柔的民宿旅遊佔據北京市場的半壁江山,疫情期間,懷柔的民宿業主們沒有完全宅在家裡,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在懷柔新農人團隊王立軍的帶領下開始利用抖音和微信群等網絡手段給農民進行培訓。

培訓採用農民講給農民聽的模式,農民變成了教師,給大家講解農家菜品與麵點的設計與製作,教大家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美味,吃出健康,培訓內容接地氣。每天一堂網課,保證隨時互動、共享,課後還可以反覆聽,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培訓45節課,5000多人次上課,授課效果得到大家一致好評。

學員劉顯鋒經營著一家農家院,平時就會做簡單幾樣農家菜,但客戶評價一般。“這次學習我的收穫特別大,跟老師學了十幾種特色農家菜,沒想到原來看似很簡單的食材,經過老師的手就能做出好看又好吃的菜餚,色香味俱全!”通過培訓,他驚呼受益匪淺,“等疫情過後我一定邀請老師們到我家來做客,品嚐一下我跟老師學做的美食。”

停課不停學,培訓不間斷。從實踐來看,北京市農廣校在抗擊疫情期間統籌安排,科學謀劃,動員體系所有力量做好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保證了年度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也為抗擊疫情、促進農業生產恢復做出了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