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大秦赋》用一帧帧波澜壮阔的画面给观众呈现了战国末年的风云历史。在剧中,秦昭襄王

嬴稷虽然年迈,但余威仍在;脸上带疤的秦国大将王龁第一次出场非常拉风。王龁出场后,笔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国战将的出场,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还是没有出现,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后面的剧情里,廉颇、王翦、李牧都有出场,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了3个,却唯独没有最厉害的那位——白起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的名臣东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把白起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曾在“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中立下奇功,合计杀敌约100多万人,毛主席曾评价白起: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出场,霸气十足。《大秦赋》的故事开篇于公元前259年,而白起应死于两年后。遗憾的是《大秦赋》没有给白起出场的机会,这让观众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历史剧《大秦赋》之所以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因为剧本开始之时,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白起在军事上没有新的建树,重现白起之死,不仅对剧本主线无益,还只让观众对秦昭襄王充满争议。所以说,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编剧有心了。下面,笔者先说说白起的故事。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六国,有三位国君很关键,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当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优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备划时代的作用。特别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野心勃勃的“东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国为了击败三晋,打算从底层选拔军事人才,推行军功爵制,正是这时候,平民出身的白起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打赢了让后世名将膜拜的“三大战役”。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一)伊阙之战

白起担任秦军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取得大胜,这一年,白起约20岁。次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相魏冉推荐为主将,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这就是“伊阙之战”,此战,白起避实就虚,神出鬼没地绕到敌军后方,歼敌24万余人,一战成名,被封为武安君,从此成为秦王最为倚重的将领。

(二)伐楚之战

接下来的几年,白起开启了“开挂”的军事生涯,他率军攻打魏国,一次性夺取了61座城池,几乎动摇了魏国的国本。白起又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多年前楚国从秦国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逼迫楚国向秦国求和。第二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关键城池,直逼楚国都城郢都,甚至烧毁了楚王的坟茔。楚顷襄王

被迫逃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伐楚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根据他夺取的城池数量、以及楚国国力衰微程度来看,白起至少征服了30多万楚国将士。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力自然不必多说,笔者只说两点:

第一,长平之战最初是秦将王龁赵将廉颇对垒,战争初期,赵国稍微吃点亏,但自从廉颇由攻转守之后,王龁对他也没办法。后来,双方主将变成了白起和赵括。需要说明的是,赵国换赵括,是在秦国的“计划”中的。但秦国换白起,却是“偷偷”进行的。甚至到了决战时期,赵国还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了主将。

两军对阵,秦国对敌人隐瞒自己的战术或许可以理解,但为何要隐瞒主将是谁呢?根本原因还是白起此人和王龁不同,王龁稳扎稳打,而白起则诡计多端。从秦国隐瞒主将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其实是秦国的一大杀招。

第二,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兵败,并不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从战争过程来看,赵括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坚守46天,任秦军有虎狼之师,都无法攻破赵括的“临时阵地”。

白起是怎么对付赵括的呢?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饥饿。白起切断赵国粮道,赵括不得已才突围,最终被杀。直到赵括被杀,赵军才缴械投降。所以,对付赵军,白起最终还是以“诡计”获胜。

兵行诡道,只要能打赢,就是白起的本事。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长平之战,有40万赵军投降,后来被白起坑杀。注意,这40万是投降的赵军,之前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至少也有10万。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白起其实一次性搞定了赵国50万兵力。赵孝成王从此一蹶不振,是因为赵国男儿死得太多,无力再和秦国抗衡了。

凭借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

三大战役,白起一共杀了100多万人,有人说他是“杀神”,其实,这100多万人,白起都是为秦昭襄王而杀。然而,让白起没想到的是,他最终却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手里。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乘胜立即攻打赵国,但在范雎的影响下,秦昭襄王错过了这次灭赵的机会。直到第二年十月(一年之后),秦昭襄王才下定决心再次伐赵,但主将却不是白起,而是王陵。白起既然是秦国最强,秦王为何不用白起呢?下文会再次提到这个问题。

秦昭襄王没想到的是,时隔一年,赵孝成王迅速振作起来,赵国引魏、楚大军来援,王陵却没能攻下邯郸。秦昭襄王想用白起,可是白起赐死生病了。白起上书给秦王说:“长平之战后没能一举攻赵,现在赵国缓过气来,又有援兵来救,此时再攻赵,时机不对。”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白起不愿攻赵,又有病在身,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换王龁上场,结果王龁吃了败仗,秦军一次性损失五校(五校到底是多少兵力,存在争议,预计在5万人左右。)秦昭襄王心情很不好,而此时白起抱怨秦王当时不听自己之言,造成了今日之失。秦昭襄王本就有怒火,忽听此言,怒不可遏,再经过范雎的煽风点火,秦昭襄王终于迁怒于白起,强令白起带兵攻赵。白起不敢抗命,拖着病体上路,但口中仍然不服,念念有词抱怨秦王,等大军到达杜邮的时候,范雎再次进谗,秦昭襄王命使者带鹿卢剑(历代秦王佩剑)赐死了白起。白起仰天长叹后,挥剑自裁。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唐朝诗人曹邺在《过白起墓》写道: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纵观武安君白起的军事生涯,可谓风风火火,气吞万里如虎,纵观白起之死,可谓壮士末年,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身于底层,靠一路拼杀成为一代名将,关于他的争议非常多,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坑杀赵俘,以及白起之死到底是谁的过错,自古以来有许多种说法。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后世认为,当年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攻打赵国,之所以用王陵而不先用白起,原因有三点:

其一,长平之战后,白起杀赵人太多,若继续用白起为将,势必会激起赵国全民的抵抗。

其二,白起打仗虽然犀利,但想法太多,而王陵、王龁等人属于听话的将领。

其三,白起功高盖世,当时秦国也很虚弱,若把大军交给白起指挥,若白起倒戈反秦,秦国必将灭亡。

笔者认为,关于第一条,根本站不住脚,秦军灭赵,不管是哪个将领来,赵国国民都会誓死抵抗。秦昭襄王不用白起攻赵,根本原因还是他功高震主,而且想法太多。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更喜欢听话的王陵和王龁。这也是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大秦赋》中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难

后人把白起之死,归咎于丞相范雎,其实,以白起之功,若秦昭襄王不想杀他,任由范雎如何离间,都不会有结果的。归根结底,还是白起认为自己比秦昭襄王聪明,心有怨气,让秦昭襄王十分不爽,对白起起了猜疑之心。范雎的离间,不过是添了一把火,并非必要条件。可怜武安君武能安天下,却安不了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