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外國銀元,是外國商貿銀元在中國民間的一種簡稱,俗稱“洋鈿”、“銀洋”“番銀”等。自1757年起到1930年,前後在中國流通了近400年。據統計到1911年為止,流通於中國的外國銀幣有近百種,金額達11億之多。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墨西哥鷹洋

當時普通百姓因不識洋文,故根據圖案,為這些洋錢取了各種名稱。道光九年的皇帝一份批奏上就批有:“朕聞外夷洋錢,有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劍”,可見當時流通的廣泛。

外國銀元早在明朝中期以流入我國,當時西班牙就已在它的殖民地墨西哥製造“本洋”銀幣,因“本洋”背面圖案有兩條立柱,故俗稱“雙柱”。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元種類也日漸增多,除“雙柱”外,還有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龍洋”、印度“盧比”銀元、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荷蘭“馬劍”大銀元及美國貿易銀幣等數十種,其中“鷹洋”和“坐洋”流入中國的數量較多。

至清末民初,中國國內開始自鑄銀元,“光緒元寶”、“袁大頭”等中國傳統銀元才逐步取代了外國商貿銀元。

目前,在我國錢幣交易市場中還能常常見到他們的身影,那些流入中國的外國商貿銀元裡,價格最低的為印度支那“坐洋”,其餘依次為墨西哥“鷹洋”、印度“盧比”銀元、英國“站洋”、西班牙“雙柱”,而日本“龍洋”和美國貿易銀幣因存世量比以上這些銀洋要少些,所以收藏價值相對高一些。普品的市場參考價約300~900元一枚。

外國銀元最先在與海外聯繫密切的廣東、福建行用,隨後流行於東南地區及北京,最初銀元的大量流入是由於中國蠶絲、茶葉、土布的出口,當時西方商品價格較高,而中國人消費水平低下,所以西方商品價格較高,而中國人消費水平低下,所以西方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只好以銀元償付。

銀元流入很快顯示出它的優點:易於分合,便於轉移或攜帶;重量和成色劃—,偽造較難, 用較好。這些正是中國使用的銀兩所缺少的,所以,銀元比白銀越來越受到歡迎(這 中也有外商有意推動的作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開放五口,許多外商湧來中國,此後,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不斷加強,中國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外商來中國的就日漸增多了。隨都會外商的增多,外國銀元也大量湧入,在一些沿海港口城市逐漸成為主要貨幣之一。

銀元既受歡迎,又加上外商有意哄抬(例如強迫買他們貨物的中國商人必須用銀元款),銀元的身份不斷提高,後來其市場價格竟大大超過造價。於是就有外商用外國 元大量購買中國白銀支出國境,鑄成或兌換外國銀元運回中國。在一個時期內,竟出現了銀元大量流入而同時白銀大量流出的反常現象,清末流行於中國的外國銀元不下幾十種。這幾種銀元簡單介紹如下:

1

荷蘭馬劍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荷蘭馬劍銀元是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之一,流通於華東,臺灣和澎湖等地。錢面正面是一位武士身騎奔馬,一手持劍,一手拉僵繩,早期武士昂頭,後期武士頭正位;馬下盾徽各期有不同,周邊環寫荷蘭文。背面中央是盾徽,盾面是一隻立獅,各期形態不同,右爪持利劍,左爪握7支箭束(代表荷蘭獨立時7個省),盾上飾皇冠,兩側各有一隻頭戴皇冠的立獅扶盾,早期上紀鑄造年份,後期下紀鑄造年份,周邊環寫荷蘭文。

命運多難—“馬劍”大洋錢:目前已近“珍稀”品種的、元老級的荷蘭“馬劍”大銀元(重32克,比一般銀元重5至6克)已是一“劍”難求,芳蹤難覓,成為外國銀元藏家的首選之一。

外國銀元,自明代以來流入中國,首先流入沿海和外國有往來的港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人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就利用臺灣與福建的廈門、龍溪的月港(今龍海)通商,因此就有大量荷蘭銀元流入閩南一帶。流入閩南一帶的荷蘭銀幣種類繁多。

其中同閩南關係最為密切的是荷蘭馬劍銀元,這種銀元開鑄於1659年,初鑄是光邊,後改為斜紋邊。該銀元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大型直徑42毫米,重量32.6克,小型為大型之一半。荷蘭馬劍銀元,閩南民間稱之為“馬錢”、“馬劍大洋錢”,是早期流入閩南的外國銀幣之一。它的名氣很大,然而在中國稱量用銀時,大都被切割而按普通銀塊、按成色和重量作為稱量貨幣使用。

到近代“廢兩改元”、“論枚計值”時,又由於個大量重於普通銀元,化銀重鑄,有利可圖,所以大都被熔爐“吞食”,倖存而傳世者很少,至今已極少見。

2

西班牙雙柱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西班牙銀元(1535–1821)西方又稱Carolus dollar,Pillar ( 柱子) 或墨西哥銀元。此幣的正面是西班牙皇帝胸像,右側均為拉丁文DEIGRATLA(意為蒙天主之恩),下部是鑄造紀年。背面圖案盾牌中央十字對角雄獅和城堡,兩側為海神格力斯(HERAKLES)雙柱,環周是拉丁文HISPAN.ET.IND.REX.M.8R.HJ意為西班牙和西印度國王、M表示墨西哥造、8R示面值為8瑞第納爾,後兩位字母HJ為鑄幣檢驗師姓名首寫字母。內為齒邊,外齒為O和空心方塊排列正圈。在中國被稱為“雙柱” 或“本洋”。據稱,“$”的符號就是來自於此。它曾是世界上流通、最廣泛的錢幣之一。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的南部,於1519年被西班牙佔領,152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因為墨西哥盛產白銀,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城建了北美洲第一家造幣廠,並將大量的鑄造的銀元運回西班牙。

最早流入我國的西班牙“本洋”和後來佔據我國貨幣半壁江山的墨西哥“鷹洋”,大部分就是在此造幣廠鑄造的。西班牙銀元也曾在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鑄造。隨著殖民者的足跡,被輸入了印度,菲律賓等地。16世紀初,西班牙商人首先從菲律賓將大量的西班牙銀元帶到了中國。

17世紀末,中國各地的錢莊也試圖請銀匠鑄造與外國銀幣外形,重量相仿的銀幣。雖然政府規定銀元成色必須在90%以上。由於監督不嚴,土鑄銀元的成色往往只有50%。直到1856年,上海銀兩的誕生,政府正式終止了西班牙銀元的流通。1821年墨西哥獨立以後,西班牙銀元因來源缺乏而逐漸退出市場。

西班牙雙柱究竟有多少品種,因其為最早流入中國的貿易銀洋,又曾經作為“本洋”而在舊中國獨佔鰲頭,有著極其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但當年在舊中國的實際流通量卻不是很多,雖然流通時因其“升水”,導致國外雙柱紛紛流入中國,但其數量還是遠遠不及後來進入的墨西哥鷹洋,而且由於流通時間較長損壞嚴重的多品相美的很少,其流通區域大約只限於華東、華中部分地區,西南地區偶然有一些但數量都不大,而且只是卡洛斯四世的數量顯然比卡洛斯三世、菲迪南七世要多,品相好的也相對容易找一些。

還有南美的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雙柱也紛紛來湊熱鬧,來分一杯羹,登陸中國加入經濟侵略的“聯軍”,更給後來的銀幣愛好者留下了品種版別各異的收藏品。後來在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西班牙本土的各種雙柱銀幣也陸續流通到中國來了,這已經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了。

一般地說,雙柱銀幣在諸多中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幣之中,屬於相對版別多而數量較少的品種,近年來在網上偶見的均為西班牙所鑄,價格也較之其它外國銀幣高,品相卻少見上好品。

西班牙銀元在中國前期流通時間1732年-1811年,期間改版增鑄一次,以其數量大、含銀量高、製作規範,很快成為中國市場上的“本洋”;後期1869年-1899年,因“本洋”地位已被鷹洋取代,後期雙柱系西班牙本國貨幣,在中國市場只屬少量流通。

3

墨西哥鷹洋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墨西哥銀元(1824—1914)又稱“鷹洋”,墨西哥在1821年獨立之前已有6家造幣廠。1824年,墨西哥共和國的銀元-比索誕生。正面是墨西哥國徽:一隻站在仙人掌上,展開雙翅的鷹,嘴裡叼著一條蛇。反面是一頂帶有32道日光(代表31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的陰刻“Libert”(意為自由)的帽子。

1865年至1866年的墨西哥銀元上有 ”Republic Mexicana”。1868年的銀元上鑄有8 R.M., 1898年的銀元上鑄有Un Peso。墨西哥鷹洋的白銀成色較其他外國銀元為佳,而且重量多年不變,在遠東國家廣受歡迎。普遍進入日本,朝鮮,印度支那,太平洋諸島等地。

墨西哥銀元於1854年進入中國,很快就替代了西班牙銀元。其後的60年中,墨西哥銀元曾是是中國舊時流傳最廣的外國銀元之一。在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前,墨西哥銀元也曾是臺灣的主要流通貨幣。直至1914年“袁大頭”的誕生,墨西哥銀元才逐漸退出中國市場。當時,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北自西伯利亞沿岸,南到熱帶諸國,此幣也曾是世界上流通最廣的銀幣。

4

英國站人銀元和馬劍銀元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五彩站洋

英國禁止本國錢幣出口,所以流入中國的英國銀元一般都是在印度孟買和中國香港等地 鑄造的。其中孟買鑄造的銀元圖案為不列顛尼亞女神手持叉杖的站像。日本銀元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鑄行,一八九七年日本實行金本位 ,銀元不再是法定貨幣,於是大量注入中國。

老牌的帝國主義大英帝國是當年侵華的參加者和領頭羊,它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連續二、三十年所鑄造的“站洋”,雖然進入中國在雙柱、馬劍、鷹洋等之後,但是其配合武裝侵略的作用並不亞於任何一種銀洋。站洋上面的圖案就是一個持槍盾的武士,其形象酷似當年“老刀”牌香菸上的那個海盜,主要流通區域是華北、華東、華中、西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從目前收藏回收情況分析其流行使用的地區還要大,可見當時站洋發行量有多大了。

從目前市場情況看,一般品每枚在70~80元上下,真正的原光美品很少大部分是洗出來的,如1895年、1896年、1904年、1913年、1925年、1929年、1930年的都比較少,好品應當在百元以上,而1921年、1934年、1935年的則更少。站洋也分為“B”版和非B版,主要區別是在站人手握的槍尖上,曾在“中國錢幣”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就是介紹站洋版別的情況,在此不再贅述。

年進入中國的英國大不列顛馬劍是因其背為一個騎馬持劍者而得名,正面則是國王頭像,也如雙柱一樣按其年號不同,正面所顯示的國王頭像隨著不同的在位人而更換,背面的騎馬揮劍的武士卻始終如一,一付不可一世的樣子,是不是正是當年老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者的本質。

年號較少,數量也不多,但是別看數量少,據說流通的地區不少,馬劍的流通除了華北地區外,東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等均有使用。那付飛揚跋扈的樣子現在收藏後欣賞起來頗覺得可笑,其實現在世界早已經不是用一把劍就可以征服的了,昔日的威武恰恰成了今日的笑柄,歷史真會捉弄人,仔細回味趣味無窮也。

5

法國坐洋、大力神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大力神銀洋

法帝國主義所鑄“坐洋”圖案是一位坐著的女神,與象徵獨立的美國自由女神像很相似,只是灑脫地坐著手裡還持著碩大的法棒,頭上戴著一頂帶角的冠,廣西一帶俗稱坐洋為“八角鬼”大約就是取其洋鬼子之意吧?

坐洋也屬於進入中國較晚、流通領域不廣的外國銀洋,一般流通於廣西、雲南等與越南毗鄰的西南地區,近年來發現數量較多估計很大部分是從越南迴流過來的,原來在國內很少見到1921、1922年諸年號的坐洋也有迴流,原光美品過去少見,現在也陸續進入了。

坐洋裡1895年前的九個年號(1891年、1892年無)出的均是加重幣,後面年號中雖然也有加重的記載但僅僅是記載而已筆者未見實物。加重幣因鑄造流通年代較早故品相較差價格也略高,其它年號為普通版。坐洋除1890年為罕見品外,其它加重幣如1885年、1888年、1893年及普通幣中1910年、1921年(A)、1922年(A)、1928年等各年的座洋均比較少,價格也相對高一些。

法國早期在中國流通的銀幣品種很多,據在市場上觀察,其數量僅次於鷹洋,還必須說明的是:在南方鷹洋居多,在北方法國銀幣居多。法國銀幣主要是大力神圖案的一元銀幣,年號自1870年至1878年不等,還有正面為不同的國王頭像,背面為橄欖枝花環的銀幣,這些圖案似乎比英國那些威武的鷹或武士要溫和得多,可是神選的是大力神、國王要的是法國國王頭像,不還是一樣要標榜和炫耀嗎?

經濟侵略是建築在武力佔領的基礎上的,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後來的諸如八國聯軍進中國,無一不是與經濟掠奪和經濟侵略密切相關密切配合的,劍與花環是侵略者雙手各執的物件,所以今天來看這些大力神、這些橄欖枝也很有一些諷刺意味呢。

6

日本“龍洋”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日本“龍洋”屬於與站洋、坐洋同期進入中國的銀洋品種,主要流通區域在東北、華北地區等,從明治前期的貿易銀洋,轉化為中後期的“一元”幣,其形式、重量均無變化。關於日本龍洋的資料很多,筆者又無研究,故在此不再贅述。

7

美國的女神像銀幣

晚清民國時期的外國銀元,你知道有哪些嘛?一起來了解一下


還有美國的女神像銀幣,年號不多,品種不少,無論是站像、坐像,還是摩根、和平,其圖案形象倒一直保持著一種美麗和祥和的態勢,這大約也是因為當時的美國實力,還不足以與英國法國等老牌帝國主義抗衡,還不到顯示其武力的時候,然而在不張揚的背面依然是躍躍欲試的飛鷹圖案,預示著一種勃勃的野心和對於未來瓜分世界企圖,回想中華民族自歷代王朝以來,我國一直是以龍自居,其實龍雖威武輝煌可畢竟是傳說中的神物,絕無對外侵略之他念。

以上所述的,僅是過去在舊中國境內流通的部分銀幣,其中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專門為其殖民主義對外經濟侵略鑄造的銀幣,如“站洋”、“座洋”、“鷹洋”等,也有原本就是其本國銀幣,只是想加快其經濟掠奪之目的,也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遠征軍”來到中國來的,如“馬劍”、“大力神”、“雙柱”、“日龍”、“女神”等,用它們換取了大量的白銀、絲綢、陶瓷等,比起用槍炮更具有欺騙性,也更加汲取著中國經濟的精髓和儲備,這就是舊中國一直貧困落後甚至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啊。

你能想象嗎?一個國家各種銀幣並行,多個地區又貨幣各異,一片雜亂無章,一片混亂不堪,一篇眼花繚亂哪!老百姓究竟是應當相信誰呢?清政府無力禁止外國銀幣的使用和流通,於是鑄龍銀以遏制或說為抵制其肆虐,結果又形成了中國、外國銀幣混雜的貨幣流通局面,真成了舊中國的一大“特色”。今天的人似乎難以想象,倘若發的工資或收回的貨款竟是一大把花花綠綠的外國錢,你當是何心情呢?

時過境遷,今天從歷史裡翻出這些在舊中國的土地上沉澱的外國銀幣來,作為收藏作為研究作為回憶,作為過去苦痛的見證,那上邊有著中國土地被掠奪的反射,那上邊有著中國人民被剝削的印記,那上邊有著曾經在地球上有著不平等的殖民主義的色彩啊。作為收藏這一部分“曾經在舊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幣”,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