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作者:劉曉瓊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三絃製作

近年來,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及開發利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搭臺,實現了助推扶貧工作的良好成效。

目前,鎮沅縣初步建立省、市、縣三級非遺保護名錄及項目代表傳承人認定體系,為開展非遺的規範化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2019年全縣申報省級非物質保護文化遺產名錄3項,市級保護名錄11項,縣級保護名錄53項。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人,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2人。省級保護名錄3項:《黑古陶》製作技藝,《殺戲》傳統戲劇,《麻洋紙》手工造紙技藝。市級保護名錄11項,《太和甜茶》傳統手工技藝就是其中之一。

搭建平臺讓非遺“活起來”

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史稱“太和”,自古就是茶馬重鎮,民眾以從教尚道、知禮善商而享譽四方。太和甜茶是當地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結合地方茶資源、民族文化、氣候特徵而獨創的茶,至今有三百餘年曆史。其最大特點是“甜”,屬雲南古老的傳統紅茶,普洱曬紅茶類。2019年榮獲世界紅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紅茶類銀獎。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製作太和甜茶

2013年,太和甜茶製作技藝列入普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地組建起“鹿鼎茶葉合作社文怕分社”,擁有社員30餘戶,實現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幫扶、技能幫扶、就業幫扶。振太鎮文興村村民段有漢就是鹿鼎茶葉合作社文怕分社一員,通過入社,他既掌握了種茶、製茶技術,同時還帶動周邊群眾一起把茶山管理好、經營好,每月有3500元收入,現在已經成為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經濟助推脫貧,實現產業幫扶、技能幫扶、就業幫扶的例子,在和平鎮也同樣存在。和平鎮麻洋村也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洋造紙”手工造紙技藝,使麻洋村農特產品搭上電商快車道。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麻洋造紙

在鎮沅縣和平鎮麻洋村,仍完好保留著古法造紙72道工藝,至今已延續了300餘年。

今年60多歲的市級非遺項目“古法造紙”傳承人羅志興出生在和平鎮麻洋村一個古法傳承製造竹紙家族,是家族的第5代傳人。他從12歲開始學藝,多年來即使面對虧本也沒考慮過放棄這項傳統技藝。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麻洋造紙

羅志興表示:“我要將技藝傳給兒子、兒媳,兩人都懂這門手藝,並且也願意繼續傳承,兒子、兒媳又會傳給孫子,讓手藝世世代代相傳下去。”

現在大家一提到麻洋村,就知道那裡有個造紙廠,歷史悠久,農特產品也特別多。和平鎮麻洋村金山源農業綜合服務部為當地百姓搭建農特產品交易平臺,拓展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麻洋造紙

有了這樣一個平臺,農戶家裡的農特產品有了展銷渠道,當地農戶尤其是貧困戶也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據平臺負責人介紹,依託鎮沅、新平兩縣的交通地理位置優勢,及客流量大的特點,目前麻洋村已由昔日貧困村,成功轉型為特色產業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成為只放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近年來,鎮沅縣不斷創新理念,通過搭建平臺,積極開展“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設立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和非遺精品文化打造等,以實現非遺項目常態化運行。充分利用各民族傳統節日等平臺,開展系列傳承保護和宣傳推廣,著力打造“我們的節日”文化活動品牌,推動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殺戲傳承 (林昌雲 攝)

九甲殺戲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在鎮沅縣九甲鎮就頗有代表性。九甲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鄉鎮,該鎮民族節日文化豐富多彩,有殺戲、花燈、苦聰畲葩節、娶嫁、喪葬文化活動等。

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中,九甲對民族文化進行了保護傳承和挖掘。通過殺戲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揚光大,以此增強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009年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共投入資金125萬元,建成殺戲傳習館,培養演出隊員53人;2017年投入資金10萬元,打造提升殺戲表演技能人才23人次。另外,九甲鎮還積極採取走出去戰略,對內藉助本縣鄉村大舞臺進行巡演8場次,對外組織參加了2018年的全省首屆民族傳統戲劇曲藝匯演,並獲“優秀匯演獎”。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九甲殺戲

同時,在傳統花燈演唱表演中,融入歌唱黨歌唱祖國和國家民族政策等內容,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國家認同”,築牢了“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的思想,全鎮上下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團結進步格局,為決戰脫貧攻堅奠定了團結和諧的發展基礎。不但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而且還增強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融入市場讓非遺“火起來”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彩繪黑陶》作者:楊曉瓊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是人的傳承。鎮沅縣在實施省級項目的保護工程中,注重對傳承人的培訓,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了可持續的保護。

鎮沅民江黑古陶廠始建於1996年的老縣城按板井,1998年縣城搬遷到恩樂鎮,黑古陶廠也隨之遷到恩樂鎮民江村,經過20餘年的學習實踐,在製作工藝上精益求精,產品銷往國內外,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黑古陶在鎮沅有著400多年的歷史,鎮沅民江黑古陶廠在繼承和發揚黑陶藝術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藝術創作,以當地得天獨厚的螞蟻土為主要原料,以獨特的雕、堆、刻、刮、畫、鏤等技法,並融入窪地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的文化習俗,使其作品造型各異,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獨特的地方特色和古樸的藝術風格,是鎮沅乃至全省為數不多的一種民間工藝,它在傳統古陶工藝和造型的基礎上吸取了現代陶瓷工藝精華,精雕細刻,古樸典雅,具有獨特的風格。所生產的各式花瓶、菸灰缸、樽、盂、爵鼎、筆插、案頭擺件、壁掛等工藝品,在傳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陶瓷工藝的精華,不僅製作更為精美、圖案更為豐富、造型更加多變的黑陶產品,還開發出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彩陶。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黑古陶

2014年黑古陶廠廠長徐世菊獲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所製作的“黑陶開光荷花紋蓋罐”等九件作品被雲南省博物館列為永久收藏品。

而如今隨著機械製陶發展,對純手工製作的黑古陶帶來很大沖擊。

薛楚寅,鎮沅黑古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徐世菊的兒子,也是鎮沅黑古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從2014年畢業就進入了鎮沅黑古陶行業,也嘗試著從多個方向推廣鎮沅黑古陶,首先從體驗式開始想把古陶文化帶動起來,讓更多人喜歡後從而產生產品帶動,但是反思這幾年的運作,他發現缺少一個穩定源。

一番走訪思索後,他頭腦中也產生了一個大膽思路“雲茶配雲陶,好茶配好陶”的陶茶結合發展思路。

多方探訪後發現,傳統紙盒容易使茶葉受潮發黴,密封袋包裝茶葉不利於茶葉後期轉化,喝不到最佳品質感,這就是好的茶葉也要好的陶來裝,而陶的弱透氣性很符合茶葉的後期發酵。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丨 黑古陶

如今,薛楚寅的陶茶結合思路已經得到部分客戶的認可,加緊生產,抓牢品控就是他眼下最關心的環節。而如何實現他的以陶養陶的目標,他也正在不斷地探尋和思索。

如今的鎮沅黑古陶產業正是延續著祖先的古法黑陶燒製工藝,傳承傳統民族文化,融合了現代藝術和文化表現手法,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製,目前,已經成為鎮沅最具傳承和創新特色的文化精品。

近年來,鎮沅縣抓住普洱市大力發展旅遊的大好機遇,全面實施“文化興縣”戰略,發展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歷史文化旅遊區,打造“世界古茶樹王之鄉——鎮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產品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其發展,著力把黑古陶打造為鎮沅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依託民間傳統工藝,走旅遊精品路線,實現產業化發展,使鎮沅黑古陶真正成為帶動鎮沅發展的又一張名片。

鎮沅:讓非物質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及開發利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搭臺,實現助推扶貧工作的成功實踐,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了起來,也讓其火了起來,達到了保護與傳承、創新與創富的多重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