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刘晓琼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三弦制作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台,实现了助推扶贫工作的良好成效。

目前,镇沅县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名录及项目代表传承人认定体系,为开展非遗的规范化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全县申报省级非物质保护文化遗产名录3项,市级保护名录11项,县级保护名录53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人。省级保护名录3项:《黑古陶》制作技艺,《杀戏》传统戏剧,《麻洋纸》手工造纸技艺。市级保护名录11项,《太和甜茶》传统手工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搭建平台让非遗“活起来”

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史称“太和”,自古就是茶马重镇,民众以从教尚道、知礼善商而享誉四方。太和甜茶是当地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族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有三百余年历史。其最大特点是“甜”,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类。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红茶类银奖。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制作太和甜茶

2013年,太和甜茶制作技艺列入普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组建起“鹿鼎茶叶合作社文怕分社”,拥有社员30余户,实现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振太镇文兴村村民段有汉就是鹿鼎茶叶合作社文怕分社一员,通过入社,他既掌握了种茶、制茶技术,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把茶山管理好、经营好,每月有3500元收入,现在已经成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经济助推脱贫,实现产业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的例子,在和平镇也同样存在。和平镇麻洋村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洋造纸”手工造纸技艺,使麻洋村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道。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麻洋造纸

在镇沅县和平镇麻洋村,仍完好保留着古法造纸72道工艺,至今已延续了300余年。

今年60多岁的市级非遗项目“古法造纸”传承人罗志兴出生在和平镇麻洋村一个古法传承制造竹纸家族,是家族的第5代传人。他从12岁开始学艺,多年来即使面对亏本也没考虑过放弃这项传统技艺。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麻洋造纸

罗志兴表示:“我要将技艺传给儿子、儿媳,两人都懂这门手艺,并且也愿意继续传承,儿子、儿媳又会传给孙子,让手艺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现在大家一提到麻洋村,就知道那里有个造纸厂,历史悠久,农特产品也特别多。和平镇麻洋村金山源农业综合服务部为当地百姓搭建农特产品交易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麻洋造纸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农户家里的农特产品有了展销渠道,当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据平台负责人介绍,依托镇沅、新平两县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及客流量大的特点,目前麻洋村已由昔日贫困村,成功转型为特色产业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成为只放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走进现代生活才是其长远传承、真正活下来的方式。近年来,镇沅县不断创新理念,通过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设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精品文化打造等,以实现非遗项目常态化运行。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等平台,开展系列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着力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杀戏传承 (林昌云 摄)

九甲杀戏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镇沅县九甲镇就颇有代表性。九甲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乡镇,该镇民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杀戏、花灯、苦聪畲葩节、娶嫁、丧葬文化活动等。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九甲对民族文化进行了保护传承和挖掘。通过杀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扬光大,以此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009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共投入资金125万元,建成杀戏传习馆,培养演出队员53人;2017年投入资金10万元,打造提升杀戏表演技能人才23人次。另外,九甲镇还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对内借助本县乡村大舞台进行巡演8场次,对外组织参加了2018年的全省首届民族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并获“优秀汇演奖”。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九甲杀戏

同时,在传统花灯演唱表演中,融入歌唱党歌唱祖国和国家民族政策等内容,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家认同”,筑牢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思想,全镇上下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进步格局,为决战脱贫攻坚奠定了团结和谐的发展基础。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融入市场让非遗“火起来”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彩绘黑陶》作者:杨晓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人的传承。镇沅县在实施省级项目的保护工程中,注重对传承人的培训,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了可持续的保护。

镇沅民江黑古陶厂始建于1996年的老县城按板井,1998年县城搬迁到恩乐镇,黑古陶厂也随之迁到恩乐镇民江村,经过20余年的学习实践,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产品销往国内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黑古陶在镇沅有着400多年的历史,镇沅民江黑古陶厂在继承和发扬黑陶艺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艺术创作,以当地得天独厚的蚂蚁土为主要原料,以独特的雕、堆、刻、刮、画、镂等技法,并融入洼地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的文化习俗,使其作品造型各异,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朴的艺术风格,是镇沅乃至全省为数不多的一种民间工艺,它在传统古陶工艺和造型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陶瓷工艺精华,精雕细刻,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风格。所生产的各式花瓶、烟灰缸、樽、盂、爵鼎、笔插、案头摆件、壁挂等工艺品,在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瓷工艺的精华,不仅制作更为精美、图案更为丰富、造型更加多变的黑陶产品,还开发出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彩陶。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黑古陶

2014年黑古陶厂厂长徐世菊获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所制作的“黑陶开光荷花纹盖罐”等九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列为永久收藏品。

而如今随着机械制陶发展,对纯手工制作的黑古陶带来很大冲击。

薛楚寅,镇沅黑古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世菊的儿子,也是镇沅黑古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2014年毕业就进入了镇沅黑古陶行业,也尝试着从多个方向推广镇沅黑古陶,首先从体验式开始想把古陶文化带动起来,让更多人喜欢后从而产生产品带动,但是反思这几年的运作,他发现缺少一个稳定源。

一番走访思索后,他头脑中也产生了一个大胆思路“云茶配云陶,好茶配好陶”的陶茶结合发展思路。

多方探访后发现,传统纸盒容易使茶叶受潮发霉,密封袋包装茶叶不利于茶叶后期转化,喝不到最佳品质感,这就是好的茶叶也要好的陶来装,而陶的弱透气性很符合茶叶的后期发酵。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丨 黑古陶

如今,薛楚寅的陶茶结合思路已经得到部分客户的认可,加紧生产,抓牢品控就是他眼下最关心的环节。而如何实现他的以陶养陶的目标,他也正在不断地探寻和思索。

如今的镇沅黑古陶产业正是延续着祖先的古法黑陶烧制工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了现代艺术和文化表现手法,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制,目前,已经成为镇沅最具传承和创新特色的文化精品。

近年来,镇沅县抓住普洱市大力发展旅游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世界古茶树王之乡——镇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产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其发展,着力把黑古陶打造为镇沅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依托民间传统工艺,走旅游精品路线,实现产业化发展,使镇沅黑古陶真正成为带动镇沅发展的又一张名片。

镇沅:让非物质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人类知识、智慧、创造的结晶。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台,实现助推扶贫工作的成功实践,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也让其火了起来,达到了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创富的多重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