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海納百川,秦國本來就有任用外邦士子的傳統。李斯的《諫逐客書》後,秦國更是成為了列國士子的彙集地。此時,尉繚也來到了秦國,準備實現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負。

然,令人沒想到的是,尉繚入秦後,身居高官卻一言不發,這是怎麼回事呢?秦始皇到底是怎樣的人?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尉繚入秦

尉繚入秦當然是為了施展才能,助秦始皇完成千古偉業一統天。結果得到秦始皇賞識後,反倒是屢次逃秦,這是為什麼?

一、提醒秦始皇設防

尉繚入秦見到秦始皇便說:

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意思是說,大王,依秦國的強盛,各國諸侯就如同您的郡縣似的,現在沒那個諸侯國可以與秦國對抗。然,此時的強盛卻是最危險的時刻。為了進一步說服秦王贏政,尉繚還特別舉了三個例證。

1.、智伯之亡

春秋時期的晉國可謂是鼎盛之國,當時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大夫氏族最強大。後來智氏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又向韓、魏氏索取了一些土地,成為晉國第一強氏,佔晉國六分之五的權力和力量。

智氏自恃強大,以為只要他把趙氏滅了,那晉國也就落入他的手中。可是,令智氏萬萬沒想到的是,趙氏不但不屈服於他,還起兵與他對抗。

智氏惱羞成怒,召來韓、魏氏聯合攻趙氏。然,就在智氏即將勝利的前夜,趙氏派出使者說服韓、魏氏,聯合起來殺了智氏。然後才有了後來的三家分晉。

盲目狂妄自大是失敗之母。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2、臥薪嚐膽

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典故“臥薪嚐膽”。說的是吳王夫差被弱國越王勾踐滅國的故事。

越王勾踐為取得吳王夫差的信任,受盡百般屈辱,終於取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然,“三千越甲可呑吳”,夫差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國是被一個差點被他滅了的越國,可以屈服到底的勾踐給滅了。

越是受盡屈辱仍然堅持屈服你的人,對他就越要提防,不可信任。如果你自信心滿滿地信任了他,必將遭遇慘敗!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3、齊湣王

春秋時期齊國齊湣王的慘敗更是歷史上血的教訓。

當時的齊國強大到可以輕易地,把一個富裕大國宋國給滅掉,成為東方霸主。

然,就在齊湣王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地完成帝業時,燕國國王室秘密聯合其他的幾個國家,以樂毅為主帥討伐齊國。結果湣王身死,齊國還差點亡了國。

這三個故事都是強弱懸殊,而弱者勝的例證。所以大王您要警醒行事,在其他六國未聯合抗秦之前搶先行動。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先發制人”。

尉繚又說:我為大王舉這三個例證,主要是想告訴大王不可得意,行百里路半九十,在成功的前一刻,在志得意滿的那一刻,往往是最危險的一刻。

其實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道理。三國時期,曹操率幾十萬大軍,對手只有幾萬人,就在他志在必得時,以為天亮後,天下就是他的了時,他仰望著月明星稀的天空高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結果第二天變成了“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曹操狼狽而逃。

永遠都不要把感情置於理智之上,而驕傲正是人類所有情感裡面最可怕的一種。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尉繚提出了問題,提醒秦始皇必須時時居安思危,千萬不可居強自滿。接著尉繚又為秦始皇獻上一計:

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意思是說,現在各國的豪臣們已經到了為了自己的即得利益,置國家利益而不顧的地步了。我們只要花點錢,賄賂各國的重臣,讓他們去挖自己國家的牆角,更多地滿足自己的利益。這對他們來說,不過是輕車熟路的事,他們一定是很願意去做的。

這也叫用其所長,不過是花費三十萬金,六國就乖乖地完蛋,秦國就能統一天下。

秦始皇不得不佩服尉繚的計謀,三十萬金便可省去千軍萬馬地攻城流血。再說六國重臣見不用幫秦國的忙,自己還有許多即得利益,必定會放鬆警惕,樂樂呵呵地接受秦國的“好意”。

而尉繚之計高就高在無需這群重臣幫秦國什麼忙,只負責敗壞自己的國家,個人得利就行了。這一計必定是成功的計策。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尉繚的結局如何?

秦始皇見過尉繚後,非常佩服尉繚的才能,他知道,要完成統一大業,尉繚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秦始皇愛才如命

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意思是,秦始皇對尉繚言聽計從,用平起平坐的禮儀對待尉繚。就連衣食住行,尉繚都和秦王是同等的待遇。

秦始皇,前面對齊人茅焦,後來的楚人李斯,現在的尉繚,他們三個人都是外邦人士。然,不管他們說什麼,話說得好不好聽,只要對秦國統一大業有利的話,秦始皇對他們的話都是言聽計從。

如此胸襟,如此自信也就只有秦始皇了,當時的秦始皇也就是二十幾歲。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二、尉繚欲逃出秦國

說起來也是個奇怪的事,秦始皇乃秦國之王,尉繚則一介布衣,秦始皇對尉繚如此器重,尉繚為什麼還要屢次逃離秦國呢?

古代做大事業的人,都讀《易經》,自然也就多少懂醫、卜、星、相,講究相由心生。其實就是現在的哲學、心理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無道理。

據說曾國藩就會看相,所以曾國藩用人還真沒失誤過,其實曾國蕃不就是根據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來行事判斷的。

象尉繚這種高智商的人,當然也會從秦始皇的舉手投足中,判斷秦始皇的心態、性格、品行。

尉繚觀察秦始皇的長相,鼻子高、眼睛長,有雞胸,聲音像豺狼,從面相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多半不在乎恩義,心人如虎狼一般貪殘。

尉繚在觀察秦始皇的舉止行為,認為這個人有求於人的時候,姿態會擺得極低。這不是謙虛為懷,不是件好事,而是件很可怕的事。

一個人的為人行事,無論是驕傲還是謙卑,都應該是適可而止,有度才是正常的,如果把驕傲和謙卑做到超出了底線時,那麼對這個人就需要好好提防了。老子有言“寵辱若驚”就是這個道理。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秦始皇明明是一國之君,卻甘心情願與一介布衣平起平坐,這不得不使尉繚受寵若驚。尉繚通過秦始皇的低姿態中發現,秦始皇是一個意志堅強,慾望強烈的人,為達目的,他甘心低姿態,因為他有求於人,可旦目的達到了,尉繚再沒有利用的價值時,“得志亦輕食人”。

尉繚深深懂得,一個人如果能忍人所不能忍,到他得志的時候必然狠。就象炸彈一樣,一旦爆發,殺傷力更強。所謂壓抑得越深,反彈的力量就越強,這是人性。

尉繚尋思著,如果有一天,秦始皇志得意滿地得了天下,天下皆為他的俘虜奴隸了,他還會吝惜別人的生命、財產嗎?這種人“不可與久遊”。

尉繚越尋思,背脊骨就越冒冷汗。他可是理智得很,他明白這樣榮寵的可怕性。於是,尉繚決定逃。

尉繚在揣摩秦始皇,秦始皇也在觀察尉繚。人人觀察別人的同時,也被人人觀察,這不足為奇,這是人的本性,是社會。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三、逃不掉的尉繚

尉繚見秦始皇如此言行舉止後,便想離開秦國,遠離秦始皇。然,秦始皇是何等人也,尉繚的這點小心思,秦始皇早就觀察到了如指掌。

秦王覺,固止。

也就是說,秦王知道尉繚想逃,那麼你逃多少次,我就阻止你多少次,反正我不能讓你跑到敵國去強大敵國。

秦始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

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秦始皇對逃不走的尉繚不但不懲罰,還給他高官軍事長官,但巧妙的是秦始皇給尉繚高官,卻不給他實權,一切重要國事都由李斯執行。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更多的利用尉繚的計策。

如此行事,讓我們更進一步看清了秦始皇手段之高明。他給尉繚高官是彰顯自己愛才惜才之胸襟。但你尉繚之心已不在秦國,那我秦始皇也只能用你的計謀,而不給你實權。

秦始皇的帝王術,爐火純青,爐火純青。

尉繚畢竟不是一般人,他也懂秦始皇的帝王術,也知道一旦被秦始皇利用完了,到了無可用時自己的下場會如何,所以他只能用一招對付秦始皇,那就是,從此不再出一招一計,不再有一言一行。這也是司馬遷《史記》的到後來,對尉繚再沒有一筆一劃記載的原因,尉繚沉寂了。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做的第一件事

秦王政即位二十六年後,終於統一天下了。戰國七雄對峙了幾百年,在短短的幾年內,其他六國就被秦國輕易地給滅掉了。

人在最失意或者最得意的時候,是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本質。特別是得意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更能代表他的本質。

一、徵集大臣議名號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意思是說,秦始皇召令天下,仰賴祖先保佑,興兵滅六國,今天下一統,原來的“王”號已不足示其偉大,如果不更改名號,怎麼能夠彰顯他的成功。怎麼能千秋萬世地稱頌他的偉大。這就是秦始皇的本質。

以李斯為代表的朝臣們趕緊商議,紛紛上書: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關鍵詞:“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點出了秦始皇與歷代所有的帝王最不一樣的特別之處,就是秦始皇沒有任何值得他欽佩的歷史人物。在他心中,他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的偉大人物。

李斯們為秦始皇選上了“泰皇”,這應該是最好的了。可是,依秦始皇的磅礴氣勢,怎麼會甘願接“泰皇”之後,他自命為前無古人,於是秦始皇說:

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就這樣,秦始皇為中華文明創造出了“皇帝”這個名號,而且被後世歷代皇帝們推崇,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廢掉了“皇帝”名號。

人才與天才所不同的是,人才可以翻出歷代經典,在一百個最佳方案中選出最最佳。而天才則會在一百個最佳方案之外,創造出一個千古不變的更

加佳方案。

這也是秦始皇聰明才智高於任何人的地方。無人可及,無人可及。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二、秦始皇廢“諡”

“諡”在中國傳統規矩中,是對死了的人生前的作為,用一、兩個字作為評價。比如漢高祖劉邦,這“高祖”兩個字就是劉邦的“諡”,而這個“諡”則是由他的兒子成臣子們封的。

秦始皇非常討厭這個“諡”。他說:這不就是兒子在議論父親的作為,臣子在議論君主的作為嗎?言下之意,這世上難道還會有人有資格來議論我?

於是秦始皇決定廢除諡法,他叫始皇帝,以後的皇帝用數字來計算,叫二世、三世,乃至千秋萬世,傳之於無窮。

然,秦始皇不知道,秦傳二世而亡。接下來秦始皇又根據五德終始的理論,修改了一連串的名稱、制度。

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

意思是說,所有的事按法律辦,不需要憐憫,不需要感情,無仁、無恩、無和、無義。

幾個字表現出秦始皇的統治無溫情可言。這就是大秦帝國的“水德”精神,“水德”治國。

統一天下:二十多歲的秦始皇,都有那些過人之處?

總結

1、從以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自傲,他認為自己是人類歷史的巔峰,號稱“皇帝”。統一六國後,想的不是百姓的疾苦,而是自己的偉大,急於自己的稱號,人民的稱頌。

2、秦始皇在沒達到目的前,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忍”,他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比如“先”,為了搶佔先機,他忍著間諜鄭國修水渠,聽信尉繚揮霍三十萬金。將秦國領在各諸侯國的前鋒,搶佔了一個先機。

可是,一旦成功目的達到了,他所做的事就徹底地暴露了他的本性。“水德”治國,更是暴露了他的冷酷無情。

秦始皇沒有把他統治的對象當成人,而是把他的人民當成冰冷的機器,他的施政是不考慮人情的。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show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