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解決名號的合法性,只是鞏固帝權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便是如何維持帝國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並不是依靠大一統和中央集權來解決的,而是通過分國。從地理來講,阿爾卑斯山的阻隔對帝國的統一性構成了最大的障礙。這也是查理曼在 806 年《分國詔書》中考慮的焦點問題。

在這份詔書的第 3 條,他說明了對帝國進行三分的緣故: 如此安排,以便在需要的時候,查理和路易能夠擁有進入意大利的道路以便為他的兄弟提供幫助,查理通過屬於他的王國的奧格斯堡山谷,路易通過弗爾山谷,而丕平則有了通過諾里克和庫爾山口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出入通道。查理曼讓他的三個兒子三分天下,但是每個人都擁有一條主要的通過阿爾卑斯山的通道,以便互相援助,確保軍力的統一性,從而保障了帝國的統一性。這一機制在查理曼稱帝之後經常得到實踐,小查理與弟弟路易和小丕平三兄弟多次各自率軍,前往前線,然後兵合一處,一起投入戰鬥。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為了維持三兄弟之間的和平統一,查理曼設計的關係準則是防止各個王國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以免引起爭端,導致內亂。《分國詔書》第 7 條規定: 他們也不得出於任何理由或者過失接納他兄弟的手下作為難民,也不得為他求情,因為我們希望任何罪人和上訴者到他的主人的王國之內的聖地或者名人那裡尋求庇護,並從那裡進行公正的上訴。並在隨後的第 8、9、10、11、12、13、14 款做了進一步的規定,確保各個王國之內人員只能效忠於本國的國王。

查理曼雖然成為皇帝,獲得了帝權,建立起帝國,但是他的治國原則還是分而治之。當查理曼得到君士坦丁堡方面正式承認的時候,上述三個兒子只剩下虔誠者路易還在世。813 年他將路易加冕為共治皇帝,未來的接班人,但也在同一年,他又將孫子、意大利王丕平之子貝納爾德立為意大利王,使得帝國還是沿著阿爾卑斯山被一分為二。作為皇帝的虔誠者路易並不控制羅馬城和意大利,看來此時查理曼並不想讓帝位與羅馬城發生必然的聯繫。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公元 814 年查理曼去世,虔誠者路易繼位。即位之初,虔誠者路易首先處理的就是各國派來的使節。其中包括東部皇帝利奧五世派來的使者。前任皇帝米哈伊爾因為戰敗被廢,利奧也是新近登基。利奧的使者克里斯托弗和格雷戈裡帶著和平盟約的確認函件來了。在接待他們之後,路易老爺派遣自己的使者,包括赫吉奧主教諾貝爾特、帕多瓦伯爵李科伊,去見利奧皇帝,重訂友誼,確認上述條約。次年利奧的使者再次來訪,帶來了簽過字的盟約文書。東部皇帝正式承認了虔誠者路易的帝號。從此虔誠者路易與東部的皇帝基本上維持著和平關係,互相尊重,約為兄弟。

這一年的羅馬卻爆發了動亂。就在教宗利奧三世去世前夕,在羅馬教宗所轄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燒殺搶劫行為。公元 816 年,羅馬教宗斯蒂芬四世接任,為了得到虔誠者路易的支持,表示自己的忠誠,他先派遣使者報訊,請求允許他親自北上面見虔誠者路易。皇帝聽說之後,遣使迎接,並命令他前往蘭斯城,在那裡與他會面。受到隆重接待之後,斯蒂芬模仿自己的前任利奧三世,在主持隆重的彌撒儀式的時候,給路易戴上皇冠,加冕膏立他為帝。虔誠者路易邀請教宗北上蘭斯為自己加冕,而不是自己到羅馬去,是由於這個時候羅馬並沒有處在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而是由侄子貝納爾德統治。帝位與羅馬城之間的關係繼續保持著分離,但與羅馬教宗的關聯卻一直得到了延續和維護。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817 年 4 月 9 日,在參加宗教儀式之後離開教堂的時候,虔誠者路易被倒塌的拱門砸傷。這促使他在這一年仿效乃父,頒佈分國詔書。一如他的父親當年為自己加冕那樣,虔誠者路易在亞琛召集全民大會,為自己的長子洛塔爾加冕,立他為共治皇帝。並立其他的兒子為王,將其中一位派遣到阿奎丹,另一位到巴伐利亞。為了慎重其事,虔誠者路易發佈《帝國御製》,用文書的形式將這一次分國安排確定下來,這是繼806 年查理曼的《分國詔書》之後又一份重要的繼承安排文書。

《帝國御製》的基本精神秉承 806年的《分國詔書》,維持帝國的統一性。只是維持這種統一性的方式略有不同。查理曼更加重視軍事上的統一,重點考慮如何克服阿爾卑斯山脈的障礙,使得帝國的三個組成部分能彼此在軍事上聯絡暢通、行動一致。而虔誠者路易則重點發展了由兄長主導的兄弟之愛原則。在土地分配上,賦予老大洛塔爾以一家獨大的特權,通過他來照顧兩位年幼的、獲得較小份額的弟弟,並維繫諸子之間的和諧關係,實現帝國的統一。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在《帝國御製》的序言中,虔誠者路易強調了自己親手加冕立洛塔爾為帝,因此神意施展,我和我的全體人民很高興,如果我主願意,按照慣常的方式由我將洛塔爾用帝王冠冕膏立,並接受大家的宣誓擁戴,成為帝國的共治者和繼承人。與父親不同的是,虔誠者路易從自己的侄子貝納爾德控制的意大利王國中強行分割了一部分,即巴伐利亞,組成一個單獨的部分,分配給自己的兒子日耳曼路易 。由於貝納爾德繼承父親統治意大利王國,乃是查理曼臨終之前的親自安排,所以虔誠者路易並沒有取締這一王國。

雖然如此,817 年的分國安排還是給貝納爾德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同年簽署的《路易條約》 更讓他感受到威脅。關於這份文書之真偽,學術界存在著爭議。主流的看法是這份文書中有後來添加的內容。在這份文書中,虔誠者路易極其慷慨大方地將意大利一大批城市及其所屬領土贈予教宗帕斯卡爾,嚴重損害了意大利王的利益。面對這份文書的挑戰,貝納爾德試圖採取反制措施,讓那些城市重新對自己宣誓效忠。而在虔誠者路易看來,這就是叛國之舉。他的侄子、意大利王貝納爾德,在某些邪惡之人的慫恿之下,試圖控制通往意大利的一切山口,安排守軍,並讓所有意大利城市對他宣誓效忠,其中有真有假。得此消息之後,虔誠者路易立即集合大軍南征意大利。見此情形,貝納爾德被迫北上投降,被虔誠者路易囚禁、刺瞎雙眼,因此致死。此後的幾年,意大利並不平靜,教廷內部反法蘭克勢力騷動,潘諾尼亞叛亂,撒丁島失陷於阿拉伯人之手。虔誠者路易派大軍平叛也不是很成功。821 年,皇帝寬恕參與貝納爾德叛亂之臣。822 年,虔誠者路易舉行大型悔罪儀式,整個帝國實現大和解。意大利的平叛行動也接近尾聲,洛塔爾被父親派往意大利。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次年,洛塔爾在按照父親的旨意整頓意大利之後,準備返回法蘭克尼亞。他到羅馬諮詢教宗帕斯卡爾,受到教宗的隆重接待,於神聖的復活節在聖彼得大教堂被教宗加冕為王,接受奧古斯都和皇帝之名。羅馬城再次與帝位發生了密切的聯繫,但是要通過羅馬教宗作為中介。

831 年之後,虔誠者路易試圖改變帝國的繼承分配格局,廢除 817 年的《帝國御製》,照顧後妻所生的嬰兒禿頭查理,分配原則從長子獨大改變為諸子均分。為了爭奪地盤,洛塔爾不惜與父親和眾位兄弟兵戎相見。此後兩次內戰表明,817 年通過的以洛塔爾為核心的帝國統一局面無法得到維持,而帝國分裂為勢均力敵的獨立王國的趨勢無法阻擋。在父親虔誠者路易去世之後,兄弟鬩牆也沒有停止。843 年幾個兄弟最終達成《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洛塔爾承認現狀,尊重兄弟們與自己在地盤上幾乎不相上下的局面,與兄弟們重敘兄弟之好。根據條約,洛塔爾得到萊茵河和謝德爾河之間的地區( 即包括首都亞琛在內的加洛林家族龍興之所) 和意大利。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在父親死後內戰正酣的三年期間,洛塔爾主要駐紮在意大利。待局勢穩定下來之後,844 年他將長子路易二世和梅斯主教德羅戈派往羅馬,調查新教宗被祝聖是否符合規定,即必須在接到洛塔爾的命令和在他的代表出席的前提下,新教宗才能被祝聖。

他們抵達羅馬之後,受到教宗塞爾吉烏斯的隆重接待。在處理完事務之後,教宗將路易膏立為王,並授予他一柄寶劍。這柄劍即所謂聖彼得之劍,表明這位新任意大利王是羅馬教會的保護者。

查理曼與神聖羅馬帝國:分而治之與帝國的羅馬性

此後有路易二世駐紮在意大利,洛塔爾基本上待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主要是亞琛。但作為皇帝,他控制著羅馬城和意大利。850 年洛塔爾讓教宗利奧四世將路易二世加冕為帝。855 年洛塔爾在臨終前夕,將自己的帝國正式分割。路易二世得到意大利,洛塔爾二世得到萊茵河和謝德爾河之間的地區,幼子查理得到勃艮第王國。分割完畢之後,洛塔爾在亞琛附近的普呂姆修道院出家,隨後去世。儘管路易二世總是向兩位叔叔抱怨分配不公,但 是,他還是隻能滿足於在意大利活動。皇帝同時也是意大利王,帝位與加洛林的傳統帝都亞琛之間發生分離,與羅馬城和意大利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洛塔爾的分國策略使得意大利王成為稱帝的最為重要的中間環節之一,換言之,必須先稱意大利王,然後再通過教宗加冕膏立成為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