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不宜多知世事

看到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的一句話“詩人不宜多知世事”又想到一位學者講文學史時說:“文學作品一定要有具體可感的形象”兩者都在幫我解答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為什麼一直在講道理著文,寫的文章多是由感而發,沒有看到一草一木憑空而來的各式訴說。

是因我多知了世事的艱難險阻,只認一擊命中的人性碰撞,忽略了春花秋月、日月星空、四季美景、人世歡樂的體驗下的純粹美和慢慢浸透的性靈。正如我感覺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過多的藝術形式的包裝,到最後表達的只是對春的讚美,對時光的珍惜,何必需要過多的修辭表達一個意思,感覺華而不實;又如小說《紅樓夢》長篇連載,人物形象眾多,故事情節錯綜複雜,到最後讓讀者體會到的只不過是人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中的悲中之悲,其實也不過一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而且不用呈現,感受者也頗多。因此我早年就放棄讀散文,聽故事,多讀了哲學和心理學,後兩者中我偏愛讀心理學。我總是認為文學是訴說感覺,羅列現象和問題,最後也不清不楚;心理學追根溯源,撕裂人和事給你看,呈現問題的來龍去脈;哲學是當你看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後給的解決人生問題和困境的方法。因此,我走的是追尋答案的旅途,匆匆忙忙,適合你說,我評或不語。久而久之,花不再在它

擁有美麗的時刻,在我眼裡是嬌豔欲滴,也找不到一個形容詞,合適比喻來描寫它,因為我沒有了體驗,不是用眼觀世界,再由心傳達出來感覺,因此我也不能夠很快樂。

不能夠很快樂是結果,可悲的是忘記了如何通過雙眼看世界,再有上天賦予人偉大的語言功能去表達,無以形象的表達,便不能紓解內心的撕裂的美與痛了。因此,我與文學無緣到至今,我與詩人也相去甚遠。

到現在才明白小孩子的世界為什麼那麼五彩繽紛,為什麼童真的語言會讓大人忍俊不禁,為什麼他們喜歡聽故事,喜歡色彩,喜歡奔跑,喜歡尋找,喜歡問十萬個為什麼,他們容易笑,容易哭,更容易更懂表達自我的感覺,因為,他們在用眼觀察世界,用心感覺這個世界,用所有的語言表達這個世界,他們在體驗,而不是在尋找答案。

2018.08.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