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談: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規劃史「肆」

三日談: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規劃史「肆」


大家好,這裡是三日談。

賓夕法尼亞大學在2006年新校園規劃的基礎上,以校園東擴作為契機,主要力圖滿足學校董事會,提出的面向未來校園發展如下要求:

第一,增加教育機會;

第二,整合各學科知識和研究與教學的專業視角;

第三,在本地和全球的不同層次,積極促進尊重生命、個性解放、機會均等及相互尊重等民主價值觀念傳播。

三日談: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規劃史「肆」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結合校園發展,佐佐木建築事務所和校方共同組成的規劃委員會,提出如下規劃策略:

第一,改善校園與周邊社區的聯繫;為社區居民利用校園設施,參與相關活動提供便利;將校園環境與城市進行整合。

第二,為學科間交流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空間節點,通過提供活動空間促進教學與研究整合。

第三,將整個校園及其所處城市環境視為整體,通過聚焦可持續性原理,將校園與更廣闊的環境與社區發展聯繫在一起,支持本地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機會,支持多樣性。

策略其中的亮點,是為每個項目都引入商業模型,從校園整體,而非東部擴展區,自身提出空間的架構規劃,同時形成策略性、經濟和操作層面的規劃建議,以確保規劃具有可操作性。

縱觀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其2006到2012年,新版世紀校園規劃中,與其他同期美國校園規劃一樣,專門增設了“可持續性規劃”理念,包括對緊湊開發、混合開發、綠色建築、可再生材料應用,環境汙染控制、水資源優化、節能管理等在內的“可持續性”策略,結合空間規劃,進行系統性論述。

但這些規劃特點,僅能歸納為狹義類型可持續規劃。可持續性規劃範疇,從可持續規劃的理念發展脈絡來看,已從早期的以應對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等為代表的緊迫性挑戰,而進行的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保護性規劃,逐步發展成為:

一方面,以碳減排為目標的,在水資源保護、材料循環利用、廢棄物的減排排放等,自然層面實現橫向拓展的複合型資源保護規劃;

另一個方面,以健康易居為目標,包括關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社區、人文環境、和諧發展在內的人文環境,建設,兼顧自然與人文的全面規劃,對於這樣一個複雜而略顯宏大的系統工程,人們的實踐開始更多自覺轉向因地制宜,即從各自所面臨的最緊迫和最關注的問題出發,尋求個性化、更適合自身需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日談: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規劃史「肆」

美國大學校園規劃從規劃本質來說,人文精神從來就是其核心,因而要客觀分析、認知美國大學的可持續性規劃,就不能忽略學校的人文傳統,而僅關注他的自然、資源保護實踐。美國社會整體環境具有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大部分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良好,城市蔓延現象嚴重等個性化特點。因而美國的可持續性規劃目前仍處於集中在“人文”中心。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大學校園規劃向社區復興、複合發展、緊湊開發、步行導向等方向發展,這些與人們生活品質更為密切相關的話題,始終是其興趣焦點,而面對能源節約這樣的全球性議題的關注度,則顯得相對較低的原因。因而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可持續性規劃”對賓夕法尼亞大學而來而言,似乎從來就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從18世紀末建校至今,其每一個關鍵性發展節點,幾乎都是以”校園與城市的融合度”為目標,而這一目標在“可持續規劃”成為美國校園規劃“必選”動作的今天,依然是一個謹慎遵守的“精神核心”。有關這點,長期研究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展歷史的喬治·托馬斯,這樣來形容美國的大學規劃:

“大學不應該成為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賓夕法尼亞大學成功融入了其所在城市,讓其後輩、學子仍能體驗美國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與層次,通過尋求與周邊社區建立更為多樣性和富有吸引力的關係,賓夕法尼亞大學成功實現了,創始人富蘭克林所提出的服務現代社會的辦學理念”。

作為美國最成功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可持續規劃實踐也是美國大學可持續規劃的一個典型樣本,它的典型性不僅體現在某一版本的規劃文件裡,更在其整個發展歷程中。他對於辦學理想的堅持,對於融入城市的追求,對於師生教學的關注等,都非常具有典型“美國式大學”的人文特徵,有關於他的歷史脈絡和最新發展的梳理,有助於我們不僅在空間維度,更在時間維度上,建立起對於美國大學校園可持續性規劃的全面認知。

謝謝大家,關注三日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