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谈: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史「肆」

三日谈: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史「肆」


大家好,这里是三日谈。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006年新校园规划的基础上,以校园东扩作为契机,主要力图满足学校董事会,提出的面向未来校园发展如下要求:

第一,增加教育机会;

第二,整合各学科知识和研究与教学的专业视角;

第三,在本地和全球的不同层次,积极促进尊重生命、个性解放、机会均等及相互尊重等民主价值观念传播。

三日谈: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史「肆」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结合校园发展,佐佐木建筑事务所和校方共同组成的规划委员会,提出如下规划策略:

第一,改善校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为社区居民利用校园设施,参与相关活动提供便利;将校园环境与城市进行整合。

第二,为学科间交流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空间节点,通过提供活动空间促进教学与研究整合。

第三,将整个校园及其所处城市环境视为整体,通过聚焦可持续性原理,将校园与更广阔的环境与社区发展联系在一起,支持本地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支持多样性。

策略其中的亮点,是为每个项目都引入商业模型,从校园整体,而非东部扩展区,自身提出空间的架构规划,同时形成策略性、经济和操作层面的规划建议,以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纵观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其2006到2012年,新版世纪校园规划中,与其他同期美国校园规划一样,专门增设了“可持续性规划”理念,包括对紧凑开发、混合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材料应用,环境污染控制、水资源优化、节能管理等在内的“可持续性”策略,结合空间规划,进行系统性论述。

但这些规划特点,仅能归纳为狭义类型可持续规划。可持续性规划范畴,从可持续规划的理念发展脉络来看,已从早期的以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紧迫性挑战,而进行的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保护性规划,逐步发展成为:

一方面,以碳减排为目标的,在水资源保护、材料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减排排放等,自然层面实现横向拓展的复合型资源保护规划;

另一个方面,以健康易居为目标,包括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社区、人文环境、和谐发展在内的人文环境,建设,兼顾自然与人文的全面规划,对于这样一个复杂而略显宏大的系统工程,人们的实践开始更多自觉转向因地制宜,即从各自所面临的最紧迫和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寻求个性化、更适合自身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日谈: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史「肆」

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从规划本质来说,人文精神从来就是其核心,因而要客观分析、认知美国大学的可持续性规划,就不能忽略学校的人文传统,而仅关注他的自然、资源保护实践。美国社会整体环境具有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城市蔓延现象严重等个性化特点。因而美国的可持续性规划目前仍处于集中在“人文”中心。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大学校园规划向社区复兴、复合发展、紧凑开发、步行导向等方向发展,这些与人们生活品质更为密切相关的话题,始终是其兴趣焦点,而面对能源节约这样的全球性议题的关注度,则显得相对较低的原因。因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可持续性规划”对宾夕法尼亚大学而来而言,似乎从来就不是什么新的概念。

从18世纪末建校至今,其每一个关键性发展节点,几乎都是以”校园与城市的融合度”为目标,而这一目标在“可持续规划”成为美国校园规划“必选”动作的今天,依然是一个谨慎遵守的“精神核心”。有关这点,长期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历史的乔治·托马斯,这样来形容美国的大学规划:

“大学不应该成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融入了其所在城市,让其后辈、学子仍能体验美国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层次,通过寻求与周边社区建立更为多样性和富有吸引力的关系,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实现了,创始人富兰克林所提出的服务现代社会的办学理念”。

作为美国最成功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可持续规划实践也是美国大学可持续规划的一个典型样本,它的典型性不仅体现在某一版本的规划文件里,更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他对于办学理想的坚持,对于融入城市的追求,对于师生教学的关注等,都非常具有典型“美国式大学”的人文特征,有关于他的历史脉络和最新发展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不仅在空间维度,更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起对于美国大学校园可持续性规划的全面认知。

谢谢大家,关注三日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