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調息”在帕金森病(PD)運動康復中的作用

太極拳是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的一種特殊“陰陽開合”的運動,是陳鑫所謂的“一開一合為之拳”的拳術。因此,太極拳運動是與呼吸相匹配的統一協調的運動,在太極拳中把與動作相配合的呼吸稱為調息。

太極拳調息的本質。調息是太極拳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我國著名太極拳家葛馨吾所著的《太極拳之研究》中指出,我國從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吐納、導引等諸多的養生方法都是呼吸運動,太極拳所云用的呼吸完全是正呼吸法,就是深動作與呼吸自始至終完全配合一致,並且保證不能散亂。在太極拳運動中,把外呼吸稱為“外氣”,把內呼吸稱為“內氣”。“內氣”主要就是指中醫中所說的“宗氣”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明確指出:“氣沉丹田”。其實質就是“意沉丹田”,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就是要進行深長的呼吸,即外呼吸要深、長、慢、細,其二就是以外呼吸引導內呼吸,由上而下,使內氣在心意的導引下,聚集於丹田。由此可知,調息就是在意識的控制之下進行的規範的、有目的的呼吸,通過這種呼吸使機體與外環境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流,從而達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激發機體潛能的方法。調息是修練太極拳的核心內容,與調心和調身在整個太極拳的習練過程中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並且主導作用。

太極拳調息的方式。在太極拳的習練過程中,均是鼻吸、鼻呼,主要存在三種呼吸方式。第一,自然呼吸。就是人自然的本能呼吸。通常在太極拳學習階段採用的呼吸方式。由於在初學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技術動作的學習中,對於呼吸不做任何要求,不注意呼吸的調節,此時就按照平時自己呼吸的習慣,不受動作形式的約束,需要呼就呼氣,需要吸就吸氣,一切順其自然。第二,腹式呼吸,分為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是在吸氣時,膈肌下降,小腹向外凸起;呼吸時,膈肌向上移動,腹肌向內收縮,下腹凹陷。這種呼吸是在意識控制之下進行的主動呼吸,可以增加吸氧量,是在習練太極拳有一定基礎後,動作熟悉的基礎上採用的呼吸方式。逆腹式呼吸與順腹式呼吸的方式相反,吸氣時,膈肌下降,但是小腹的腹肌收縮,使小腹凹陷;呼吸時,膈肌上升,小腹向外凸起。此種逆腹式呼吸,也是在意識控制下進行的更為主動的呼吸,無論吸氣還是呼氣都是主動進行的。採用逆腹式呼吸既可以增大吸氧量,又對內臟器官進行按摩作用,是太極拳最主要的呼吸方式。第三,拳勢呼吸,即丹田呼吸是太極拳練習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動作與呼吸自然相合的呼吸方式。是動作引導下的呼吸,呼吸隨著動作運行的起落轉承而吸氣與呼氣。

太極拳調息對PD機體的影響。首先,增強呼吸功能,促進宗氣生成。《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氣者,皆屬於肺。”由此可知,肺主一身之氣。在陳修園所著的《醫學實在易》中指出:“氣通於肺臟,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之所宣。”通過通過太極拳的正呼吸,即深長、均勻的呼吸,使得膈肌伸展的空間更為加大,肋間肌的收縮與舒張更加有力,因而使肺部內外壓差增加,促使更多的肺泡參加氣體交換,促進肺的呼吸功能得以增強,使更多的自然之清氣進入機體,同時把更多的機體所產生的濁氣送出體外,實現吐故納新。《靈樞·無味》指出“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可知,胸部是宗氣的“氣海”,所以,太極拳這種動作與呼吸相配合的運動使呼吸功能增強。通過內呼吸有利於清氣與水谷精氣結合形成宗氣,並促進宗氣的旺盛,更有利於血氣的暢旺,使百脈充盈。其次,調節氣的升降出入,促進新陳代謝。肺主呼吸之氣,肺是機體內外氣體進行交換的主要場所,在太極拳運動中,通過意識調節呼吸的頻率與深度,使得呼吸更加主動而又有節律,促進肺的功能增強,吸氣主升,而呼氣主降,這種主動呼吸的升降作用促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更加主動有力。《醫學傳真·氣血》曰:“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由此可知,血液的運行,是在氣的升降作用推動下進行的,並且隨著氣的升降而被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保證新陳代謝在機體中的正常進行。第三,暢調氣機,和協陰陽。由於肺主呼吸,對全身的氣機起到調節作用。通過調息,使呼吸運動增強,進而促進全身氣機的流暢運動,增強機體上焦的氣化功能,有利於對津液的輸出、分佈、運行以及排洩;促進中焦的氣機暢達,則能夠使脾胃功能增強,有利於水谷精氣的生化,使氣血生化的源頭更加旺盛;促使下焦氣機調和,就能夠使腎陽充沛,溫煦全身。因此,通過調息作用,增強機體的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進而達到氣機更加條暢,使肝氣上升,肺氣下降,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腎水豐盛,心火下降,從而使陰昇陽降,達到陰陽協和。

d.com/W]�O�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