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由於某些原因對老師有一定的牴觸情緒,然而孩子的這種牴觸情緒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僅會影響孩子與老師的師生關係,還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喪失學習的幹勁和動力。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正確認識孩子對老師有牴觸情緒的原因,從而給子孩子積極有效的指導。

正確看待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

首先,我們看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對老師產生牴觸情緒呢?

1、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通過發洩對老師的不滿來反抗家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好奇心和求知慾就越來越強烈。有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問行為表現得十分不耐煩,簡單粗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直接反抗父母,於是不滿情緒就轉移到老師身上,一股腦兒發洩給老師。

2、老師忽視或冷淡孩子,孩子通過牴觸來引起老師注意孩子在學校裡,除了學業的優秀能給他帶來成就感外,老師的關注與重視是他最大的心理滿足。有的孩子經常碰到上課時老師不提問他,自己鼓足勇氣與老師講話時老師也是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過牴觸老師的方式來實現被注意的願望。

3、老師的教育方式不當有許多人認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無論是教學的內容還是教學的方式都已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偏激,但不無道理。有的老師習慣為孩子貼標籤,對孩子產生刻板印象,好孩子一好百好,差孩子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正確看待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

其實,在牴觸情緒的背後也隱藏了許多積極的因素。孩子的牴觸情緒表明了這些孩子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性強,不事事言聽計從、依賴別人;這樣的孩子以“牴觸”的方式維持心理平衡,敢於發洩心中的不滿,如果加以正確引導,牴觸情緒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的牴觸情緒也折射出教師教學方式不夠合理的一面,也會提醒教師和學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教育方式的發展和孩子的成長。

可見,孩子對老師的牴觸行為有著紛繁複雜的原因,所以父母關於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一定要有一個清楚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積極有效地對孩子進行引導,緩和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

1、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當孩子產生了對老師的牴觸情緒後,家長首先要以一種溫和的態度與孩子交談,不要製造壓力,而是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發洩對老師的不滿。這種發洩還可以起到一種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長認真地傾聽,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就會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態度、牴觸老師的原因講出來。家長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與孩子起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觀地看待牴觸情緒。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老師,家長就應加強與老師的溝通,老師就要採取適當的措施消除孩子的牴觸情緒。

2、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作為家長,切忌對孩子的牴觸情緒一棍子打死,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老師,這樣只會加劇孩子對老師的反抗。有的家長僅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過分溺愛孩子,甚至與孩子一起指責老師,更甚者跑到學校裡與老師大吵一番,其結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認識有的時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在這點上,家長要培養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重新審視,必要時還可以創造場景體會老師的情緒和難處,讓孩子學會多體諒別人,為他人著想。這樣的話,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減輕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家長教孩子學會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善於提問題,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確看待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

3、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孩子有一些孩子,在學校裡與在家中的表現迥異。在家裡非常勤快,又懂事又聽話,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學校,就情緒低落,不愛學習表現糟糕,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也經常頂撞老師。家庭與學校教有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孩子的這種反差極大的性格表現。這時候,家長要主動地、心平氣和地與老師溝通,向老師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現狀況

讓老師也瞭解孩子行為表現的另一側面,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地評價。家長要與老師一起分析雙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存在的差異,求同存異,確定一個接近的教育價值觀,不至於讓孩子無所適從。

期待您的關注。我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輔導老師,有教育情懷和鑽研精神,致力於將心理學融入在學科輔導和家庭教育中。著有《一個人的學派》,如果您有孩子學業輔導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歡迎留言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