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使命 燃情高原

躬行使命 燃情高原

竇錦兵(右一)在介紹培育的“高原烏菊”。竇錦兵 供圖

青羚網訊(記者 莫昌偉)三年多的援青生涯在眼前這個40多歲的男人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滿頭的青絲雜生出許多的白髮,臉上的皮膚被高原的陽光曬得黝黑。竇錦兵,原本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卻因“援青”與高原大地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2016年,竇錦兵被科技部人事司推薦選派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三批援青幹部。他來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擔任烏蘭縣委常委、副縣長,海西州科技局副局長,海西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烏蘭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通過他近四年的努力,烏蘭縣科技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摘得多個“首次”“第一”“唯一”,縣域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打開了新局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援青幹部是橋樑紐帶

剛到烏蘭,竇錦兵就面臨著高反缺氧、頭痛失眠的煎熬,如何快速進入工作角色、順利完成科技援青任務也成為了他心頭的困惑,但曾經二十年的軍旅生涯,讓竇錦兵身上那股不屈不撓的勁兒更為鮮明。

他決定首先對當地工作進行調研,從政府到企業,從縣城到鄉鎮,從社區到農村,從醫院到學校,從社會經濟到社情民意,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留下了竇錦兵的足跡,調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阻礙,總是令他夜不能眠。

經過一段時間的群眾走訪和基層調研,竇錦兵決定從改善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入手,正式開啟了他的“援青之旅”。他緊緊圍繞民眾需求,充分利用科技部援青資源優勢,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主動對接科技部有關業務司局幫扶工作。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無論哪一家都能稱得上中國醫學界的“大咖”。在竇錦兵的努力下,這7家醫院的知名專家代表一次性組團來到烏蘭,與烏蘭縣人民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其中5家已經實現了遠程視頻會診的科技應用,並開通了綠色轉診通道。

他還大力實施科技惠民工程,以科技為手段,以科學為引領,邀請省知識產權局和海西州科技局專家,開展專項培訓,提供技術幫扶指導;並且配套科技項目資金,支持藏醫《四部醫典80副唐卡》蒙文翻譯研究工作。這些工作成果不僅給烏蘭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時也大大推動了烏蘭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醫學工作者的從業素質和技術水平。

“儘管生在偏遠的青藏高原,但他們也一定擁有和大城市孩子一樣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都想去看看大山的外面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在烏蘭,竇錦兵雖不分管教育,可是當他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他的內心再一次被觸動了。通過他的牽線搭橋,連續幾年為數十名高中生爭取到訪日交流的機會,這些交流活動大大拓寬了祖國腹地的孩子們的視野。“只要你肯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大山裡的孩子也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美麗人生。”竇錦兵說。

用科技引領發展方向

初到烏蘭時的孤獨與迷茫逐步消退,援青工作也找到了突破口,竇錦兵又開始了下一步的盤算:改善民生固然重要,但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科技助力產業扶貧,創新驅動縣域發展,鞏固脫貧成果,這才是援青的初心,才是科技援青的深層次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自己又該如何找到適合烏蘭的這個‘漁’呢?”

冥思苦想後,他又一次回到了科技部,這次他利用科技部的平臺資源優勢,找到了南京農業大學,那裡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種子資源和強大的菊花研究團隊。竇錦兵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藉助他們團隊的技術力量,打造適合烏蘭的產業扶貧項目,讓“菊花”綻放在青藏高原深處。

一開始,團隊專家們也在嘀咕:“自然條件中,菊花分佈的範圍在海拔1600米以下,人工栽培的菊花最高海拔也止步於2300米,在這個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真的能種出菊花嗎?”

為了表明自己強烈的決心,也為了給菊花團隊堅定的信心,竇錦兵首先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向省科技廳申報實施了“園林小菊新品種的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示範與創新”項目。

經過6個多月的精心培育,100多個菊花品種在高原上競相綻放,其中數茶用菊皇菊表現最為優異。十月底的烏蘭已是寒冬的模樣,但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大棚裡還有成片的菊花爭奇鬥豔,現在它們已經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高原烏菊”,它們的誕生不光刷新了菊花栽培的最高海拔記錄,更為當地的扶貧產業注入了新的力量。

“既然外來的菊花都可以有如此突出的表現,那麼枸杞、藜麥這些烏蘭生存生長了多年的農牧產品呢?”

幾經實地調研,竇錦兵發現烏蘭缺乏的不是好的產品,而是從種植到生產到加工到包裝到物流的一系列標準化體系建設和縣域公共品牌的規劃設計。作為國家第三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如何利用好項目資源?如何讓科技帶動烏蘭電商快速奔跑,力推科技電商融合發展?竇錦兵邁出了奮鬥的三步走。

第一步,引入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以品牌建設為主線,引導產業發展,把高原烏菊和當地的枸杞、藜麥等特色農牧產品結合起來,打造了縣域公共品牌“烏蘭境物”,成為了烏蘭縣的一張新名片。

第二步,利用科技部的平臺優勢,牽頭京東集團與烏蘭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線上交易、現代物流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合作,為縣域公共品牌農特產品搭建網絡銷售渠道,促進農牧民增收,農產品增效。

第三步,藉助科技部和浙江對口支援幫扶地區的資源力量,抓住消費扶貧的良好契機,按照縣域公共品牌標準,高價收購縣域合作社、農戶枸杞11噸、藜麥5.5噸,實現消費扶貧近200萬元,實實在在地給貧困戶帶來了收益。

為了使命再幹三年

正當各類科技項目在烏蘭落地生根、穩步推進的時候,一個個令竇錦兵期待已久、振奮不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2018年7月,省科學技術廳向各州縣發佈了關於開展首批省級創新驅動試點縣評審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國家科技部關於首批國家級創新型縣的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竇錦兵從中看到了機遇和希望,也看到了競爭和挑戰,帶著內心的激動與興奮,他迅速投入到申報工作當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竇錦兵的堅持與努力下,烏蘭這個地處西北的小縣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順利通過兩大項目評審,成功獲得兩大榮譽,成為青海省首批創新驅動試點縣和國家首批、青海唯一創新型縣。

作為烏蘭發展歷史上科技創新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里程碑,這一次,竇錦兵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做了創新驅動的多項加法。

竇錦兵結合高原烏菊的規模化種植,創建了烏蘭縣農業科技示範產業園,植入大量科技元素,在打造區域特色,促進基地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彰顯了科技創新驅動帶來的強大力量。建設了烏蘭縣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引進國內多個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導師團隊實地調研考察,深化項目合作,2019年夏天,浙江大學農學院陳利萍帶領研究生團隊來到烏蘭,在農業科技示範產業園將團隊的實驗成果“枸杞番茄”幼苗進行落地種植,試種成功,收穫喜人。今年初,竇錦兵主動對接陳利萍教授,確定將這一技術成果在烏蘭進行推廣,在科技產業園擴大種植面積,並鼓勵其團隊在青海本地申報相關科技項目。

竇錦兵還抓住茶卡鹽湖景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茶卡鎮旅遊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的建設中,積極探索烏蘭縣家庭賓館的“互聯網化”建設,幫助茶卡鎮50%以上的家庭賓館入駐OTA平臺,改變了傳統家庭賓館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在線預定、在線交易、在線支付等功能。通過大力實施枸杞修剪枝條與牛羊糞便混合堆肥無害化處理等精準扶貧項目,對烏蘭縣部分鄉鎮產業進行項目配套扶持,促進農牧民增收,農產品增效,鞏固脫貧成果。

今年,為儘可能減少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序推動烏蘭縣科技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他們克服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竇錦兵積極協調國家科技部和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相關企業和技術研發專家團隊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項目。

三年多來,在不帶一分資金,不帶一個項目的情況下,竇錦兵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毅力,為烏蘭整合了近3000萬元的科技專項資金,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目標,一個個想法逐步得以實現,在烏蘭乃至整個青海創造了多個“唯一”“第一”“首次”“首批”,用科技為青海注入了創新的血液。

2019年,竇錦兵援青三年期滿,他本可帶著這些光環和榮譽返回,但就在同伴們滿心歡喜準備迴歸之時,他的內心卻充滿了惆悵和猶豫:“我不捨於這一方的土地和人民,不捨於項目的發展和產業的振興。援青幹部‘有志而來’‘有為而歸’的責任和使命,讓我繼續選擇援青,在烏蘭這片發展的熱土上再幹三年。”

竇錦兵,一名普通的援青幹部,選擇在青海這片土地上堅守黨和國家的囑託,堅守智力援青的歷史重任,堅守自己的那份初心,用自己的承諾與擔當,躬行使命、燃情高原。

作者:莫昌偉 來源: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