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一提到三國時代的山西名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關雲長,民間不僅尊為“關公”, 還是武財神,明代奉為關聖帝君,清代奉為關聖大帝,在佛教是護教伽藍菩薩,在儒教也被推尊為武聖。縱觀中國歷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位武將的身後地位可以與關老爺相提並論!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後漢末年,群雄並起,名將輩出,而山西曆來就是個出將的地方,必然將星璀璨。於是有心查了查,結果一查嚇一跳!僅曹魏一方,山西籍名將就達十人之多,而且哪一個份量都不輕,“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個個都是響噹噹的好漢。

喜歡看三國的人都知道,當年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其中翹楚為五子良將,呵!其中五分之二是山西人。

第一位: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張文遠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張遼,雁門馬邑(今朔州市)人,五子良將之首,隨曹操四處征討,智勇雙全,戰功赫赫,連一向很傲氣的關老爺也對他青眼有加。

不說白狼山之戰,斬殺烏桓單于蹋頓;也不說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張遼威震三國的巔峰之作是合肥之戰,他以七千之眾大破吳軍十萬,一直衝殺到對方帥旗下,差點把吳主孫權給當場拿下。由此而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典故“張遼止啼”——江東小兒夜啼,聞父母言張遼之名而噤聲。

張遼為歷代所推崇,位列唐朝“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曹操麾下惟此一位享此殊榮,排名尚在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和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之前,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第二位:右將軍陽平侯徐晃徐公明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徐晃,楊縣(今臨汾市洪洞縣)人,五子良將之一,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勳。他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重大戰役,治軍嚴明,作戰勇猛。

徐晃的代表作是在樊城之戰中,他率軍擊退關羽,又追殺其後,連破十重圍塹,不僅徹底解除樊城之圍,還為後世留下一個成語——“長驅直入”。徐晃打了勝仗,曹操來到軍營視察,其他將領的士兵都跑出來想看看這位傳奇人物的真容,惟徐晃的部隊巍然不動,因此曹操盛讚他為“吾之周亞夫”。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一向對曹營的人不感冒,但對徐晃卻鮮有微辭,只是他的死寫得窩囊,竟然被無恥的小人孟達給射死了,其實正史記載他是病死的。

第三位:車騎將軍陽曲侯郭淮郭伯濟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郭淮,陽曲(今太原市)人。這位魏國名將熟讀兵法,數次平定羌人的叛亂,威鎮邊疆。他的成名作是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招招料敵在先,連老奸巨滑的司馬懿也不得不佩服。

234年,諸葛亮五次伐魏,司馬懿率軍阻擊。當時諸葛亮進兵五丈原,司馬懿與魏將皆喜,認為對魏軍有利。郭淮卻認為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乃是國家安危之大患。司馬懿猛省,急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結果這邊營寨還沒紮好,蜀軍已經殺來,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幾天後,蜀軍西行,郭淮認為諸葛亮是佯攻西圍,實攻陽遂。當晚,蜀軍果然猛攻陽遂,幸魏軍早有準備,蜀軍無奈,只好退兵。

第四位:徵東將軍菑陽公衛瓘衛伯玉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衛瓘,河東郡安邑縣(今運城市夏縣)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稱讚他:“忠允清識,有文武之才”。

從武的方面說,衛瓘是典型的名將殺手,當年司馬昭三路伐蜀時他是監軍,先是平定鍾會叛亂,鍾會和姜維被誅殺,接著居功自傲的鄧艾也走上絕路,可以說三國後期的三大名將都死在他的手上。衛瓘從此青雲直上,從青州刺史一直到司空,領太子少傅,位極人臣。作為帝師,他與汝南王司馬亮共輔朝政,被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想當年,董卓和曹操才享受過這等待遇。

文的方面,衛瓘是頗有創意的書法家,善隸書章草,兼工各體。唐朝張懷瓘《書斷》中評其章草為“神品”。他的兒子衛恆也承繼了書法的香火。最難得的是他的孫子衛玠,一位清談家兼玄學家,因為長得太帥,被女粉絲圍住看死了,史稱“看殺衛玠”。

第五位:建威將軍陽裡亭侯賈逵賈梁道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賈逵,河東襄陵(今臨汾市襄汾縣)人,《唐會要》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曹操認為賈逵才德兼備,說:“假使天下二千石(太守的代稱)官員都能像賈逵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賈逵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的軍政全能型人才。擔任豫州刺史期間,他興修水利,便民利生,鑿通運河二百餘里,時稱“賈侯渠”。曹操逝世後,賈逵擁立世子曹丕襲位。黃初六年參與徵吳之戰,擊破吳將呂範。尤其是在石亭之戰中,他力挽狂瀾,率軍救出曹休,否則魏軍將全軍覆沒。

一個很可笑的段子是:曹休被救,倒埋怨賈逵來遲了,還當場訓斥,命令賈逵幫他撿拾棄仗。賈逵昂然說:“本人是國家的豫州刺史,不是來此為大司馬拾撿棄仗的。”於是引軍退還。

第六位:車騎將軍南鄉侯王凌王彥雲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王凌,太原祁(今晉中市祁縣)人。王凌孝廉出身,不僅政績卓越,且能征善戰。

王凌參加洞口之戰,跟從張遼擊敗吳將呂範;參加石亭之戰,跟從曹休徵伐東吳,累建功勳;齊王曹芳繼位,聯合孫禮擊敗吳將全琮。嘉平元年,擔任太尉之職。

因為不滿太傅司馬懿專擅朝政,王凌決心起兵討伐,謀立楚王曹彪為帝。失敗後,被押解回京,當路過老鄉賈逵廟前時,他大喊:“賈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啊!”又說:“行將八十,身名俱裂!”於是飲藥自盡。

司馬懿出手狠毒,不僅夷滅王凌三族,還下令暴屍三日。結果遭了現世報,他頻頻夢見賈逵和王凌作祟,夜不能寐,同年也一命歸西。

第七位:鎮東大將軍安邑侯毌丘儉毌丘仲恭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毌丘儉,河東郡聞喜(今運城市聞喜縣)人,這又是一位文武雙全,才識拔乾的複合型人才,曹魏後期戰功赫赫的名將。他曾經隨司馬懿攻滅遼東公孫淵,兩次遠征滅了高句麗王國,還擊敗過東吳諸葛恪。

毌丘儉一心效忠曹魏,任鎮東大將軍時,因為不滿權臣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並殺害好友夏侯玄、李豐,於是興兵西進討伐。於項城樂嘉戰役中,他不幸戰敗,中箭身亡。站在曹氏的立場來看,毌丘儉乃鞠躬盡瘁,忠心不二的節臣,確有國士之風。

毌丘儉博聞多才,是魏晉之際的著名詩人,代表作有《承露盤賦》、《承露盤銘》、《答杜摯》、《罪狀司馬師表》等,合集有《文集》二卷,《紀》三卷等,被收錄於《全三國文》。

第八位:驃騎大將軍京陵侯王昶王文舒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王昶,太原郡晉陽縣(今太原市)人,出身太原王氏,少有才名。

王昶曾經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後來魏明帝下詔求賢,時任太尉的司馬懿推舉的正是王昶。王昶德才兼備,很快就受到重用,數年間就升任為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豫州軍事。同樣當上徵南將軍的曹仁是追隨曹操征戰多年才得到這一職位。

嘉平二年,即公元250年,王昶率軍在江陵與吳軍激戰。王昶埋設伏兵,誘敵出戰,東吳大將施績果然派兵追殺,一時伏兵四起,吳軍大敗。施績逃跑,手下大將鍾離茂、許旻被殺。

五年之後,山西老鄉毌丘儉舉兵討伐司馬氏,王昶率兵前往“平叛”。老鄉打老鄉,也是兩眼淚汪汪,毌丘儉兵敗身死,王昶因功加官進爵,晉升為驃騎將軍。

第九位:鎮西將軍關內侯郝昭郝伯道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郝昭,幷州太原(今太原市)人,為人雄壯,少年從軍,屢立戰功。曾經平定胡人叛亂,他鎮守河西地區十餘年,威名遠著。

郝昭的代表作是與諸葛亮的較量。太和二年初,曹真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陳倉小城,僅有軍兵一千餘人。

次年年初,諸葛亮突然率領大軍從散關出擊,將陳倉團團圍住。

諸葛亮想不戰而勝,於是讓郝昭的山西老鄉靳詳勸降,但郝昭已經抱定一死的決心,在城樓上說:“我認得先生,弓箭卻不認得先生。你回去告訴諸葛,只管來攻城吧!”

於是諸葛亮率數萬兵馬,開始晝夜攻打,但郝昭守城有方,雙方相持數日,竟然無法攻下,此時曹真的援軍已到,諸葛亮只好撤軍而去。

第十位:徵東大將軍京陵公王渾王玄衝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王渾,太原郡晉陽縣(今太原市)人,他的父親前文已經推出,正是曹魏司空、驃騎大將軍王昶。王渾克紹箕裘,於是成就一對父子英雄。《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一,晉主司馬炎曾高度讚揚他:“平定秣陵,功勳茂著”。

西晉建立後,王渾擔任徵虜將軍,積極籌劃伐吳方略。279年,王渾與杜預等奉詔伐吳,率軍從橫江出擊,又派部下進攻東吳各城,所向披靡,吳都建業岌岌可危。吳主孫皓派丞相張悌督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和副軍師諸葛靚等率兵三萬迎戰。王渾派安東司馬孫疇和揚州刺史周浚進擊,吳軍大潰,張悌、沈瑩和孫震全部戰死,斬殺七千八百餘人,令東吳軍民聞風喪膽。

有意思的是,當時還有一個涼州刺史叫王渾,他是山東琅琊王氏,本人不出名,但他的兒子大名鼎鼎,乃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王戎。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至此,十員山西大將介紹完畢。也許有看官說,山西人才就這十位嗎?哪裡哪裡!另有驃騎將軍中都侯孫資孫彥龍,曹魏四朝重臣,平遙縣人,雖然當過將軍,但沒有實際帶兵征戰,且不說也罷。還有聞喜裴氏的兩位名臣,一位裴潛,官至尚書令、光祿大夫,賜爵清陽亭侯;一位裴徽,官至冀州刺史,加金紫光祿大夫,賜爵蘭陵郡公。其他的大大小小州縣官就不一一列舉了吧?

三國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將,個個拜將封侯

太史叨叨令曰:

“古人從軍,捨生忘死,無非圖個拜將封侯,才算功成名就。王勃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李廣一輩子時運不濟,最耿耿於懷的事就是沒有封上一個侯。以上所述十位山西名將的官與爵沒有一個是輕易得來的,都是在沙場殊死拼殺的回報。過去人講:‘山左出相,山右出將。’以前還覺得有點底虛,看了三國曹魏的山西將軍陣容,此話也該算是實至名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