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某馨之流對教育的警示

此次疫情的發生,讓許多平民百姓知道了原來外國有這麼多中國留學生,還有許多的學生從小學起就去外國留學,僅英國一國就有1.5萬名中國孩子。可想而知,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還是多麼龐大!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這些留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祖國是沒有多少感情可言的,甚至是仇恨祖國,例如許某某。這些人的言行不禁讓人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他們對自己祖國的感情淡漠,甚至是惡意相向?

或許,應試教育有一部分責任。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應試教育,自古就有,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只是應試還是應試,但還是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古代的科舉制,從本質上來看,其實是一種精英教育,是國家為選拔管理人才而專門設計的一種制度。而現如今的應試教育,本質上成了一種平民教育,是為了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知識文化水平而設計的一種制度。兩者出發點、過程和目的都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這還要從新中國成立時說起。

新中國建立初,中國人口眾多,其中文盲還佔了相當高的比例。怎麼辦?只有大力普及教育啊。

這種國情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教育只能是一種平民教育。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也漸漸提了上來,其中一小部分國民還躋身社會中上層。之前的平民教育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出國留學就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雖說子不嫌母醜,但是眼紅別人比自己有錢也是人的本性。當平民教育無法滿足國民對更高層次物質和精神文化追求時,出國留學去尋找更好的教育就成了中上層階層自然而然的選擇。

出過國留過學的人都有體會,外國的高等教育雖說不一定都是精英教育,但要想輕輕鬆鬆混個文憑,那是不太容易的事。更不要提那些真正想把孩子送出去接受優等教育的父母,他們選擇的學校其實很多都是外國的貴族學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精英教育。

這種精英教育,要比平民教育不知道高出多少個等級。這樣的中國學生畢業之後,反過來就會產生對自己國家教育的質疑甚至是鄙棄,自然也就很難對自己國家有真正的認同感。再加上在外國感受到的優越生活,如果沒有很深的家國情懷,自然就會有子嫌母醜的心理。

問題是這些留學生學有所成之後,如果都留在了外國工作,對中國而言將是莫大的人才流失。

今日中國,依然需要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參與建設。然而,沒有經歷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新生代,缺少了如錢學森這些老前輩們的家國情懷,取而代之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現如今的中國正通往強國的道路上高歌奮進,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的匱乏。當下的人才流失或許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而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我們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我們還得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歷史已經明示,欲強國,必先強教育。教育弱,則國家弱。不說遠的,就拿鄰國日本來說,如果沒有早期對教育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就不可能有日本後來的強勢崛起。

我堅信,只有當中國能夠培養並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來參與我國建設,為我國做貢獻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才算真正有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