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數字政府為何相中阿里雲?

本週,兩條關於中央國家機關應用阿里雲技術的消息引發了行業極大關注。一則是20家中央部委採用阿里雲技術,包括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應急管理部等等;一則是中央政府採購網信息顯示,中央國家機關雲計算採購份額,阿里雲佔比第一。

兩則新聞釋放了明確的產業信號——在政府數字化轉型以及新基建的大背景下,阿里雲等雲服務商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令很多人頗為好奇的是,為何中央部委偏愛阿里雲?展開分析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公元219年,關羽自提重兵離開荊州攻打曹操。結果荊州“通風報信”的烽火臺被東吳將領用計謀佔領了。荊州聯繫不上關羽,很快失守。關羽大意失荊州,沒了退路,最終兵敗麥城。

故事和文章的主題息息相關,暫且賣個關子。

IT產業“出身草莽”

斗轉星移,數字政府為何相中阿里雲?

圖為1984年2月,小平同志在上海觀看小學生操作計算機

如果說中國IT產業“出身草莽”,不為過。

建國早期的IT技術研發大多圍繞著國防科研,暫且不提。

1984年是甲子年。依照傳統曆法,甲子年是新時代的起點。

那一年,美國在創業者引領下跑步進入信息時代。史蒂夫·喬布斯正在向高校兜售第二代麥金塔計算機。比爾·蓋茨則帶領微軟在當年實現了超1億美元的銷售額。

重啟市場經濟6年的中國,也在1984年迎來了IT產業的春天。

“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1984年2月,小平同志在上海觀看小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講話,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藉助政策春風,特大城市一線學校開始籌建機房來普及計算機知識。

當年9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後來這家公司更名為聯想。聯想成立初期是代理分銷別家產品,後來在90年代中期走上了研發生產的道路。

1984年,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正式成立。軟件從硬件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中國軟件企業有了“孃家”,在制訂國家科技和行業發展規劃時,軟件開始被單獨作為一個學科和行業來進行。

IT消費品開始走入家庭,不過都是複製的外國技術。1986年,天津無線電二廠模擬Apple II生產了中華學習機。中華學習機賣900多塊錢,當時雖然也不是小數目,但比起動輒上萬的Apple II ,性價比高很多。

1987年,還有兩個重要的公司成立——太極和華為。太極定位是小型機技術與產品供貨商;而華為當時是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PBX)香港公司的銷售代理。他們在後來的政務信息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拷貝外國技術,以代銷為主的產業模式持續了很多年。

這便是中國IT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

信息時代“洶湧而至”

斗轉星移,數字政府為何相中阿里雲?

儘管起步不高,但中國是數字技術最積極的實踐者,政府是先行者。

20世紀末,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信息經濟領域再次發力。1992年,克林頓在競選文件中強調:“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網,使美國在以後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使美國再度繁榮,就要建設21世紀的‘道路’,它將使美國人得到就業機會,將使美國經濟高速增長。”1993年,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後推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程計劃,即信息高速公路。

90年代初,我國也開啟了信息化建設大幕。1993年底,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正式確立了以信息化帶動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此外,中國還啟動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金橋工程、金關工程、金卡工程)。

2002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三金工程”升級為“十二金工程”。應該說,金字工程實現了政府行業數字化的縱向深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以金稅工程為例,這項歷經12年的金字工程目標是構建年事務處理量超過100億筆、稅務機關內部用戶超過80萬人、納稅人及外部用戶超過億人(戶)的全國稅收管理信息化系統,從而實現稅務服務與稅務管理的數字化。

中國電子政務從起步階段到創新探索的十多年間,中國IT企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聯想、太極、華為等企業成為當時數字政府建設的主力軍。很多人不瞭解,太極在80年代就投入了小型機研發,太極2000系列機獲得了1988年的“中國十大科技成就”,連續6年在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此後,聯想、華為也都發力政府採購市場。

但只從生意的角度思考,很容易忽略問題的本質——政府其實是新技術“擁躉”。

政府是“新技術擁躉”

斗轉星移,數字政府為何相中阿里雲?

圖為2019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政務釘釘發佈會,圖中為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金志鵬、圖右為阿里雲智能總裁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

烽火臺的作用是傳輸信息。吳國攻打荊州是突發應急事件。關羽是荊州負責人,也就是行政管理一把手。因為信息傳輸被阻斷,關羽無法及時決策,最終導致突發事件管理失敗,丟掉荊州,一命嗚呼。

古代政府只有管理職能,而管理的邊界則取決於資源傳輸的效率——人力、物力還有信息。所以古代帝國的邊疆管理一直是大難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縮短資源傳輸半徑,從而更好地應對北方侵襲。

所以,政府有效治理,需要高效的資源傳輸技術。

隨著三次工業革命展,資源傳輸效率越來越高,汽車、火車、飛機將物質資源的傳輸效率提高了幾個數量級。而IT技術讓信息傳遞出現了顛覆性升級。此外,政府職能也逐步發生改變,中國開始為以“現代化治理”為核心,其中“政務服務”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色彩。

新世紀以來,中國跑步進入移動互聯網。13億中國人,九成在移動互聯網,實時在線,即刻觸達。要做好管理以及服務工作,意味著政府也要在互聯網上生長,應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於是,我們看到歐洲人還在用紙質賬單轉賬付款時,中國開始把政務服務搬到上了移動互聯網。

在面對公眾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政務系統“縱強橫弱”的短板愈發明顯。2014年,浙江省政務服務網開始合作阿里雲時,思考的正是打通11個地級市、44個省級部門數據孤島的問題。其本質,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政務服務效率。

2019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金志鵬公佈了浙江探索的階段性成果——浙江在全國率先建設“政務一朵雲”,聚合了省級部門八百多個信息系統;群眾憑一張身份證就可通辦335項民生事。基於公共數據共享,浙江還與上海、江西、安徽等地實現結婚登記、新生兒落戶、學籍轉入等民生事項的跨省協辦。

浙江,因為老百姓用手機辦事快捷方便,被網友封了個“浙江宅”的美譽。

沒錯,浙江政務數字化升級也是合作阿里雲。

阿里雲“恰逢其時”

斗轉星移,數字政府為何相中阿里雲?

圖為日本啟用阿里雲新冠肺炎AI診斷技術

為啥是阿里雲?其實很多讀者已經有答案。

原因首先在於“雲”是當前IT產業的趨勢,也是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神經中樞。從理論上講,雲計算給了每個人都有無限的計算、存儲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因此,雲計算使用了最前沿的技術,支持了最大規模的群體在線。

阿里雲是中國最早的雲計算研發公司,也是唯一研發出雲計算自主操作系統的。“自研”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兩個字。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曾公開表示,“阿里雲跟別的雲不一樣,別的雲叫雲,阿里雲就叫阿里雲。因為阿里雲從第一行代碼開始就是我們從頭書寫的,並不是拿別家產品包裝一下作為雲產品售賣,這是我們與別的雲最大的不一樣。”

阿里雲操作系統飛天2017年獲得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是電子學會15年曆史上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獎。2019年11月,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首次民營企業技術負責人當選兩院院士。這代表了官方對民營企業科研力量的認可,也意味著對阿里雲技術能力的真正認可。

其次,是阿里雲平臺的技術先進性。阿里巴巴在2017年成立達摩院,目前達摩院頂尖的AI技術也是通過阿里雲平臺對外輸出。舉個例子,今年的疫情是極為特殊的應急事件,它考驗的不限於社會管理能力、組織動員能力、應急處置能力,還有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沒有信息技術做支持,很容易出現決策失誤、管理失調。

我們看看AI技術改變了什麼——達摩院研發的智能疫情機器人落地了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免費為57座城市撥打1600萬通防控摸排電話,摸排超過20萬身體異常人群。此外,阿里研發的新冠肺炎的AI CT診斷技術已在中國近170家醫院上線,20秒即可完成一次CT診斷,準確率達96%。3月31日,日本醫療科技機構JBC正式上線了阿里雲的新冠肺炎AI診斷技術,開始向日本醫院提供這一服務,幫助醫生通過CT影像快速進行新冠肺炎篩查。我們的AI技術向全球提供服務,在中國IT發展史上,這是值得標記的事件。

雲計算和AI的關係值得多說幾句。雲計算不僅是基礎計算、存儲、網絡等傳統IT產品的虛擬化替代,更是包括了智能化產品模塊。阿里巴巴副總裁許詩軍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阿里雲上集成了智能化能力,比如數據分析、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等。“客戶不需要去研究算法,只在應用領域做創新即可。因為阿里雲平臺本身就包含這些能力。”這種集成的技術能力極為重要。也正是因為雲+AI的模式,疫情期間,上述的AI產品可以在全球範圍火速上線。

第三點容易被人忽略,就是阿里雲平臺集成的安全能力。“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觀點,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在虛擬的IO世界裡,單槍匹馬的網絡黑客都可以造成無法估量的信息洩露。安全,是紅線。

雖然網絡攻擊都有耳聞,但水面下的漩渦一般人很難察覺。舉個例子,2019年11月11日,就是天貓購物節當天,阿里雲平臺自動識別並攔截來自184個國家的60億次攻擊;為天貓、淘寶等多個平臺應用攔截來自17種不同方式的473萬次攻擊、2.9萬個惡意攻擊IP。

不得不說,電商平臺確實是雲計算最佳的練兵場。阿里雲的計算能力、穩定性、安全性等等正是在中國最大電商平臺上歷練出來的。從這個視角觀察,去年雙11流量峰值後,阿里巴巴正式宣佈其核心繫統已100%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其實是一封自證實力的行業宣言書。

今年3月,中央再提“新基建”。疫情的經濟壓力下,新基建承載了許多期許。無疑,新基建將成為建設數字中國的關鍵舉措。不僅是政府行業,數字技術將推動交通、教育、文化、醫療、工業等眾多行業的數字化升級。也正是基於上述理由,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阿里雲們”抱有期待。

內容來源:政知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