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近日,偶翻一本于197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部队美术作品选》,一组题名《模范饲养员叶洪海》的木刻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叶洪海是谁?

在那个年代,为什么一名饲养员还能出现在中国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之中,而且以组画方式出现?

带着这样的问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叶洪海真不简单。

——他是一名军队的饲养员,发明了“中曲发酵饲料”;

——他的事迹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并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

——1969年,北京军区为其荣记一等功;

——1970年,中央军委授予其“模范饲养员”荣誉称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雄模范。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组画《模范饲养员叶洪海》之一

从“优秀射手"到“养猪能手”

叶洪海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柏村人,生于1943年7月。他父母一共生了7名子女,他是老大。

叶洪海的文化不高,仅读了个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放羊、打猪草之类的事,家常便饭。

就这样一直干了10多年。

这10多年间,年轻的叶洪海是否心甘情愿一辈子呆在农村?是否心里一直有一种打算与梦想?我们当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无疑的是,他这1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为他日后在部队养猪并研究发明“中曲发酵饲料”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964年12月,21岁的叶洪海应征入伍,成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师某机械化一名战士。

这个时候,当一名饲养员绝非叶洪海所愿,至于去研究和发明“中曲发酵饲料”饲养部队的生猪,估计他心里面更是想都没朝那个方面想。在他心里面,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的标准,肯定是“拿得了枪、上得了战场”。

从这点来讲,可以说叶洪海一进部队就实现了他的“梦想”:他被分配到某连做机枪手。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木刻作品《为连队服务》,选自《北京部队美术作品选》

这可是一个光荣和令人骄傲的岗位。

年轻的叶洪海立马投入高强度的训练之中。凭着农村娃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叶洪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连里的优秀射手。

但是,叶洪海的优秀射手还没过足瘾,他的人生角色就很快发生转变。

那个时候,我国军费水平较低,部队、特别是野战部队,平时的伙食标准也不高。即使是当时作为国家首屈一指的野战部队,当年每个人的伙食标准每天人均只有4毛9分钱,其他部队可能就更低一些。用4角多钱解决一个战士一整天的伙食,按那个时代的物价标准,吃饱没问题,吃好很难说。因此,虽然训练备战为首要任务,但各部队也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组建农场与工厂进行劳动生产,以补充军费差额问题。因此,各部队普遍在驻地周围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以及粮食,再养几口肥猪,叶洪海所在的营部也不例外。

因为表现优秀,叶洪海所在营部一直非常重视他,并在各方面进行培养。1965年9月,营部举办通信学习班,抽调他去通信培训。正在叶洪海刻苦学习通信技术的时候,营部的蔬菜种植员请假一个月回家探亲。这一来,菜地就暂时没得人管了。考虑到叶洪海生长在农村,且有农作物种植经验,营部就临时指定他管理一个月菜地。

叶洪海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叶洪海的管理之下,营部菜地的蔬菜长势居然比之前还好。

“看来这小子在蔬菜种植方面很不错,今后就让他来负责营部菜地管理,为部队种菜!”营部领导非常高兴,于是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就这样,本来一心想拿枪上战场的叶洪海,由“临时”变成“正式”的菜地管理员了。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木刻作品《新建的营房》,选自《北京部队美术作品选》

叶洪海就这样完成人生的角色转变了吗?

不,还没有。

正当叶洪海安心于做一名菜地管理员时,1966年5月,因为营部猪场的饲养员要求请假探亲,猪场近20头猪没人照管。经营部领导研究决定,让他来暂管养猪场。

于是,叶洪海由“种菜的”又变成“养猪的”,拿枪上战场的梦想,似乎离他又更远了。

这个时候,叶洪海心里有没有过不情愿呢?时隔五十多年过去,谁也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思了。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条,叶洪海肯定是时刻牢记和遵循的。

因此,在营部宣布这一决定之后,叶洪海同样没有讲任何价钱,立即从菜地“转战”到猪场当饲养员去了。

虽然小学毕业就辍学,但叶洪海1 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使他养起猪来得心应手。尽管部队养殖的猪比家里一两头多数倍以上,但由于他善于动脑筋,哪一头猪性格温顺,哪一头猪性格暴躁,哪一头性格倔强,哪一头猪爱惹是生非,他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些猪的脾气以及生长状况摸得一清二楚。

就这样,叶洪海在养猪场干了三个月,猪场的面貌又焕然一新:生猪存栏数居然由原来的不足20头,增至40多头;一头头猪油光溜滑、实实墩墩的,十分惹人喜爱,让营部领导们笑得合不拢嘴。

“这小子干一行精一行呀!就留任饲养员吧!”

工作受到充分肯定的叶洪海,从此就成为部队一名普通饲养员,直到他退休。

研究发明“中曲发酵饲料”技术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可谓“一穷二白”:人的口粮实行定量供应,普通民众是每人每月29斤,学生每人每月35斤,军人每人每月45斤。

不用说,在当时,人吃饭都很难吃饱,更不用说还能拿出多余的粮食来喂猪。

这种人猪争粮的矛盾,即使在部队也是很突出的。

叶洪海所在的部队,和其他部队一样,最初,猪饲料主要来源于战士们的剩饭剩菜和上级拨下来的饲料。原来营部的猪不足2 0头,这些猪饲料来源还勉强能够保证。但随着猪数量增加到40来头,叶洪海饲养起来就渐渐感觉吃力了——饲料越来越不够用了!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套色木刻《育苗》,选自《北京部队美术作品选》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解决不行!

但是,怎么解决呢?叶洪海为此苦思冥想。

其实,不止叶洪海碰到了这个难题。在当时,部队养猪饲料不足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

为此,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甚至连最高领导毛主席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他曾提出:“猪的饲料是容易解决的,某些青草、某些树叶、番薯和番薯叶都是饲料,不一定要精料,尤其不一定要用很多的精料”。

在养猪过程中,叶洪海也曾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思路去寻找饲料来源。但是,他发现,未经加工的粗饲料,猪不爱吃。不爱吃的饲料,不是等于没有饲料吗?

“必须找到一个办法,让猪也能爱上这些粗饲料!”

怎么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叶洪海带着这个问题,经常往驻地附近老百姓家里请教办法。终于,他了解到,经过发酵处理的饲料,猪就特别爱吃。

这可是一个重要信息。回到部队,叶洪海就潜心学习饲料发酵技术。

那个时候,叶洪海手头并没有一本专门传授饲料发酵技术的书籍。要想掌握相关技术,只能去相关技术部门去找寻资料。

经反复打听,叶洪海了解到,唐山遵化县畜牧局能够为猪制作经济实用的黄曲霉醣化饲料。遵化县离部队驻地有上百里路程,那时的交通条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当时,叶洪海只有一部营部配给他的自行车。但为了学到发酵技术,他不远百里,多次骑自行车到遵化县畜牧局咨询、学习,并在遵化县醣化饲料站求得了菌种;同时,多次到玉田酱油厂、遵化县酒厂、遵化县面包厂观摩学习发酵经验和发酵技术,掌握了技术要领。

回到部队,叶洪海开始一头扎进黄曲霉醣化饲料发酵试验验之中。

由于当时做实验既没有仪器,又缺乏设备,叶洪海用菜盘代替平皿,用旧药瓶代替试管;没有加热用的保温箱,就用木板钉个箱子,安上灯泡加热培菌……40天过后,叶洪海终于培育出了自己的黄曲霉菌,并用它制作了第一批发酵饲料,使养猪场生猪饲料不足的问题得以暂时缓解。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组画《模范饲养员叶洪海》之二

但是,叶洪海仍未满足。

他觉得,40天时间太长了。如果要等40天来对粗饲料进行发酵处理,本来就十分短缺的猪的口粮,一定接不上。如果能在4天或者一个星期时间内就制作出曲化饲料,那才是最好的!

于是,叶洪海又遍访了遵化、玉田两个县的酱厂、酒厂、食品厂,取来各种曲酶进行混合试验,希望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多次试验,在叶洪海手里,一种新的曲酶一一黑曲酶试制成功了。

这种“曲”最大的特点是,不怕低温,只要温度控制在10度左右就可以制作;用粗料,不需要粮食,稻糠、麦麸和其它的粗杂粮都可;更重要的是,它的发酵时间短,饲料酶化过程做多只需7天,比黄曲酶糖化饲料缩短了33天。

解决了发酵时间的问题后,叶洪海受到发面留“起子”的启发,试制成功了用发酵饲料接留“曲种”的办法,使新的黑树酶制作更简便实用,更具推广的价值。

由于新的曲酶综合了多种曲酶,叶洪海便将其名命为“综曲”。

用经“综曲”发酵的饲料喂养后,叶洪海饲养的猪,一天能长肉半斤到2斤。而且,饲料来源也多了,再也不受精、粗料限制,不仅积肥多,还节省粮食和燃料,有效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人猪争粮的问题突出矛盾。

1968年夏,上级有关部门在某师召开推广黄曲酶糖化饲料现场会。叶洪海作为会议成员参加。

现场会上,他从贴胸的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支携带着体温的曲菌种试管,将现场的行家们看呆了。结果,这一推广黄曲酶糖化饲料的现场会,变成了“综曲”技术推广会。

会后,军区后勤部指示,在全区推广“综曲糖化饲料”。

由于“综曲”的“综”字带“宗”字偏旁,领导们认为它带有“宗教”色彩,把它改成谐音“中”字,取意为“中国人有志气创造发明了‘中曲’”。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解决了中国当时人猪争粮的矛盾

套色木刻《学习大寨好经验》,选自《北京部队美术作品选》

1969年4月,北京军区主办的《战友报》首次披露了叶洪海的事迹。接着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进行报道新华社播发通稿;197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摄制发行了纪录片《中曲发酵饲料》。一时间,叶洪海成为争做模范的榜样,有数万军内外人员到叶洪海所在的部队参观学习。

叶洪海的名字,不断通过新闻媒介传遍大江南北。他的“中曲",被誉为“粮食革命史上振奋人心的创造发明”。

1969年11月,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析鉴定,叶洪海所发明的饲料发酵新技术,各项指标完全达到黑曲霉饲料发酵技术的技术标准,具有多种维生素,可增强生猪免疫力。于是,将其正式为其命名为“中曲发酵饲料”。

叶洪海的“中曲发酵饲料”,让养猪不再使用粮食。这项技术,在全军乃至全国推广后,为养猪事业节省了大量粮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一份材料提供的数字,1969年,我国生猪出栏率比上年增长了1.5倍。仅唐山市玉田县林东公社沈官大队,1969年第一季度,全大队饲养猪为每百人16.5头,到年底猛增至每百人103头,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人均人一头猪大队。

1970年,经国家农林部和军委总部的批准,叶洪海携其发明的“中曲发酵饲料”技术参加了广州交易会会展,受到广泛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