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近日,偶翻一本於197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部隊美術作品選》,一組題名《模範飼養員葉洪海》的木刻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葉洪海是誰?

在那個年代,為什麼一名飼養員還能出現在中國頂級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畫冊之中,而且以組畫方式出現?

帶著這樣的問題,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這葉洪海真不簡單。

——他是一名軍隊的飼養員,發明了“中曲發酵飼料”;

——他的事蹟被各級媒體廣泛宣傳,並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播放;

——1969年,北京軍區為其榮記一等功;

——1970年,中央軍委授予其“模範飼養員”榮譽稱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英雄模範。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組畫《模範飼養員葉洪海》之一

從“優秀射手"到“養豬能手”

葉洪海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柏村人,生於1943年7月。他父母一共生了7名子女,他是老大。

葉洪海的文化不高,僅讀了個小學畢業,就輟學在家,幫父母幹農活、放羊、打豬草之類的事,家常便飯。

就這樣一直幹了10多年。

這10多年間,年輕的葉洪海是否心甘情願一輩子呆在農村?是否心裡一直有一種打算與夢想?我們當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無疑的是,他這10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為他日後在部隊養豬並研究發明“中曲發酵飼料”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1964年12月,21歲的葉洪海應徵入伍,成為北京軍區裝甲兵坦克師某機械化一名戰士。

這個時候,當一名飼養員絕非葉洪海所願,至於去研究和發明“中曲發酵飼料”飼養部隊的生豬,估計他心裡面更是想都沒朝那個方面想。在他心裡面,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的標準,肯定是“拿得了槍、上得了戰場”。

從這點來講,可以說葉洪海一進部隊就實現了他的“夢想”:他被分配到某連做機槍手。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木刻作品《為連隊服務》,選自《北京部隊美術作品選》

這可是一個光榮和令人驕傲的崗位。

年輕的葉洪海立馬投入高強度的訓練之中。憑著農村娃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勁頭,葉洪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成為連裡的優秀射手。

但是,葉洪海的優秀射手還沒過足癮,他的人生角色就很快發生轉變。

那個時候,我國軍費水平較低,部隊、特別是野戰部隊,平時的伙食標準也不高。即使是當時作為國家首屈一指的野戰部隊,當年每個人的伙食標準每天人均只有4毛9分錢,其他部隊可能就更低一些。用4角多錢解決一個戰士一整天的伙食,按那個時代的物價標準,吃飽沒問題,吃好很難說。因此,雖然訓練備戰為首要任務,但各部隊也根據毛主席的指示,組建農場與工廠進行勞動生產,以補充軍費差額問題。因此,各部隊普遍在駐地周圍開墾荒地種植蔬菜以及糧食,再養幾口肥豬,葉洪海所在的營部也不例外。

因為表現優秀,葉洪海所在營部一直非常重視他,並在各方面進行培養。1965年9月,營部舉辦通信學習班,抽調他去通信培訓。正在葉洪海刻苦學習通信技術的時候,營部的蔬菜種植員請假一個月回家探親。這一來,菜地就暫時沒得人管了。考慮到葉洪海生長在農村,且有農作物種植經驗,營部就臨時指定他管理一個月菜地。

葉洪海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在葉洪海的管理之下,營部菜地的蔬菜長勢居然比之前還好。

“看來這小子在蔬菜種植方面很不錯,今後就讓他來負責營部菜地管理,為部隊種菜!”營部領導非常高興,於是作出了這樣一個決定。

就這樣,本來一心想拿槍上戰場的葉洪海,由“臨時”變成“正式”的菜地管理員了。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木刻作品《新建的營房》,選自《北京部隊美術作品選》

葉洪海就這樣完成人生的角色轉變了嗎?

不,還沒有。

正當葉洪海安心於做一名菜地管理員時,1966年5月,因為營部豬場的飼養員要求請假探親,豬場近20頭豬沒人照管。經營部領導研究決定,讓他來暫管養豬場。

於是,葉洪海由“種菜的”又變成“養豬的”,拿槍上戰場的夢想,似乎離他又更遠了。

這個時候,葉洪海心裡有沒有過不情願呢?時隔五十多年過去,誰也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思了。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一條,葉洪海肯定是時刻牢記和遵循的。

因此,在營部宣佈這一決定之後,葉洪海同樣沒有講任何價錢,立即從菜地“轉戰”到豬場當飼養員去了。

雖然小學畢業就輟學,但葉洪海1 0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使他養起豬來得心應手。儘管部隊養殖的豬比家裡一兩頭多數倍以上,但由於他善於動腦筋,哪一頭豬性格溫順,哪一頭豬性格暴躁,哪一頭性格倔強,哪一頭豬愛惹是生非,他在很短時間內就把這些豬的脾氣以及生長狀況摸得一清二楚。

就這樣,葉洪海在養豬場幹了三個月,豬場的面貌又煥然一新:生豬存欄數居然由原來的不足20頭,增至40多頭;一頭頭豬油光溜滑、實實墩墩的,十分惹人喜愛,讓營部領導們笑得合不攏嘴。

“這小子幹一行精一行呀!就留任飼養員吧!”

工作受到充分肯定的葉洪海,從此就成為部隊一名普通飼養員,直到他退休。

研究發明“中曲發酵飼料”技術

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可謂“一窮二白”:人的口糧實行定量供應,普通民眾是每人每月29斤,學生每人每月35斤,軍人每人每月45斤。

不用說,在當時,人吃飯都很難吃飽,更不用說還能拿出多餘的糧食來餵豬。

這種人豬爭糧的矛盾,即使在部隊也是很突出的。

葉洪海所在的部隊,和其他部隊一樣,最初,豬飼料主要來源於戰士們的剩飯剩菜和上級撥下來的飼料。原來營部的豬不足2 0頭,這些豬飼料來源還勉強能夠保證。但隨著豬數量增加到40來頭,葉洪海飼養起來就漸漸感覺吃力了——飼料越來越不夠用了!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套色木刻《育苗》,選自《北京部隊美術作品選》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解決不行!

但是,怎麼解決呢?葉洪海為此苦思冥想。

其實,不止葉洪海碰到了這個難題。在當時,部隊養豬飼料不足的問題是一個普遍現象。

為此,大家都在積極想辦法,甚至連最高領導毛主席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比如,他曾提出:“豬的飼料是容易解決的,某些青草、某些樹葉、番薯和番薯葉都是飼料,不一定要精料,尤其不一定要用很多的精料”。

在養豬過程中,葉洪海也曾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思路去尋找飼料來源。但是,他發現,未經加工的粗飼料,豬不愛吃。不愛吃的飼料,不是等於沒有飼料嗎?

“必須找到一個辦法,讓豬也能愛上這些粗飼料!”

怎麼才能達到這個效果?葉洪海帶著這個問題,經常往駐地附近老百姓家裡請教辦法。終於,他了解到,經過發酵處理的飼料,豬就特別愛吃。

這可是一個重要信息。回到部隊,葉洪海就潛心學習飼料發酵技術。

那個時候,葉洪海手頭並沒有一本專門傳授飼料發酵技術的書籍。要想掌握相關技術,只能去相關技術部門去找尋資料。

經反覆打聽,葉洪海瞭解到,唐山遵化縣畜牧局能夠為豬製作經濟實用的黃麴黴醣化飼料。遵化縣離部隊駐地有上百里路程,那時的交通條件,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葉洪海只有一部營部配給他的自行車。但為了學到發酵技術,他不遠百里,多次騎自行車到遵化縣畜牧局諮詢、學習,並在遵化縣醣化飼料站求得了菌種;同時,多次到玉田醬油廠、遵化縣酒廠、遵化縣麵包廠觀摩學習發酵經驗和發酵技術,掌握了技術要領。

回到部隊,葉洪海開始一頭扎進黃麴黴醣化飼料發酵試驗驗之中。

由於當時做實驗既沒有儀器,又缺乏設備,葉洪海用菜盤代替平皿,用舊藥瓶代替試管;沒有加熱用的保溫箱,就用木板釘個箱子,安上燈泡加熱培菌……40天過後,葉洪海終於培育出了自己的黃麴黴菌,並用它製作了第一批發酵飼料,使養豬場生豬飼料不足的問題得以暫時緩解。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組畫《模範飼養員葉洪海》之二

但是,葉洪海仍未滿足。

他覺得,40天時間太長了。如果要等40天來對粗飼料進行發酵處理,本來就十分短缺的豬的口糧,一定接不上。如果能在4天或者一個星期時間內就製作出曲化飼料,那才是最好的!

於是,葉洪海又遍訪了遵化、玉田兩個縣的醬廠、酒廠、食品廠,取來各種曲酶進行混合試驗,希望能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多次試驗,在葉洪海手裡,一種新的曲酶一一黑曲酶試製成功了。

這種“曲”最大的特點是,不怕低溫,只要溫度控制在10度左右就可以製作;用粗料,不需要糧食,稻糠、麥麩和其它的粗雜糧都可;更重要的是,它的發酵時間短,飼料酶化過程做多隻需7天,比黃曲酶糖化飼料縮短了33天。

解決了發酵時間的問題後,葉洪海受到發麵留“起子”的啟發,試製成功了用發酵飼料接留“曲種”的辦法,使新的黑樹酶製作更簡便實用,更具推廣的價值。

由於新的曲酶綜合了多種曲酶,葉洪海便將其名命為“綜曲”。

用經“綜曲”發酵的飼料餵養後,葉洪海飼養的豬,一天能長肉半斤到2斤。而且,飼料來源也多了,再也不受精、粗料限制,不僅積肥多,還節省糧食和燃料,有效地解決了一直以來存在的人豬爭糧的問題突出矛盾。

1968年夏,上級有關部門在某師召開推廣黃曲酶糖化飼料現場會。葉洪海作為會議成員參加。

現場會上,他從貼胸的上衣口袋裡取出一支攜帶著體溫的麴菌種試管,將現場的行家們看呆了。結果,這一推廣黃曲酶糖化飼料的現場會,變成了“綜曲”技術推廣會。

會後,軍區後勤部指示,在全區推廣“綜曲糖化飼料”。

由於“綜曲”的“綜”字帶“宗”字偏旁,領導們認為它帶有“宗教”色彩,把它改成諧音“中”字,取意為“中國人有志氣創造發明了‘中曲’”。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解決了中國當時人豬爭糧的矛盾

套色木刻《學習大寨好經驗》,選自《北京部隊美術作品選》

1969年4月,北京軍區主辦的《戰友報》首次披露了葉洪海的事蹟。接著解放軍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同時進行報道新華社播發通稿;197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還攝製發行了紀錄片《中曲發酵飼料》。一時間,葉洪海成為爭做模範的榜樣,有數萬軍內外人員到葉洪海所在的部隊參觀學習。

葉洪海的名字,不斷通過新聞媒介傳遍大江南北。他的“中曲",被譽為“糧食革命史上振奮人心的創造發明”。

1969年11月,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析鑑定,葉洪海所發明的飼料發酵新技術,各項指標完全達到黑麴黴飼料發酵技術的技術標準,具有多種維生素,可增強生豬免疫力。於是,將其正式為其命名為“中曲發酵飼料”。

葉洪海的“中曲發酵飼料”,讓養豬不再使用糧食。這項技術,在全軍乃至全國推廣後,為養豬事業節省了大量糧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一份材料提供的數字,1969年,我國生豬出欄率比上年增長了1.5倍。僅唐山市玉田縣林東公社沈官大隊,1969年第一季度,全大隊飼養豬為每百人16.5頭,到年底猛增至每百人103頭,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人均人一頭豬大隊。

1970年,經國家農林部和軍委總部的批准,葉洪海攜其發明的“中曲發酵飼料”技術參加了廣州交易會會展,受到廣泛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