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1

最近,治癒系家庭劇《以家人之名》火了。

三個原生家庭缺失,但性格迥異的孩子組成的非血親家庭,在兩個爸爸的照顧下兄妹三人彼此扶持成長,治癒內心傷害。

三個孩子中,最讓人心疼的,莫過於凌霄。他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和妹妹,然而一場意外打破了原有的幸福。

凌霄的妹妹愛吃核桃,平時都是他剝好核桃餵給妹妹吃,可那一次一不小心妹妹吃核桃的時候嗆到氣管,沒能及時搶救,待媽媽打麻將回來,妹妹已經沒氣了。

凌霄很愛妹妹,妹妹沒了,他比誰都傷心。但是,媽媽卻把所有的錯歸咎於他,認為是他害死了妹妹,如果不是他喂妹妹吃核桃,意外就不會發生。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心中的愧疚讓她無法和自己和解,也因此變得異常敏感。看到凌霄保留和妹妹相關的任何東西,情緒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對凌霄動輒打罵。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作為媽媽,她愛孩子,然而憤怒的火苗燃燒了她的理智,讓她變成了一個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樣子。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殊不知,母親長期的情緒失控在對於凌霄的傷害,就像這張照片,雖然被粘起來,但裂痕無法修復。


2


父母情緒暴力傷害過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報告發現:


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情緒失控時對孩子的語言羞辱,或者沒有底線地羞辱孩子。

這樣的數據令人震驚,父母的情緒暴力竟然如此普遍。不理智的溝通方式,必然引起孩子的逆反和對抗。

近日,湖北十堰3名7歲女孩,因離家出走,到超市求職上了熱搜。


警察到場後得知,其中一名女孩小菲,因考試和爸爸吵架後,一氣之下帶著親戚家的兩個女孩離家出走。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所幸,在超市工作人員和警察的幫助下,女孩順利返回到父母身邊。

可以讓孩子進步的方式有很多種,爸爸卻選擇了最不理智的一種。遇到問題不能理性溝通,反而對孩子一味的指責和埋怨,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將孩子置於危險之中。

父母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並不是事情過去了就結束了,有時甚至會對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

對此,我深有同感。

記憶中,父親的情緒一直陰晴不定,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我時刻要小心翼翼,不知道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會讓他暴怒。

9歲那年,學校流行盤發。頭髮盤起後,用一種弧形的髮卡扣上,再插上相配的簪子,在炎熱的夏天漂亮又涼爽。

我求了母親好久,終於得償所願,一蹦一跳地從商店出來,迫不及待地跑去向小夥伴炫耀。


父親看到後,衝上來,一把奪過我手中的髮卡和簪子,摔到地上,在小夥伴面前踩得稀碎。還不忘大吼:“不好好學習,買這些傷風敗俗的東西幹嘛?誰教你的?”

我呆呆的看著突如其來的一切,嚇得渾身發抖,感覺自己做了天大的錯事。

但始終想不明白,這怎麼影響學習了?班裡成績最好的小女孩,梳的也是同樣漂亮的盤發。更不明白什麼叫“傷風敗俗”?

長大後,和父親無意間談起這件事情,父親早已忘記。

但對於我,那一地的碎片,父親的怒吼和責罵,已深刻在腦海中,並時不時地閃現出來。

雖然現在,我已為人母,每每和和父親獨處,還是會覺得如坐針氈,想要逃離,甚至想到父親,我都會有種緊迫感。

長期的情緒壓抑,也塑造了我敏感、自卑、討好型的性格。與人相處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讓對方不開心。

父母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像是無形的枷鎖,需要孩子用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對抗。

父母的情緒控制力,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

父母控制好情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3


父母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俞敏洪在演講中曾說:“父母控制情緒,理性的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才能夠從容不迫的面對困難、挫折、失敗。”

電視劇《少年派》中,江天昊的父母在事業巔峰期,遭遇破產欠債。

當兒子問父母是否已經破產時,江爸爸很淡定的說:“也就一個多億。”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江媽媽也平靜的回答他:“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些欠款我們會一點點努力去還上。”

面對變故,這對夫妻沒有一句怨言,而是用積極、樂觀的情緒教育和影響孩子,給孩子樹立榜樣。

受到父母影響的兒子變得努力、懂事,想方設法為家庭分擔債務。認真學習的同時,嘗試學著做生意,與朋友合夥開網店,最終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江昊天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使他迅速從一個事事依賴父母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父母的教育,可以影響至少兩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幸福。

應採兒有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曾說,童年最大的感受是父母給予的自由。

這也造就了她樂觀、豁達,愛笑愛鬧的性格。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應採兒的這份陽光,在兒子小小春身上得到延續。

《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陳小春父子倆按照節目要求去找房子,一前一後的走著,但陳小春嫌棄兒子走得慢,吼了好幾次“快點走!”

小小春委屈的說著:“我知道了”。

雖然害怕,還是勇敢的和爸爸對話:“你能不生氣了嗎?”

成功讓爸爸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並真誠道歉。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就算是一個成年人,面對別人的暴怒,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淡定,積極主動的溝通。但一個幾歲的孩子做到了。

小小春的心智成熟,離不開應採兒理性平和的教育態度。

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說:“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畢竟,一個被愛和溫暖包圍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


《以家人之名》陳婷失去女兒後又失去兒子:別讓這一點,毀了孩子


4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是父母心中至寶,我們都不希望,也沒有權力,讓孩子承擔父母情緒暴力帶來的傷痛。

樂觀、平和的家庭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孩子的童年寶貴而短暫,請珍惜和孩子的緣分。

無法重來的人生,請好好愛孩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