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埃及是人類較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便有天居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埃及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早期國家,至公元642年屬奴隸制社會的歷史。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古埃及文明圖

根據公元前三世紀,埃及歷史家馬涅託的記載,埃及共有三十一個王朝,但它沒有包括整個奴隸制發展階段,近代歷史學者把上古時期的埃及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早王國時期(1ー2王朝,約公元前3100-2686年);

2、古王國時期(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

3、第一中間期(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2040年);

4、中王國時期(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1786年);

5、第二中間期(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1567年);

6、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70-1085年);

7.后王國時期(21-31王朝,約公元前1085-332年);

8、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一、埃及之名的來歷

埃及地處非洲東北部。上古埃及的基本領土是一條狹長的尼羅河谷地,南起第一瀑布,北至尼羅河三角洲,長約七百多英里,東西兩側是沙漠或高山,除三角洲地區每年有少量降水外,其它地方几乎終年無雨。

埃及雖然少雨,但它一直是地中海地區的糧倉。縱貫南北的尼羅河,給埃及人民帶來了灌溉之利。尼羅河每年定期氾濫,洪水退去後留下大量的腐爛植質,保證埃及的耕地永遠是片沃土。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埃及的國土,自然形成兩部分,南部的河谷地帶稱為上埃及,北部三角洲稱為下埃及,埃及的地理特點對埃及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曾產生一定的影響。

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非洲的哈米特人部落和塞姆人部落長期融合而成的,屬閃含語系。埃及這個名稱源於荷馬史詩中希臘語“埃及託斯”,古代埃及人稱自已的國家為“基米”,意思是黑土。

二、埃及古王國的形成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埃及人民轉入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金屬工具出現,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大約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埃及各地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許多奴隸制的早期國家。埃及人叫斯帕特(Spt),希臘人稱“諾姆”( Nomes),中文譯作“州”。在埃及統一前後,這種州在上埃及大約有二十二個,下埃及二十個,都是小國寡民。考古材料證明:埃及國家最早產生於上埃及,後來逐漸向北發展。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各州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設有城牆和防禦工事。有自己的政府和保護神。各州的王,既是軍事首領又是祭司長和最高法官。這時埃及雖屬早期奴隸制國家,但階級分化已十分明顯。以國王為首的貴族集團是統治階級,平民處於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地位,奴隸主要是戰俘,他們為貴族從事各項繁重的勞動。

各州的貴族,為了掠奪財富,爭奪土地和尼羅河水,經常發生戰爭和兼併,逐漸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王國。上埃及的首都設在希拉康波里斯,下埃及設在布托。但它只是為戰爭的需要組成的聯合體,各州仍保持很大的獨立性。大約在公元前三千一百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把首都設在上下埃及的交接處孟斐斯,開始了早王國時期。但這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一般來說,真正的統一是從古王國開始。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古埃及農業勞作圖

三、埃及古王國的農牧業情況

從第三王朝開始,埃及進入了古王國時代,隨著國家的統一,內戰停止了。而埃及兩側的沙漠和高山成了防止外敵侵入的天然屏障。貫穿南北的尼羅河又是一條天賜的黃金水道,北行可以順流直下,南去可以乘風揚帆而行。因此埃及是在一個外族入侵較少的有利環境下迅速發展起來的。

古王國仍屬金石並用時代,但銅斧與銅器工具已經廣泛使用。農業是基本經濟部門,農民使用雙牛牽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也應用木鋤種田金屬鐮刀和耙都是這時出現的。水利灌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家統一修建主體堤壩、蓄水池和運河等大型水利工程。農民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或排澇除害,因此,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古埃及水利灌溉圖

古王國的土地佔有情況大致分為四類:一是由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二是由神廟直接支配的土地;三是官僚貴族直接佔有地。以上三類土地都屬於奴隸主階級佔有或支配,使用奴隸或失去土地的農民從事勞動。另外一類屬於農村公社的土地,農民可以世襲使用。

畜牧業和漁獵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許多墓碑中都記載著奴隸主生前所擁有的大量牲畜和家禽數字。

四、埃及古王國的工商業及政權情況

手工業中最有時代意義的是金屬加工業。埃及的手工業者,不僅可以生產銅製工具,而且可以用金銀製做精美的裝飾品,比如在海涅普——海列斯王后的墓中發現的銀手鐲上鑲有孔雀石、天蘭石、碧玉,並構成生動的蜻蜓圖案。原有的製陶、石器、木器、造船、釀酒等行業也都有很大發展。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古埃及手工業生產圖

國內外貿易仍以物物交換為主,這時期的墓室壁畫反映了集市貿易的情景。對外貿易主要是北方的敘利亞和南方的努比亞。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實現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大國,持續的時間也比較久,治理尼羅河的巨大工程,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反過來它又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國王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他把神權、軍權、政權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他被視為神和國家的靈魂的化身。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由他隨意任免,許多貴族官吏都以國王的奴僕自居。

在中央協助國王治理國家的主要官吏是首相,多由王室貴族擔任。地方的主要官吏是州長,多從地方貴族中任命,這時埃及沒有常備軍,戰時從居民中徵集。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古埃及軍隊圖

​五、埃及古王國的崩潰

埃及階級關係象座典型的金字塔,最上層是國王和他的王室成員(國王實行內婚,以保證所謂的神性),其次是僧俗大貴族、中小貴族。最底層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死是生的繼續,只不過是到另個世界上生活罷了,因此十分注意對屍體的保存。歷代國王在登基之初就著手為自己建造陵墓,這些陵墓看來很象漢字的“金”字,故中文譯為“金字塔”。這個時期的金字塔以古王國的最為雄偉,所以有人稱古王國為金字塔時代。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修建金字塔場景圖

最早的金字塔是第三王朝喬賽爾國王的階梯金字塔,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用石材修成的建築物、最大的是第四王朝胡夫的金字塔,高達一百四十七公尺,每邊長二百三十多公尺,塔基面積五萬二千九百零六平方公尺。據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修築這座金字塔前後共用三十年,每批十萬人,每期三個月,輪流修建。也有人說,修建胡夫金字塔每期只用四千人,勞動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每年七至十月份尼羅河漲水,不能從事農業生產時進行修築。

其子哈佛拉的金字塔修建更加精細。墓前的獅身人面像高二十多公尺,長五十多公尺。每個金字塔附近還有廟宇、長廊等附屬建築,構成一組建築群。

“埃及”之名,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與土地有關

獅身人面像金字塔圖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但同時也說明統治者不僅生前窮奢極欲,死後還要繼續魚肉人民,金字塔就是千古罪證。

到第六王朝時期,埃及的中央集權開始衰落,地方政權擁兵自重,階級鬥爭也日益激烈起來,歷時五百多年的古王國終於崩潰了。

​主要參考資料:

菜昂內爾貝卡森《古代埃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