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近日怪才導演韋斯·安德森的新作——《犬之島》在內地上映。作為韋斯的第二部定格動畫電影,《犬之島》繼承了他一貫的怪誕幽默,童趣的背後是種種引人深思的隱喻。該電影在柏林電影節創造歷史,一舉拿下銀熊獎。當本小知興沖沖地點開貓眼電影App準備購票時,卻驚訝地發現《犬之島》在貓眼上的評分竟然只有7.9,這是什麼概念呢?貓眼上一般電影的電影都有8.5分,比如同樣近期上映的電影《21克拉》在豆瓣得到5.3的低分,在貓眼卻還收穫了8.3分。怎麼犬之島面對貓眼的觀眾竟遭遇滑鐵盧?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帶著疑問,小知也翻看了一些貓眼電影上的評論,只能說“貓眼”看“狗”低,一些用戶評價呈現出來的智商,讓小知一度懷疑《犬之島》的宣發團隊請來了水軍。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2016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曾轉載過《中國電影報》的一篇文章——《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文章指責豆瓣、貓眼平臺評分不客觀,涉嫌造假;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佈不負責任言論的行為,嚴重破壞中國電影生態環境。一時間,網友就“電影到底爛不爛”、“到底該不該批評”等話題展開激烈爭論,針對電影評分制度的討論也一同展開。那麼,一部電影的評分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豆瓣

中國電影愛好者最常聚集的地方應該就是豆瓣了。這個曾經的小眾興趣愛好者的聚集地,隨著近幾年的不斷髮展,吸納了不少用戶。以至於豆瓣電影的評分一度成為大家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杆。觀看電影前,看一眼豆瓣評分、評論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習慣了。

豆瓣 CEO 阿北曾在 2015 年發表長文解密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這並不是什麼複雜的機制,只是一個簡單的程序:把豆瓣用戶的打分(一到五星換算為零到十分)加起來,再除以用戶數。這個分數完全來自程序的計算,中間沒有編輯審核,每過幾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以便把最新的分數加進來。

如此“簡單粗暴”的評分機制可以規避“水軍”惡意“刷分”的情況嗎?阿北還指出,基於“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原則,豆瓣的程序會“判斷”出那些“非正常分數”,將其剔除在評分之外。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用戶的平臺,隨著評分人數不斷增多,個人對電影最終分數的影響是被不斷稀釋的。

說了這麼多,小知覺得還是這位網友畫的重點最直觀。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貓眼

作為一個在線購票平臺,為電影評分也是貓眼開發的一項附加功能而已。這項功能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評價電影,而是想降低人們瞭解影評的門檻,刺激消費。

貓眼的電影評分機制又與豆瓣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它由兩部分組成:觀眾評分和專業評分。觀眾評分部分與豆瓣類似,專業評分的評審由主流電影媒體的資深媒體人、資深影評人、影視專業學者組成,這些評審針對影片進行實名制打分和評價,最終分數並列顯示在觀眾評分旁邊。

但在觀眾評分方面,貓眼的准入門檻低,受眾面更廣,加上用戶觀影喜好參差不齊,一些優秀的小眾電影往往會在這裡遇到“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Rotten Tomatoes“爛番茄”

你一定看過這樣一些有關電影推薦的公眾號文章標題——“豆瓣8.6,IMDb9.6,爛番茄新鮮度100%,這樣的神作你一定不能錯過”。這裡的“爛番茄”其實是一個提供電影相關評論、資訊和新聞為主的美國網站。Rotten Tomatoes這一名稱是因輕歌舞劇(vaudeville)時期觀眾在演出不佳時會往舞臺上扔擲番茄和其他蔬果而來。好的評價用新鮮的紅番茄表示,壞的評價用腐爛的綠番茄表示。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爛番茄的工作人員會搜尋各網站上刊載的特定電影或遊戲評論,不論是業餘或專業的。一旦搜尋到之後,工作人員使用整體表現資料(aggregate data)來決定評論是正面(“新鮮”(fresh),以一個鮮紅的番茄作為標記)或負面(“腐爛”(rotten),以一個綠色被砸爛的番茄作為標記)。

前文提到的貓眼,其中的專業評分體系正是參考“爛番茄”的專業篩選規則並結合國內現狀而推出的。

那這種國外電影評分機制就一定中立可靠嗎?其實也並非如此,舉個例子,要知道爛番茄新鮮度拿到100%不算一件容易事,去年上映的《伯德小姐》曾有幸獲此殊榮。只是隨後一位評論者給出了一條不新鮮的評論,他的理由是,因為似乎所有人都喜歡這部影片,這讓他很不爽。這樣與影片本身毫無關聯的帶有極強主觀性的評論從一位影評人口中說出,不禁讓人懷疑爛番茄作為匯聚電影評論的中立立場。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IMDb

作為國際知名的權威電影點評網站,IMDb的電影評分機制則更加專業。以他們大名鼎鼎的電影TOP250榜單來說,採用的是加權平均的算法,公式如下: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這裡W是最終得分,V 指投票人數,M 指進入 TOP 250 所需的最小票數,R 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C 指目前所有電影的平均分(目前是7.1)。這樣的評分機制有什麼獨到之處嗎?再舉個例子,電影 A,十個人看過,全部評分均為 10 分;電影 B,十萬個人看過,評分平均值為 9.8 分。請問你願意相信哪部電影更加優秀?IMDb採用的算法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電影A評分高於電影B的情況。

即使是相當科學的算法,但還會導致另一種情況出現,比如,新近上映的影片總是容易從一見鍾情的影迷那裡得到較高的評分,而這與成功影片應該經得起反覆觀賞的觀念是不相符的。因此,有時新上映的影片衝進250最佳影片榜,甚至前100名,但隨著更多觀眾的評分和重複觀看後的評分而退出榜外的情景就十分常見了。

說了這麼多,不管國內還是國外的電影評分網站,目前都還未能形成一套完備的機制來給電影打分,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本身評分這件事就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加上現在電影市場監管力度欠缺,導致一些電影試圖在評分上下功夫,製造噱頭與賣點。於是再用現在的電影評分機制去量化電影價值,實在是不夠妥當,

而作為觀眾,我們有時又太在意自己享有的權利,以這次《犬之島》在貓眼上的評價為例,不少觀眾把給電影評分、評多少分全然變成想當然的主觀臆斷,一句“爛片,看不懂”就否定了一部電影的全部。但是也別忘了,作為觀眾的你我,更是助推電影事業發展的外部因素之一。

作者:美登利

“貓眼”看“狗”低?|今天和你聊聊電影評分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