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複習筆記及詳解

複習筆記及詳解

考試資料詳情,請點擊文章底部“瞭解更多”可獲取原文鏈接!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複習筆記及詳解|才聰學習網


第1章 社會心理學溯源、對象與方法

1.1 複習筆記

一、社會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思辨期(社會心理思想早期積累階段)

1.中國古代的社會心理思想

(1)孔子—提出了判斷人的善惡的社會知覺思想,認為了解人不僅要直接觀察人的言行,還要依據不同性質群體對某人的相反評論來做出判斷。

(2)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種方法。

(3)老子—認為人的內心與外部表現存有複雜關係,並對如何判斷人性進行過種種論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軍事方面有關士氣和策略的論述。如尉繚子的“夫將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奪則走”和孫子有關用兵的“詭道”。

2.西方的社會心理思想

(1)古希臘的柏拉圖是首先提出社會心理學問題及主張的思想家,其理論要點如下:

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類靈魂的一部分是純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無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慾望。當理性、意志、慾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約,人的生活就會幸福,達到至善。

②政治理想。社會上有許多階級,受過哲學訓練的哲學家或君主,代表理性;軍人代表意志;農業生產者,手工業者和商人代表低級的慾望。人們各司其能,社會就是一個完善的“理想國”。

柏拉圖依據自己的心理學思想提出解決社會問題和協調人際關係的設想,是西方社會心理學思想的一種“始創”。

(2)柏拉圖之後還有許多哲學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如亞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會性動物”和“人有社會需求”等主張。

(二)經驗描繪期(社會心理學孕育或成型階段)

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生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歐洲。

1.社會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時期;

(2)技術的革新與科學的進步;

(3)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

2.民族心理學和群眾心理學的發展

(1)心理學中的民族心理學

①1824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首先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但他否認心理內容的客觀來源和心理本質的可知性,因而無法解決個體心理的社會性以及種種社會心理問題。

②1859年,德國哲學家拉扎魯斯和語言學家斯湯達爾創辦《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誌,他們要求從心理學方面去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揭示其活動的規律。

③馮特在1863年首先闡述與發展了民族心理學的思想。他認為心理學應由生理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兩部分組成,前者是實驗學科,後者是經驗學科;對於高級心理過程及人類共同生活方面的複雜精神過程應當用經驗描繪方法去進行分析研究。

儘管民族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與結論都存在問題,但它提出了在個體意識之外還存在著某些左右個體意識的群體心理的東西,應採用不同於實驗的其它方法來加以研究,這對於社會心理學的產生頗有影響。

(2)社會學中的群眾心理學

①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會學”一詞,認為要達到改造社會與組織社會的目的,就必須去認識社會規律,就需要通過實證(科學觀察和經驗)的方法去建立社會學。

②塔爾德主張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他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是一個發明、模仿、衝突和適應的過程。其1898年出版《社會心理研究》是最早以社會心理命名的社會學書籍。

③法國社會學家德克海姆認為社會學要研究的是獨立於個人之外的一種社會事實或“集合表象”,它帶有外在性與強制性,有其社會原因。這個主張對後來社會學傾注於研究群眾心理有一定影響。

④勒邦認為人的任何聚結都是“群眾”,它主要是一種“感情現象”。群眾是無秩序、混亂、盲動的,因此需要有“領袖”,然而領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為了解決群眾暴動問題,他主張應對上述現象開展研究。他提出的個人和群眾相互作用的命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3.社會心理學的產生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社會心理學》分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同時出版,標誌著社會心理學的誕生。

(1)麥獨孤的貢獻

①理論

麥獨孤是本能論者,他認為人類有14~18種主要本能以及與之相應的情緒,各種情緒結合而發展起來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觀念,便產生意志力。本能是社會行為的原因,是人類所有一切活動的推動者,也是個人品格與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礎。社會心理學必須說明個人心理的天賦傾向與能力如何形成社會上一切複雜的精神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又如何影響個人天賦傾向與能力的發展與表現。

②評價

麥獨孤的生物還原主義,雖然受到許多心理學家的指責,然而他對社會心理學應研究在社會情境下個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主張及有關意志的個別論述對後來的心理學家(如皮亞傑等)都有較深遠的影響。

(2)羅斯的貢獻

①理論

羅斯主張社會心理學研究由人類結合而產生的心理面和心理流。心理面是指人與人之間一致的靜態心理;心理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致的動態心理。無論是心理面還是心理流,都是個人與其周圍社會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有兩種情況:社會優勢和個人優勢。

羅斯的《社會心理學》注重對風尚、習俗、暗示性、模仿性、群眾與暴眾心理的闡述,以及關於衝突、討論、調停、輿論、謠言等現象的探討,並強調對群眾行為的控制方法。

②評價

羅斯的研究偏於經驗總結與描述,但其注重研究社會實際問題的傾向,主張社會心理學應研究群體心理和人際心理相互作用的現象,以及建構獨樹一幟的學科體系,對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頗有影響。

(三)實驗期(社會心理學成熟與獨立發展階段)

20世紀初期是社會心理學開始走向成熟並獨立發展的時期。

1.歷史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伴隨經濟危機和大量社會問題,這為社會心理學開展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

(2)行為主義與格式塔理論等心理學流派在這一時期興起,它們採用實驗方法建立實證學科的設想促使社會心理學家為克服方法論上的缺陷而展開實驗研究的嘗試,結果引起了這門學科的巨大變化與發展。

2.先驅者的思想

(1)特里普利特關於群體共作與個體獨作的實驗第一次表明社會現象可以通過實驗方法進行研究。

(2)德國人默德於1920年在萊比錫首次出版《實驗群體心理學》,提出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研究群體對其成員思想、感情、行動的影響,並介紹了群體效應實驗,並得出態度是影響社會助長作用中的一個重要變量的結論。

(3)奧爾波特受到默德等的影響,在哈佛大學繼續進行了一系列團體效應的實驗。他收集了許多實驗材料,於1924年出版了《社會心理學》教材,被看成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的開端,對促進社會心理學開展實驗研究起著頗大的作用。

(4)1931年,兩位墨菲(G·Murphy & L·B·Murphy)把近期對社會心理學所作的許多研究彙集起來,出版了《實驗社會心理學》,大大推動了社會心理學向更科學化的方向前進。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可獲取考試資料原文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