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很多媽媽都說,生孩子容易,難的是養孩子,把孩子養育成才是更加難上加難了。

隨著孩子成長,每個階段都有養育難題充斥眼前。頻頻刷新認知的“喪偶式育兒”、“漸崩式育兒”、“詐屍式育兒”等更是令人沮喪。

但是,卻有這麼一個超能媽媽,堪稱全球媽媽的典範。她的強大不僅在於生了6個兒女,更是把他們全部都培養成哈佛耶魯博士,個個精英。

你聽說過這位媽媽嗎?

她是全惠星,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6個孩子都是哈佛耶魯博士,美國教育部把他們家作為 “亞裔美國人家庭教育研究對象”。

《紐約時報》是這樣評論她的家庭:“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華爾街日報》把她的孩子們稱作“震撼華盛頓特區的第二代韓裔權利精英兄弟”。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01

她家6個孩子的學業情況是這樣的: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

大兒子京柱,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哈佛大學醫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系畢業。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人們常常會對全惠星媽媽說“你真厲害,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但全惠星媽媽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她認為,人們稱讚更多的是孩子們的高學歷和工作成就,但孩子們的培養,有更多比學歷、知識、成就更重要的東西。

1個孩子出類拔萃也許有偶然,但6個孩子都百花齊放,不難想象這個超級學霸家庭的教育觀不乏閃光點,絕對有值得為人父母的我們學習、借鑑和反思的地方。

偶然的機會聽說了她,特別感興趣這個博士家庭的背後故事,特意購買了一本全惠星媽媽著作的書籍瞭解。

細細看來,除了前瞻、全局、長遠的教育觀影響一個家庭的教育導向外,對家庭角色的正確定位全惠星媽媽有其執著的要求。

總的來說,全惠星媽媽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認定三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位,而且每個角色的要求定位各有不同。

這三個角色分別是媽媽、爸爸、孩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02

一、 媽媽: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雖然說全惠星的6個孩子全是博士,但她個人發展也取得很不錯的成就。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全額獎學金留學美國,取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博士,曾任耶魯大學教授,並且還成立了專門的文化研究所,致力於中西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成為母親後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而不是因為孩子被逼中斷。

記得曾經刷屏一時的臺灣短片《茉莉的一生》中,茉莉的媽媽就是一個為了孩子放棄自己人生的悲劇母親。

茉莉的媽媽本身留美碩士,但為了茉莉放棄教授一職,全身心投入到茉莉的成長中。她把自己犧牲事業的付出全部壓到對孩子的期望上,孩子只要有一丁點表現不合意都受到她咆哮式質問“你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最終,茉莉拿到了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卻跳樓自殺了。真正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她那放棄了自我的媽媽。

假如茉莉的媽媽沒有走著為了孩子犧牲自我的這一步,也許她就不會全身心圍繞孩子轉,也許就不會把自己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最後的悲劇或許能避免。

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我們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始終成長,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有人可能會誤解是不是不能成為全職媽媽?

我想更合適的人生狀態應該是: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為人父母積極、向上的力量。

有人成為全職媽媽後,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連早餐午餐都能製作成為藝術品,365天不重樣;試問受到媽媽熱情感染的孩子會失去對生活的期盼嗎?

有人成為全職媽媽後,把每天對孩子的成長觀察積累成心得,並撰稿分享給其他寶媽,幫助別人成長;試問這個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積極生活狀態嗎?

當然,如果只是忙碌一日三餐,閒餘時間抱緊手機,不求上進,對孩子除了要求還是要求。這樣的媽媽最終只會成為離孩子心靈越來越遠的油膩中年婦女。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只有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會擁有更好的家庭和孩子。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二、 爸爸:參與其中,別做大雁爸爸

昨天看到一條讀者評論內容是這樣的“我們家爸爸最愛的第一是手機,第二是電視,第三是孩子,所以我跟孩子說,咱別爭了,有媽媽就行”

有的家庭,爸爸確實工作需要出差不能全方位參與到孩子教育中;但有更多家庭,爸爸是人在心不在,或者是被媽媽從家庭角色中排除出局的。

媽媽再全能,也不可能完美擔任兩個角色。爸爸角色缺失,孩子更依賴媽媽,這樣的孩子會顯得“柔弱”。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全惠星的三兒子洪柱曾經說:在我們的人生中,如果說父親教會我們嚴格和紀律的話,那麼母親就點燃了我們愛的激情和創造性。

全惠星的四兒子定柱曾經說:如果說父親是一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起伏分明的小說,母親就是一篇柔和、包容、優雅又有神韻的散文。

有區別、有角色地去承擔教育孩子,孩子能從父母的不同教育形態中吸收到不同的養分。

可能有媽媽因為“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巨嬰丈夫”等等早已心灰意冷,乾脆為母則剛,既當爹又當媽,美曰其名“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把爸爸排除出局的作法不恰當,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上角色缺失,媽媽也可以為爸爸和孩子搭起一座橋樑。溝通孩子對爸爸的期待,溝通爸爸對孩子未來的期許,通過一次次深入的交流,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別用事業上的成功,彌補孩子教育上的缺失。

三、孩子:讓孩子自我成長

說起中國的家庭教育,常常有個奇怪現象,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孩子是勢單力薄的受教育者。

父母總喜歡將自己人生中的經驗套在孩子的未來上,不惜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去避免這些問題,以為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更好。

在孩子還小,還沒有自己獨立意識的時候,這套方式是湊效的。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反駁,會辯解,如果一味地把孩子放在被教育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耽擱孩子的心智成長。

在我們家裡,姐姐和弟弟玩耍的時候,常常因為遊戲規則的臨時變更而鬧得雙方不愉快,我曾因不堪忍受他們的哭鬧而一度介入安撫和幫助他們制定規則,最終讓他們歸於平靜,結果發現類似的情況屢禁不止。

後來發現,因為我的急於介入,弟弟失去了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姐姐也失去了調節矛盾的能力。

在孩子的漫長人生中,父母不可能都能為ta掃除所有障礙,只有讓孩子慢慢體會自我成長的力量,在前進的道路上自我完善,才能最終展翅高飛。

我始終堅信,父母和孩子間的成長是雙向的。

父母既能教育孩子,孩子也能教育父母,孩子自身也能教育自我。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記得杜蘭特曾經說過,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為人父母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反思和成長的空間,願每一位父母都成為孩子心中的超級英雄。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3個簡單易懂的做法

本文由梅見雪首發原創,原創不易,抄襲必究。請多多轉發支持。

作者簡介:梅見雪,二寶職場媽媽,家庭教育踐行者,堅信父母與孩子的成長是雙向的。專注育兒、親子閱讀、個人成長。個人公眾號:梅見雪 meijianxue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