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引子

博士,是莘莘學子一生所追求。作為一級學科學位、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位,博士代表了一種境界。其實博士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存在,那麼此“博士”是否是彼博士呢?

傳道講學、以技聞世

博士,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只是此博士非彼博士,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顯然,此時的博士並非一種學問的最高代表,更多還是一種官職,職責自然是掌管圖書、保管朝廷文獻檔案、傳授學問、培養人才等。所以秦朝的博士掌握著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

其中出名的就是伏生,伏生為秦朝博士。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使得各地多有反對,並且借古論今,因此惹來秦始皇不滿。在李斯的建議下,下令焚燒了《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並且將不屬於博士館的《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焚燒。

伏生作為秦朝博士,胸中自有書海。漢朝大興文化時,伏生雖已經九十歲高齡,依舊能清晰記得《尚書》內容,並於壁中藏《尚書》。後世評價,若無伏生,就沒有《尚書》。

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五經博士

秦朝設置的博士,職責類似於“顧問”。但像伏生這類的博學大家,若只是但當顧問,就顯得浪費。

所以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即精通《詩》、《書》、《禮》、《易》、《春秋》的學識淵博者。其實文景時期,除卻五經博士,諸子百家也設有博士,雖以儒家為多,但不至於儒家一家獨大。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子百家的博士被裁撤,唯獨留下儒家博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董仲舒。

此時博士不再是“國學大師”,更是做官食祿的通道之一。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博士的唯一要求,而做官的一大途徑卻是通曉儒學。博士和做官無形間更加緊密,為學術蒙上了一層官僚氣息。這也是經學霸佔官學的起點,從此之後,經學幾乎成了治國安邦之要義。

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博士之義,在於精

博士,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固定。即便如此,依舊有不少的博士,被後人譽為儒學大家。漸漸,博士被視為“精通”的代名詞。

博士的再一次發展,還要歸結於盛唐。除卻皇家把持著精準核心——儒學之外,其餘技藝也得到了重視。

這個時期,中西文化進行大融合,除卻傳統的琴棋書畫,新科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算術、火藥、醫學等。這些已經有現代影子的學科,對於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也設立了專門的“醫學博士”、“算術博士”等。此時的博士,不再是經學與為官的轉換器,更像是一種代表。這類人精通各類,所以也可以被稱之為大師。

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到了宋朝,這種情況就更加普遍,對服務型行業的服務員也稱為“博士”。在《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中記載:

“凡店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

而為大眾熟知的,則是茶博士。自從陸羽被唐德宗當面尊稱為“茶博士”之後,茶博士一詞就開始流傳,到宋朝,對賣茶的夥計也稱為茶博士。之所以如此,也因為沏茶跑堂的堂倌的沏茶技藝高超,並且接觸到不少的人,算得上博聞強識,因此被譽為“茶博士”。

這個稱呼之後,賣酒的人也被稱之為酒博士,磨工的為磨博士。此時博士的含義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但凡有所精通者,則被稱之為博士!

古代的“博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

到了現代,博士就成為了純學術性的稱謂,並且更加專業化。此時的博士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從事學術階段,具備一定的原創能力。這點和最初的博士設置,顯然是有天壤之別。這點也得益於現代社會進步,在中國古代社會,學術研究並沒有獨立的土壤,只能依附於政權。而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是不允許各種威脅到皇權的思想、行為出現。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皇權逐漸式微,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明,原本需要依附於政治做學問的學者,能夠脫離這個範疇。

遍觀現如今學術,不就是這樣?開放、交匯,形成一種思想的大爆炸。作為學術金字塔的存在,博士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促進著社會的發展,因此現如今博士才如此受人重視!

參考資料:《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