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渠能手畢作山

挖渠能手畢作山

何映平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三十一團準備在鹽鹼地大面積種植水稻。為了水稻能豐產,必須在各條田邊或中間挖排鹼渠洗鹽排鹼。

在轟轟烈烈的挖排鹼渠的勞動中,該團二連有一位挖渠能手畢作山。他20多歲,是個瘦高個兒。

夏季,連隊規定每人每天必須完成8立方米的挖渠任務,完成多少都會在連隊喇叭裡公佈。

當時,畢作山還沒成家,雖然每天挖渠從沒人幫忙,但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全連、全團前茅。一些善於挖渠的老職工不服氣,經常有人前來向畢作山挑戰,但都敗下陣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畢作山有一套獨特的挖渠方法。每次分到挖渠工段後,他都要提前觀察地形和土質,根據情況確定用哪類挖渠工具。比如,修整坡度用方頭坎土曼,清理地面雜草、野麻、鈴鐺刺等植被及朽木樹疙瘩之類的要用到鐮刀、鋼性較好的圓頭坎土曼、鐵鍬或砍斧。

如果要細修渠道的寬窄深度,必須選擇長、短把鐵鍬。遇到沙性土壤,畢作山就用輕薄的大圓頭鍬,碰到硬質膠泥土,他就用長短筒子鍬,旁邊還準備一個水桶,將鐵鍬沾些水,能讓膠泥土滑溜地從鐵鍬上甩出去。

剛入冬挖渠,因為土質稍上凍,畢作山就提前在挖渠的地段上點燃火堆,這樣挖土時就很省力了。在嚴寒的冬季,他先在排渠開挖的邊線用板斧砍一道槽溝,把凍層30至40釐米地下的軟土掏空,再用大榔頭一塊一塊將頂層的凍土砸垮。再難挖的凍土排減渠他都能破解,冬天挖渠的任務是每天4立方米,他卻能完成8立方米。

有人曾統計,在春夏秋三季的挖渠勞動中,如果渠寬6米、深度2米,畢作山就採取兩邊甩土的挖渠方法,站在渠底將土甩到渠頂面。連續10天平均每天完成28立方米,最高日紀錄可達36立方米。

挖渠能手畢作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