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2027年,生物科技領域的重大進步讓人類可以隨意改造自己的身體。這意味著器官衰竭的垂死病人能通過移植人造器官延續性命;斷手斷腳的殘疾人可以在安裝智能義肢後迴歸正常人的生活;原本天賦平庸的普通人也能借此全面提高自己的體力、感知能力、甚至智力。

然而這一黑科技的發明並沒有如最初想象的那樣給全人類帶來福祉。改造人超乎尋常的能力素質引起了普通人的警惕和恐懼;而改造人群體也因為經常遭受普通人的歧視而憤憤不平。隨著這一矛盾逐漸激化,雙方的摩擦最終發展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火拼和迫害。原本穩定的國際秩序轟然崩塌,貧窮、犯罪、疾病、毒品和恐怖主義充斥著世界每個角落。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殺出重圍》中的未來世界雖然已經發展出了極強的科技,但是普通民眾卻並未享受到理應獲得的福利。

這便是近期發售的《殺出重圍:人類分裂》的背景故事,黑暗、壓抑、沉重——但玩家們卻極其喜歡。最核心的粉絲願意花費比通關遊戲本身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流程中的報紙、電子書、郵件等敘事文檔,試圖從中挖掘出更詳細的信息,彷彿這個黑暗的反烏托邦世界真的就在於我們身邊一樣。這不禁讓人感到好奇:杜撰的反烏托邦故事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才會讓現實中的人們如此痴狂呢?

反烏托邦的世界或許離我們並不遙遠

1949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出版了政治寓言小說《1984》,刻畫了一個令人窒息的極權社會。小說中想象的1984年,人們已經沒有任何自由可言。國家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肆意篡改新聞和歷史,並依靠宣揚對領袖的個人崇拜,以及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來維護統治。每個人家裡都安裝有監控裝置,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國家嚴密監視。普通群眾中還潛伏著大量思想警察,人與人之間也因此充滿了猜疑。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老大哥在看著你”

如果回顧20世紀的歷史,我們會驚人地發現奧威爾筆下的極權社會,似乎是那麼的似曾相識。或許正因如此,《1984》被奉為了20世紀最經典的政治寓言之一,並影響了大量後來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小說、電影和遊戲。

《黑客帝國》、《飢餓遊戲》、《殺出重圍》這些近年來流行的反烏托邦作品儘管各有特色,但是基本上講述的都是民眾被專制獨裁的國家、跨國壟斷公司或人工智能殘酷統治的故事。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不但沒有給人們帶來福祉,反而成為了統治者最有力的鎮壓工具,處於這種情況下的普通民眾儘管遭受著壓迫,但是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由著被控制、被宰割、最後悲慘地死亡。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少數幸運兒》是一部還在開發中的反烏托邦題材遊戲。在這部作品的設定中,普通民眾必須經常服用迷幻藥來保持和諧、愉悅的心情,從而方便被統治者奴役。

這樣的反烏托邦世界令人窒息。考慮到它在過去曾真實地出現在這顆星球上,未來是否還會再臨尚且是個未知數——想想都會讓人不寒而慄。然而和這種恐怖的極權社會相比,另一種更加隱性的反烏托邦世界或許離我們的生活還要更近一些。

前幾年熱門的英劇《黑鏡》曾講述了一個“首相與豬”的親密故事。一位極端人士綁架了在Facebook上有著極高人氣的英國小公主,並在Youtube上發佈視頻,要求英國首相向全世界直播和豬交媾的過程,否則就會撕票。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在《黑鏡》的這個故事中,廣大民眾通過互聯網非常及時地獲得了原本應該是“國家機密”的信息,而民意也能通過互聯網得到非常暢通的表達。這看似是民眾獲得了空前的權利和自由,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在剛開始的時候,民眾普遍表現出了對綁架犯的憤慨以及對政府的同情,絕大多數網民都表示支持政府採取強硬措施。可是後來當綁架犯在Youtube上發佈了砍掉公主手指的視頻後,民眾被血淋淋的場面震撼到了,網絡上的民意也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看來綁匪是玩兒真的,首相還是答應要求吧。”

“首相毀了大不了再選一個出來,網紅小公主沒了可就沒第二個了。”

綁匪提出的最終時限一步步臨近,可英國政府方面一切試圖營救公主的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如果不按綁匪說的做,支持率將跌到足以毀滅你的整個政治生涯。”“公主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將來你和家人外出時的人身安全甚至都無法得到保障。”首相的幕僚們如此說道。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英國首相(右)和即將被寵幸的豬

最終,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首相不得不向綁匪低頭。而此時全英國的人都聚集到了電視機前,幸災樂禍、嘻嘻哈哈地看首相出醜;空空蕩蕩的倫敦鬧市街頭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倒在地上的公主——而她早在直播開始前30分鐘就已經被綁匪釋放。

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卻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許多當今這個時代的特色。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能空前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了一股極其強大的輿論力量。但是大多數民眾的意志和想法又是如此地脆弱、善變,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往往也不需要由自己直接承擔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網絡上的民意變得非常容易被煽動和利用。綁匪既然能夠挾持民意讓首相操豬,那麼理論上是不是也可以靠挾持民意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呢?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我們在社交網絡上進行點贊或轉發的行為,究竟有多少是基於我們的自由意志,而又有多少是中了居心叵測者的套路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打著“不轉不是中國人”標籤的文章在微博、朋友圈動輒就有10萬+的閱讀或轉發量。每當有重大災難發生的時候,謠言的傳播力度似乎永遠都比正規渠道的通知來得更猛烈。閱讀和轉發雖然看似都是我們自發的行為,但是讓我們產生這個念頭的,究竟是自己的自由意志,還是別有用心的套路設計者呢?我不知道。但是大家在轉發的過程中都非常快樂,都非常享受這份能夠肆意表達的“自由”。

行走在黑夜,是為了守護光明

在《神秘海域4》的故事中,大海盜亨利•艾弗裡曾聯合了其他11個名聲赫赫的海盜在某個神秘島嶼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利博塔利亞”的海盜王國。據說在這裡沒有階級、沒有壓迫,財產是共有的,人人都過上了自由自在、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這也使利博塔利亞一度成為了令人嚮往的理想國。

在尋寶熱情的驅動下,德雷克兄弟踏上了征程。可是他們最終卻發現這個傳說中的海盜烏托邦和想象中的情況大相徑庭:利博塔利亞在成立後沒多久就衰亡了。在巨大的財富面前,海盜們的貪婪本性暴露無遺,亨利為了獨吞這筆財富,不惜將其他海盜全部殺害,而他本人也在執行這一計劃的最終階段命喪黃泉。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神秘海域4》的最終章,傳奇海盜亨利·艾弗裡因為內訌死在了裝滿金銀財寶的船上。

和利博塔利亞一樣,現實中的烏托邦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建成的。縱觀整個人類歷史,所有試圖建設烏托邦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人真正清楚理想國度長什麼樣——不過我們卻能相對容易地知道人間地獄是什麼狀況,然後盡全力去避免它。

1984年1月22日,美國超級碗橄欖球大賽中途插播了一段別具一格的視頻廣告。一個昏暗的大屋子裡坐滿了表情呆滯的人,他們木訥地盯著前方大屏幕,毫無生氣。屏幕裡,一個巨大的腦袋喋喋不休地講著什麼是電腦,電腦長什麼樣,以及電腦應該用來做什麼。就在這時,一個手持鐵錘的運動員姑娘衝了進來,將鐵錘擲向屏幕,砸碎了那張絮絮叨叨的大臉,全場震驚。這時旁白的聲音響起:“蘋果公司即將發佈Mac電腦,你將明白為什麼現實中的1984絕不會像小說《1984》一樣。”

蘋果“1984”廣告:

蘋果公司之所以會選擇奧威爾的《1984》作為廣告背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個人電腦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IBM一家獨大的態勢。IBM生產的個人電腦雖然質量可靠,但是卻和以前的商用電腦大同小異,呆板、木訥、缺乏新意。在蘋果公司眼中,IBM就像是IT界的“老大哥”,依靠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束縛著人們的想象力;而蘋果則把自己新推出的Mac電腦比喻為廣告中扔鐵錘的運動員,決心徹底粉碎人們對電腦僵化的認識。

這則廣告雖然只被蘋果公開播放了兩次,但是卻引起了空前轟動。當時美國有50多個大型電視臺都為這則廣告做了專題節目,上百家報刊雜誌紛紛撰文評論“1984”的現象和影響。蘋果公司敢於突破思維束縛,正面挑戰權威的做法贏得了廣泛讚賞。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1984”是蘋果公司最經典的商業廣告

但是在這一事件背後,可能還有著比商業影響更重要的意義:《1984》中的反烏托邦社會雖然是虛構的,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我們的現實世界。不論是小說、電影還是遊戲,那些杜撰的反烏托邦世界描述了一種種陷入黑暗未來的可能性,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對當下的發展或選擇進行反思。在這種情況下,每當我們的現實世界出現了即將滑向反烏托邦世界的跡象,人們就會立刻警惕起來。

我們對反烏托邦題材故事的痴迷,恰恰是熱愛自由、嚮往光明最重要的體現。雖然行走在黑夜,但卻是為了守護光明。

獨裁·奴役·陰謀 我們為何迷戀反烏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