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追果,菩薩看因,驅動“自己”實現目標需要從“因”著手


凡人追果,菩薩看因,驅動“自己”實現目標需要從“因”著手

文:二師兄

我們眼裡看到的一切,很可能只是表象。


人生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我們被太多的表象包圍,更復雜的是我們必須在表象不斷糾纏下處理一切事物。在表象包圍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全是問題和未知,各種問題糾纏出我們看似無解的人生百態,各種未知讓我們焦慮不安。

生存不易,生活好更不易,似乎一直不是正在拼搏,就是走在拼搏的路上,內心早已拼盡全力,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於是不得在夜深人靜時,感嘆命運的不公。


但命運又何嘗對誰公平過,又何嘗對誰不公過。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要穿越的障。

富人有富人的障,窮人有窮人的障。

穿越的過程必然痛苦,痛苦從來不是來自外界,而更多的是來自內在的感受。

看得穿,看得的透,就是人在驅動自己。

看不穿也看不透,那麼就會被各種執迷的障所控制,不得解脫。


  • 問題之所以一直糾纏我們,就是因為我們很可能一直都沒有真正的看到問題。


  • 我們往往只是看到問題呈現的表象,即使這些表象,也被各種複雜的外界事物遮蔽。


  • 例如錯綜複雜的人際,紛亂理不清的利益,永遠也感覺不夠好的各種比較,總有人過的比自己好,這些都在遮蔽我們看到生命遇到的真正問題,然後在遮蔽的同時又為問題蒙上新的表象。


  • 更復雜的是我們被自己內在糾纏,對過去的耿耿於懷,對將來的惴惴不安,對自己的不斷否定,被各種“我以為”的執念牢牢掌控意識,使得我們不能看到問題背後的東西


凡人追果,菩薩看因,驅動“自己”實現目標需要從“因”著手


但無論我們是否能看到問題的本質,生活從來不會等待任何人!


生活自有其演變的規律。於是人生的痛苦就到來了,很多人重複性的犯同樣的錯誤,很多人重複性被同樣的情緒折磨,很多人重複性的選擇同樣的處事路徑。這些重複性的人生就像安排的劇本,不斷的自動化演繹,而不自知,被命運擺佈,沒有任何掌控機會。

遇見什麼樣的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做什麼樣的行為,劇本早已編排好;


遇見什麼樣的事,會做出什麼樣的決策,產生什麼樣的行為,發生什麼樣變化,完成什麼樣的結果,早已註定。


而那些能引起情緒反應的人或場景就是打開自動化演繹的開關。

如果,你此刻心情足夠安靜,身體也能“定”下來,同時也有時間。你可以用心的梳理自己的過往,看看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有哪些重複性犯的錯誤,有哪些重複性發生的行為,有哪些改不掉的習慣,有哪些戒不掉的癮,在梳理完這些現象後,再思考在什麼情況下會觸發自己這些重複性行為的發生。

而這些觸發你發生行為的場景,就是打開你自動化模式的開關。只要沒有修成聖人,每一個人都有被打開的開關。只是走在覺知路上的人的開關不斷的被自己發現,然後對能引起自己開關反應的場景保持覺知,在覺知中掌控,在掌控中走向圓滿。

這個覺知的過程伴隨終生,每覺知一次就是一次開悟,每次開悟就是一次內在的昇華,也是人格的重塑,不同層次的人格掌控不同的命運。每次開悟,都能從靈魂層次生出喜悅感,這種喜悅,會讓人發自內內心的感恩生命,感恩過往的一切。

這就是很多有過開悟經歷的人講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此不再抱怨,而是用心的體驗生活,在體驗中探索出最渴望的方向,然後持續精進,在精進中雖然不追求結果,但自然而然的收穫一個又一個人生高度。在人生精進的過程中,從來不主動追求外物,但也從不排斥任何享受,總能在當前有限的無知條件下找到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而沒有對自己開關保持覺知,或者覺知力不夠的人,往往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該努力的時候,被懶惰牽絆;該處理問題的時候,被情緒控制;該選擇的時候,被各種慾望糾纏;在當下想著過去,在過去計劃著未來,結果永遠不能掌控當下的自己。

更雪上加霜的是,那些懂得開關的人們,每天不斷的研究不同人的開關。一張張血盆大口,隨時準備開始收割。這就是網路上段子手說的:好多人靠運氣掙的錢,遲早也要靠實力賠光,不具備掌控金錢的認知,那麼拿到的錢就是災難。



世界如此複雜,那麼怎麼樣才能保持覺知?

怎麼樣才能看到現象背後的開關?而這個開關就是“源問題”。


能夠看到“源問題”,能夠保持覺知就具備了驅動自己的能力和工具。

我們自己也是需要正確使用的,但創造我們的父母不會給我們說明書,所以只能我們自己摸索。

我們生命的一切不如意,都是我們胡亂驅動自己,時間久了後積累出來的問題。

所以要解決問題,就要對問題追本溯源只有從“源問題”端解決問題,才能徹底化解我們的當下的生命狀態,否則圍繞問題表象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復雜。

而追本溯源的工具就是覺知,而覺知的對象就是“念”,掌控了“念”就掌控了自己的思想,進而掌控行為。沒有無緣無故的念,任何腦中生出的念都不能輕視,因為你輕視的念,會在你毫無所覺的情況下控制你,使得你朝著唸的方向發展,走向失控的人生。

要想使用自己,覺知念只是第一步,順著念找到“源問題”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化解源問題,生產新的念。

而在覺知念之前,發現自己重複性的行為,引起自己意識的警覺是前提,只有警覺到了問題,才能使用覺知的工具。

而引起意識警覺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信號,就是“情緒”,無論是興奮,還是憤怒,都是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都會不受控制的進入自動化的模式裡面。


當我們理解了情緒對於我們覺知自己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在情緒來到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感激情緒的到來時候。就是我們圓滿自己覺知並圓滿自己的機會。


每次遇到情緒,我的做法是我在發覺我處在情緒中時,我會告訴自己,我現在是在不是冷靜的我,我是處在情緒中。


即使這樣的安慰,有的時候,我還是會因為情緒引起行為,這個行為往往發生的很快,意識還沒來得及阻止的時候,已經發生,而且發生過後有股輕鬆感。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擔心也不要責備自己,但要給自己幾秒鐘冷靜的時間,這各短暫的幾秒鐘往往比黃金還要珍貴,在著幾秒鐘我會及時轉念,然後在唸頭轉掉之後,會感覺到身體突然鬆下來了。


鬆下來後,如果時間和環境方便,我會及時用手機自帶的記事本,記錄我整個情緒反應過程中的變化,怎麼引起的,因為什麼原因使得身體積累出這麼大的怨,因為什麼打開這個開關的,過程中什麼念參與了驅動,什麼念是主要驅動,這些年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產生這些唸的“源問題”是什麼。

一步步這樣追問下去,我會發現,原來我發生情緒是因為這個啊,當找到“源問題”的時候,我會豁然開朗,那一瞬間感覺一切都不是問題,也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源問題”產生的原理。


凡人追果,菩薩看因,驅動“自己”實現目標需要從“因”著手



那麼究竟什麼是“源問題”?


我們每一個“源問題”必然對應一個曾經未被滿足的需求。

這個未被滿足的需求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撫和轉念,使得這種未被滿足需求成為一種不好的感受。這個未被滿足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也許已經淡忘,但那種未被滿足的感受卻成為身體記憶,以情緒的方式表達。這就是所謂的創傷性經歷

。這裡指的創傷性經歷並不是重大的人生事故,而是未被滿足的感受經歷。

無論人生處於哪個階段,只要有這種創傷性經歷,就會使得人停滯成長。在這個方面永遠停滯在那個階段,內在感覺稀缺,所以會時刻在意識毫無所覺的情況下時刻生產念頭,向外求取,而且永遠不知疲倦,我這就是我們各種癮和各種喜好的來源,也是念生產唸的“源問題”。


發現源問題之後,我們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其實,有過看到“源問題”經歷的人,都知道,當看到內在“源問題”的時刻是生命最幸福的時刻,也是對自己釋然的時刻,同時對自己升起深深的同情心,對以往所有的不如意發自內心的理解。

對自己生出愛,開始懂得憐惜自己,這就是生命覺醒的時刻,這一刻意味著新生,雖然還是同一個軀體,但靈魂已經不一樣。

當生出愛,開始憐惜自己的時候,就自然開始生產積極的念。這是一種生命感悟,不是語言可以描述,感知到了,就理解了,感知不到說再多也只是意識層面邏輯的論證而已。

生命的奧秘,遠遠高於邏輯。

邏輯是是意識的產物,而意識完全被潛意識裡的各種念,牢牢掌控,隨時會被遮蔽。

而引起麻煩的是意識從來不知道,很多時候意識驅動的思想,只是負責對潛意識裡的唸的指令的解釋和執行而已。

所以,不能覺知念,不能看到念背後的“源問題”,我們就會被念驅動的思想牢牢掌控。

而只有找到這些根源性的存在,梳理出自己的“源問題”,向內安撫停滯在過往某個時刻未被滿足的自己。這就是經歷生命帶來的開悟,會體驗愛的感受,才是生產積極的唸的根本,也是解開我們一切人生問題的鑰匙,從此我們開始具備了使用自己的能力,朝著目標的方向前進。


凡人追果,菩薩看因,驅動“自己”實現目標需要從“因”著手



凡人追果,菩薩看因。


我們要得到目標,但我們一定不是直接追求目標,而是從產生目標的因上著手,最後自然結出目標的果。

在實現目標的路上,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自己追求什麼,自己夢想是什麼,並且時刻保持對於情緒警覺,在發生情緒時及時轉念,情緒之後及時梳理情緒產生的根源,從源頭上化解自身問題,每化解一個問題,就對自己多一份掌控力。

日常中時刻關照自己內在心靈的狀態,和在這種狀態下的念,不要有一點自欺欺人,不要給自己任何藉口。任何藉口都會滋生出潛意識的念,而那一念最終會在時間的積累下形成很難改變的問題。

只有時刻保持覺知,才能保持清醒,時刻知道自己做什麼,自己的行為將會導致什麼結果,自己的選擇將會給下一刻帶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是在成長還是在倒退,是在積累還是在消耗。

在這樣的覺知和精進下,我們會長久的沉浸其中,一段時間後,猛然發現原來我已變化這麼多,我已收穫這麼多。這就是使用自己的奧秘,生產積極的念,沉浸在當下,朝著選定的方向保持探索和精進,而一切的收穫和榮耀全是探索的自然結果而已。

所以,要實現目標,要實現財富自由,我們一定要遵循規律,而規律就是“求的是果,實際一定要朝著因追”。只有從因出著手,最後自然結出的是要的果。而使用自己從念頭著手,就是使用自己的因,而使用自己又是所有外界實現的因。

這個道理是不是很簡單,但要做到並不容易,首先需要能看到果背後的因,同時需要能夠掌控自己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