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导语:朝廷是全国的政治中枢,由皇帝和众多官员构成。朝官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首先是朝廷中最高级的官员,即"三公";第二类是各部门的主管官员,即"九卿";第三类是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第四类是服务于宫中的官员,即"宫官"。

一、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官员:三公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中最高级别的官员。其中丞相更是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他的职责就是辅导丞相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的权利主要有四个:

1.掌管图籍秘书。御史大夫最早是天子的亲信,之后才发展成为了朝廷高级官员,御史大夫与皇帝的关系比较密切。御史大夫负责承转并保存诏书与奏章,在现在看来就是档案管理员。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御史大夫官印

虽然说这个权利在古代人看来并不是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天下的资料都是都被御史府所掌管。

2.纠察百官。也就是说,御史大夫可以监察和弹劾百官。御史府中还有专门负责弹劾朝官和督察地方行政的机构。

3.受命处理重大政事。遇到有些重大政事,皇帝不予处理时,就直接交给御史大夫进行处理。

4.奉命督军出征。御史大夫还有领兵与督军的权力。在与匈奴进行斗争时,领兵的将领通常都先由御史大夫担任。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匈奴

西汉末年,由于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利过大,引起了皇帝的忌惮。于是西汉的统治者削弱了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利,而将权利转移到尚书手中。御史大夫逐渐成为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位。

太尉与丞相和御史大夫相比,他的权利就少了很多。太尉的职权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武事。虽然说的是掌管军权,但实际上只过是军事顾问,并没有领兵的权利,也很少实际的军政职务。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汉光武帝

到了东汉,汉光武帝对朝廷部门进行了一次改革,太尉的职权逐渐增加,成为了一个真正掌管军事有实权的官员。东汉晚期,太尉的职权已经和西汉时期的丞相差不多大了。

二、各部门的主管官员:诸卿

诸卿是朝堂中权利仅次于三公的官员,他们就相当于是各个部门的主管官员。所谓的诸卿其实由九个官位构成,分别是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太仆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古代祭祀

太常,又被叫做奉常或者是秩宗。太常主管的是宗庙礼仪。古代对血缘及祭祀是十分看重的,祭祀和军国大政的活动均都在宗庙举行,也可以说庙堂就是朝堂。

后来朝堂与宗庙的界限越来越清晰,但宗庙祭祀对于封建国家而言,仍然十分重要,古代人对于祭祀是严肃且隆重的,所以主持宗庙祭祀礼仪的太常也被当做是诸卿之首。

太常不仅负责主管宗庙祭祀,还主管教育。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选拔博士与博士弟子。汉武帝当政以后,将教育中的考试大权交给了尚书主管,太常的权利被明显削弱。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

宗正主管的是皇室亲族。皇族外戚均都具有特殊的户籍,他们的信息被宗正府保存。西汉时期,有功的皇族外戚会得到丰富的赏赐;但是对于那些犯罪的皇族外戚而言,则会被降为平民,而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由宗正完成的。

宗正专门负责管理皇族外戚的犯罪行为,只有当宗正将此事上报给皇帝之后,才能进行处置,一般司法机关则无权处置皇族外戚的。

值得注意的是,宗正基本上都是由皇族中的德高望重者担任。王莽篡汉时期,刘氏成员已经上万,王莽为了便于统治刘姓宗室,便在各郡国都设置宗正。东汉时期,这个制度也被沿袭了下来。

光禄勋也叫做郎中令,在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才正式改名为光禄勋。光禄勋主管的是"掌宫殿掖门户",其实就是宫内总管。光禄勋长期呆在宫中,服侍皇帝,因此地位比较重要。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赵高

如赵高就曾经担任过郎中令一职,赵高也是凭借着接近皇帝的优势,左右了二世的思想。汉文帝时,他将其亲信张武任命为郎中令,并让他巡行殿中,以防有变。可见此官原来是很重要的,但是后来皇宫中的中朝官数量日益增多,光禄勋的权利被其他的中朝官分散,这个职务的实权得到了一定的削弱。

光禄勋负责处理宫内一切事务,因事务繁杂无法一个人将其全部进行处理。所以属于光禄勋领导的属官数量多,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不仅是光禄勋,他名下的一些属官的地位也比较高。

地位最高的属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夫,大夫掌管议论,大夫还分为了很多种类,最主要的是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

第一类是议郎,他们也是掌管议论之事。只不过这些官员严格来说是皇帝的高级参谋。这些属官虽然说属于光禄勋管,但他们与光禄勋并没有真正的统属关系。

主要因为他们主要在宫内处理政务,所以是属于光禄勋系统。但真正受到光禄勋管理的属官是以郎命名的属吏,如中郎、侍郎、郎中等。这些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宿卫门户,出充车骑。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桑弘羊

汉代的郎官不仅只是侍从,负责皇帝的出行,同时他们还是朝廷的备用官员,郎官们有很大的几率会成为朝中大臣。有很多著名的执政大臣,他们都是郎官出身,如桑弘羊、霍光。

卫尉又被叫做中大夫令或者是太尉。卫尉主要负责统辖卫士,卫护宫阙之内。被卫尉领导的卫士,是警备部队,而被光禄勋统领的郎官则是皇帝的近侍卫队。

卫尉的属官主要有公车司马令。司马令主要掌管司马门,负责在夜间巡逻皇宫;同时还有负责统领卫士的卫士令,东汉时卫士令被一分为二,分为了南宫卫士令和北宫卫士令。同时各部门都配有司马,负责各部门的警卫工作。

执金吾,又有中尉、奋武之称。执金吾主要负责徼循京师,禁备盗贼,也就是指负责京城的警卫和治安工作。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执金吾出巡

除此之外,当皇帝出行,执金吾还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执金吾是一个庞大队伍。执金吾出巡时的气势,令人惊叹。《后汉书》中有关于执金吾出巡时的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

由于负责京城内的警卫工作,所以执金吾有权直接逮捕罪犯。东汉时执金吾还负责郡县内的警卫工作。

廷尉主管是刑狱,是秦汉时期全国等级最高司法官。廷尉也被叫做大理,后世大理寺的前身便是廷尉主管的刑狱。廷尉除了掌管司法大权之外,还掌管监狱。在汉代,廷尉几乎成为了监狱的代名词。

大鸿胪又有典客、大行令之称。大鸿胪主要负责礼仪方面的工作。大多部分是负责诸侯王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觐见时的礼仪工作。大鸿胪还负责管理诸侯王的死丧赐谥及拜王嗣等事宜。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汉代著名大鸿胪

大司农,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管理农业方面的时期。除此之外,国家钱谷租税等财政收入和支出也都在大司农的管理范围内。大司农对于增加西汉时期的国家财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少府相当于是皇室的财政总管。少府的机构十分庞大,属官数量也比较多,少府与太常并列,在诸卿之中居于首位。东汉时,少府的权利被削弱,一部分职权被大司农掌管,不再管理国家财政。

太仆主要负责掌管皇帝乘舆和马政。皇帝出行时,太仆负责为皇帝驾车,虽然权利不大,但是因为服侍皇帝,与皇帝关系比较亲近,所以他的地位也比较地重要。

分工明确、效率极高,秦汉时期完备的官僚制度

三公九卿制

太仆不仅负责掌管供天子使用的马政,还负责提供军国用的马政,这才是主要部分。

结语:三公九卿制于秦朝时被创立,被古代统治者沿用了七百多年。直到唐朝时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三公九卿制才被完全替代。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效率极高。但是缺点在于权利集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参考书籍:

白寿彝《中国通史》

钱穆《秦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